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冬天象怪異,一是特別的冷,凍過往年。一是霧霾頻襲,天天陰沉,永遠似大雪將臨,就更生寒冷。這樣的天色,易令人焦慮,加上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遲遲未有動靜,經濟界就有諸多聒噪。之前以為,這回經濟界要爭持的,當是來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因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大任務就是判走勢,然而人們對這沒太大興趣,就算中國社科院發了個報告,語出驚人地說明年房地產要「斷崖式下跌」,如此地跟習李唱對台戲,都沒炒熱起來。
那經濟界爭持的是什麼呢?是「供給側改革」。
這一爭持,來自中共領導層提出的一個新思路,說下一步改革的重點要放在「供給側」,這意味著整個宏觀調控的思路要大變,經濟資源大盤子的分配也要大變,如果不是說說新名詞而已,來年中國經濟走勢,要重新掂量。
大家都知道,所謂馬列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已經崩解,實際上也不存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一步步被打散,中國經濟界的理論營養主要靠吸收西方經濟學。
其中凱恩斯主義長期占著主流,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是短缺經濟,而所謂改革開放,不論是「有計劃的」,還是市場化的,都是由政府主導,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就相當的正常了。
但近年來,中國經濟界供給學派開始活動,在中共十八大之前,這一派還處於非主流、地下活動狀態,那是因為不論是朱鎔基還是溫家寶,都是凱恩斯主義的信奉者。
十八大後,供給學派加了個「新」字崛起,一是中國經濟大變了,已經由短缺經濟,轉變成過剩經濟了,二是中共今天當家的,既不大喜歡他們的前任,也不大喜歡前任信奉的凱恩斯。他們喜歡新點、生僻點的理論,比如早前提出的「新常態」,現在好多人都還不大懂。
新供給學派的旗號就這樣打了出來,過去兩年來,有了組織,開了論壇,最後的大成果,是他們認為對今年中共五中全會的決定「十三五」規劃有「重大貢獻」。果然,中共領導層出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思路。
「供給側改革」思路提出後,爭議由之而起,包括對中國新供給學派理論的質疑。溫和一點的質疑,是同意經濟有供給和需求兩端,但認定今天中國的經濟問題,不僅有供給端出現的問題,也有需求端出現的麻煩,所以不能武斷地提「供給側改革」,供給經濟學救不了中國經濟。
激烈點的反對聲音,則是說80年代的美國經濟與今天的中國經濟,有極大的不同,雷根經濟學在當年的美國能成功,在今天的中國不見得有用。
有人更粗魯一點,說供給經濟學是陳舊的理論,不能在上面貼個「新」字就端出來,那很可能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歧途。
因為中國的「新供給學派」主張也不儘相同,其中有人主張包含回到計劃經濟的內容,如國家發改委拿到「供給側改革」的令箭,麻煩大了。
中共領導層當然知道爭持出現,12月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刻意把話圓了回來,說必須繼續從供需兩端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為支撐、互促共進。
李克強這話,等於回到11月4日中共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稿中,提出的「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口號。再往遠點回溯,回到傳統供給學派鼻祖薩伊那裡,著名的薩伊定律,說的就是「供給創造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