承認吧!這個社會太對不起年輕人!高房價、22K、無望的未來……年輕人更承擔許多不公平與偏見。
內容簡介:
明明一畢業,年輕人要面對的就是完全被老人佔據的世界,但長輩卻頻頻以過往經驗,教育年輕人要謙虛、安份、低調、誠樸、藏拙……其實,現在早已是「露出世代」,年輕人必須抓緊時間,找出與眾不同的專長,更全面的突顯個人「不輸人」的能力,才能生存、突圍。
作者介紹:
周偉航
周偉航(人渣文本),輔大哲學博士,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同時也是《商業周刊》熱門專欄部落格主、「蘋果日報」臉書熱門粉絲團及「蘋論陣線」專欄作家、聯合報udn網路專欄作家,另外,目前還與三立、Ettoday、Nownews、關鍵新聞網等十餘家網路媒體授權轉載。
2013年,他在部落格發表〈大學生不要當的10種人〉一文,引起高度迴響與熱烈討論,更有無數多人按讚,不少大學生也坦言自己的確有這樣的問題。之後,無論是他書寫大學老師的3點陋習,或談到雞排妹的「露出世代」,都依然引起媒體的高度興趣與報導,甚至相關的議題,都會採訪他。
搶先試閱:
成年的體悟
實際人生中的「成熟」,是個緩慢、不易察覺的過程,通常要透過一些經歷與體悟,才讓人有真正「成人」之感。
所以你不會做了某事就一定能「轉大人」(嘿嘿……)
我有一節課,專門探討成年的定義。
我可以直接告訴你該章結論:不存在一種能讓所有人滿意的「成年」定義。
之所以定在十八歲、二十歲,其實只是為了方便,沒太多理由,沒啥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基礎。
所以滿二十歲,不代表你就會是好公民、好爸媽、好合資者,只是為了在資格判定上「成本低一點而已」。
不然投票要去考公民資格,結婚生子要去考父母證照,簽約買賣要花錢去考商業能力檢定,那可是見鬼了的麻煩。我們還有一堆書要讀,一堆試要考,因此有關成年的事項,就以「年齡」這種簡便的方式區隔。
成年不等於成熟
因此以「成年」或「成人」為名目吃喝一頓,這當然好,有助於提升GDP,但若硬要從中講出一番大道理,鐵定是唬爛。
講句不客氣的,那些振振有詞要求「新成年人」一定要擁有啥能力,負上啥責任的老人、大師、上師,他們自己也是啥都沒幹,滿二十歲就成年了。他們二十歲時可能比你還兩光。
實際人生中的「成熟」,是個緩慢、不易察覺的過程,通常要透過一些經歷與體悟,才讓人有真正「成人」之感。所以你不會做了某事就一定能「轉大人」(嘿嘿……),而是要做了一狗票事,一票狗事,才會發現「啊,老了。」
以下我要談談幾種較重要的「成年體悟」。這些體悟不見得會發生在你二十歲時,有些人早在十一、二歲,也有一些老頭子到快死都還沒發現。
這些體悟也不見得都是正面的,有時只是種無奈。
父母不是神
首先,你會發現父母也只是普通人。
俗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根本是胡言亂語。不論這話的原意如何,這概念放在現代社會,鐵定會拋錨。
父母在你成長期一直是你人生的指引,基本上就是你的神。在你滿二十歲之後,他們仍企圖影響你的決定。你之所以「成人」,並非指脫離他們的掌控,而是開始瞭解到他們也「只不過是普通人」,並學著體諒他們。
他們和你一樣,也和這個社會的所有人一樣,會有荒謬判斷,會有歧視偏見。他們是凡人,只是過去的你看不出來。
很多學生在經歷太陽花學運之後才發現這點。
有些人的父母選擇與他們坐在同一陣線,講相同的語言,提一樣的意見,這讓他們覺得父母是可以同議論的朋友,而非獨裁者。
也有不少同學的父母抱持反對立場,他們藉由論爭的過程,察覺自己或許比長輩睿智,因為父母的意見輕薄短絀得讓他們難以置信。
在漫長人生中,你總有機會和父母對立。他們不再是「神」,說不定很快的,你會成為他們的神,他們將仰賴你的協助。
真正的知識,在世界,而非課本
再來,你會發現答案不只出現在課本上。
過去,你透過教科書看世界,爾後,你的身周空間的人、事、時、地、物會成為你新的切入點。
善用這些消息來源,建構自我判斷,你就能擁有自己的「知識之網」,足以過濾掉無用雜訊,留下各種對你有意義的答案。
許多人到老還參不透這點。現今於意識形態上對立的兩造,拚命想編定課本、修訂課綱,企圖形塑年輕人「正確的知識」。
但年輕人哪有那麼笨。課本對新世代來說,早就只是參考,他們有大量的3C和網路可獲取更多、更廣的資訊。
這些老頭來自一個單純、封閉的年代,那時掌握了課本,就掌握了一切,但現在掌握了課本,你只掌握了一個在李白臉上作畫的空間而已。
「他們」比「你們」還單純得多,請原諒他們一直亂改課本的無聊行為吧。
隨著你進一步的深造,知識不再是「輸入」,而是一轉成為「輸出」,如果讀到博士,那麼你也可以開始寫課本。你也會因此對課本「信心大失」,進而瞭解到真正的知識是在世界,而不是在學術界的小小方圓之內。
「內在善」的幸福感
第三,你會知道事情的成敗並非操之在我。
許多事搞了半天都看不出結果好壞,甚至連結果都沒有。
小時候讀書,就是「有過」或「沒過」,做事,就是「有用」或「沒用」。隨著書越來越厚,事越來越多,你會發現有太多的事根本不會有結果。或許在很遠的未來會知道一些什麼,但現下就是沒法預測。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開始時以為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事,其結果的穩定度往往和大樂透差不多。
讀書是這樣,工作是這樣,甚至吃碗麵也是這樣,你會越來越保守,不確定這碗麵吃下去是會飽還是會落賽。所以,就像買樂透一樣,吃得開心就好。
成年的你,或許很努力,但直接的回報會越來越小,你只能學著注視自己的努力,以努力程度來評價自己。
你會發現看著自己的「努力」時,會得到一些很奇怪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別人不會懂的那種。
去祕境車站拍火車、翻查古書找到一個註解、發現童年回憶中的那個轉角路口,或是在裊裊薰煙中忽然想起逝去親人的味道,都是這種價值。
這並非阿Q自爽,而是種真正能帶來幸福的價值,就是我前面提過的「內在善」。這是內在於活動之中的一種「善」(好處、價值),只有投入其中的人才能掌握。
如果你某天開始發現這種清清淡淡的幸福感,那就算是成人了。
愛人,要學習,更要練習
還有,你會瞭解愛人會是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事。
你會瞭解遇到適合自己的生命良伴完全是幸運,是「有人幫你先訓練好他」。
不論是情人之愛,或是對親友之愛,都不是一「頓悟」就能天下無敵,永遠不會犯錯。
你或許很幸運,能提早遇見生命中的良伴,也可能一直換個不停,但在相處過程中,你會發現愛人是種學習,更需要不斷的練習。
你不會一生下來就是面面俱到的大好人。你必須不斷與人互動,保持溝通且改進自我,才有辦法在人際方面獨有掌握。
你愛的每個人都會是你某方面的老師。所以「情事」不論分合皆有益,換個角度觀察,即可通透。
一般的朋友也是如此。少時朋友多言不及義,但同一票人鬧到老,還是能成為你最好的人生指引。
多幾個老朋友,就多幾人份的人生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