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5-12-01
為人生下載新程式吧!
下班了,走出熟悉的大樓,你搭著平時常坐的那班車回家。路上的風景雖然每天有些許不同,但並不是一直都會注意到,更多時候要等到季節走了一半,你才會突然發現哪裡的葉子紅了,或哪裡的花開又謝了。回到家,熟門熟路切換了一個輕鬆的狀態,和家人聊著差不多的天,或者打開固定的電視頻道。生活的樣貌似乎數十年如一日,你發現自己有時候可以品味恬淡平穩的幸福,但內心深處或許總覺得缺少了什麼,一點在日常之外,可以牽動生命熱情的什麼。
安全感是幻覺
走出舒適圈的想像
「追求平穩的生活,其實是一種生物本能的反應。」徐大智從人類大腦的設計切入,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習慣於安穩的日常,並不是偶然的行為。「我們的大腦和電腦很像,電腦是靠很多大大小小的程式運作,在固定的演算法裡導出各種結果。人的神經系統也會形成像程式一樣的各種迴路,形塑我們的行為模式。當我們養成一個習慣以後,這個迴路就會自己運作;停留在這些熟悉的神經迴路之中,會帶給我們安全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所追求的安全感,其實就是對於熟悉事物的迴路。這些從習慣建立起的行為模式,相當程度上組成了生命的基本架構。因為需要安全感,即便這個迴路會讓我們受傷,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願意待在裡面。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老是遇到同一種爛桃花,卻沒辦法找到不同類型的對象,即使知道這樣的對象有什麼缺點,對自己來說至少都還在預期之內。」如果找一個新的對象,或許就會受不同的傷,需要找到另一個對應的模式,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更大的恐懼。「因此,即使大家都知道跨出舒適圈對自己好,但是很多時候做不到,因為不願意離開原本的生活模式。」
只是,從很早以前,人類的聖哲就發現事物的本質是無常,我們以為的、追求的穩定都不是真的,只是一種對安全感的想像和幻覺。「無論是釋迦牟尼、耶穌、蘇格拉底還是孔子,他們其實都在闡述同一件事——打破對原有事物的想像。他們很早就明白人要離開舒適圈這件事,因為變動是生命的本質,不可能停留在一處,差別就在你是主動離開舒適圈,還是被迫離開。」
衝突是一種需求
看見不同的生命樣態
如果能在被迫離開舒適圈之前,選擇自己先走出去,過程當然會比較舒服一點。但是在那之前,對於突破框架,人們總是抱著很多恐懼:害怕事情失控,害怕失敗所以不敢犯錯,害怕因為想要「做自己」而和別人起衝突。「很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人會害怕衝突呢?產生衝突的原因是互相干預,也就是你希望對方照著自己的想法做,但另一方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害怕自己被否定,甚至造成彼此關係的斷裂。」
不過徐大智認為,雖然沒有人喜歡劍拔弩張,但維持表面的和平並不是真正的關係。「我常說,沒有打過架的哥們不是真兄弟,沒有吵過架的朋友不是真知己,因為在交往的過程中,彼此沒有把心掏出來。」害怕衝突,只是在依賴心中對這段關係的某種想像,覆上一層甜蜜的糖衣,讓自己感覺良好,外界也人人稱羨。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99期/ 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