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89期】 2015.08.27每週四出刊 | |
|
|
 | 大社廠加派人手,全天候監控工安系統 | 作者:高宜凡 攝影:賴永祥 | 從市區驅車上高速公路,經過幾個交流道後,來到大社工業區。周圍景象從高樓、商家和民宅,變成一根根聳立的煙囪,還有複雜交纏的巨大管線,接著就來到被視為氣爆元凶的李長榮大社廠。 | | 事件爆發後,大社廠被勒令停工近半年,2014年產能驟降至21萬噸,比2013年大減38.5%。2015年初才通過嚴格審核,稍微恢復了1/3產能,原本四條地下原料輸送管線,只有一條獲准再啟用。營收嚴重下滑之外,還有五名員工被高雄地檢署列為被告,士氣打擊不難想像。 專家連訪 訂54份改善計畫 廠內員工粗估,一年來曾上門造訪的稽查人員與各國工安專家,起碼超過百人,讓這裡幾乎變成國內最熱鬧的化工廠。 經過一系列檢查,公司已訂出54份改善計畫,細微的建議和調整動作,更是多到數不清。全廠上下幾乎脫了一層皮。 帶《遠見》記者造訪大社廠的副廠長郭達翰,從「福聚」時代(2006年被李長榮併購)就在此服務。他表示,儘管外界以最高標準看待自家工廠,也有同事受不了壓力而離職,但大社廠並未因此強制員工休無薪假,工安監控單位還增加約兩成員工,全廠人力一樣維持200多人。 高雄氣爆發生一年來,大社廠到底做了哪些改善?請一起到大社廠裡頭瞧個仔細: 1.新增「緊急應變車」,負責廠外管線勘查 「緊急應變車」就停在大門警衛室旁,這是新裝備。這台車專門負責廠外的管線勘查任務,最多可搭乘五人。後車廂備有鋁製消防衣、管線止漏器材、空氣呼吸器、滅火器、醫護箱、和事故現場封鎖道具等,一應俱全。 過去石化廠大多自掃門前雪,僅關注自家廠區內的管線設施,現在有了這台搭載必要器材的機動車輛,一旦廠外發生緊急狀況或疑似洩露跡象,值班人員便可驅車出外,立即處置。不用像以前,在工廠內用電話跟外頭的消防隊雞同鴨講,錯失寶貴時間。 2.全新中控室,隨時監督廠內外安全 郭達翰在約10坪大的中控室裡來回走動,這是全新的監控設備。左上方的生產製程與廢氣燃燒塔畫面,是每個工廠都看得到的固定鏡頭,工作人員更不時抬頭注意懸掛在右上方的三片大螢幕,分別轉播廠內的槽車卸料站、廠外的槽車運輸電子地圖、及地下管線數值監控系統等即時狀況,這三個畫面是氣爆後的新設計,每個人都看得到。 中控室裡有許多年輕面孔,跟以往石化廠高齡員工居多景象截然不同。郭達翰表示,氣爆發生後,跟工安及管線監控的人力增加不少,很多都是一年內加入的生力軍,這些人正是公司貫徹工安文化最需要的新眼睛。 3.增設管線情資系統,兩端數據同步不漏接 過去,輸送管線兩端的送料端與收料端間,因隸屬不同廠商,常有彼此資訊不對稱、溝通不良的毛病。 對此,大社廠新增一套「石化管線運輸資訊監控系統」,讓收送雙方同步分享壓力、流量等即時數據,並設定「自動預警」功能,數據超過警戒值便自動發出警報,提醒雙方趕緊處理。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