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1:本館自然學友之家目前展出的捕蟲菫 | 圖2:捕蟲菫的花 | 本館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主辦「荒野裡的珍珠-臺灣原生食蟲植物保育」系列活動,在自然學友之家的展示吸引許多人來參觀,食蟲植物多變且巧妙的捕蟲方式讓人興味盎然。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不同捕蟲方式,展示期間將不定期的在科博電子報為大家介紹。 首先登場的是以黏著方式捕捉獵物的食蟲植物,它們通常是葉子表面有黏液,這些由腺毛分泌的黏液會把獵物困住,然後腺毛再分泌一種消化液分解吸收獵物。腺毛捕捉到獵物後會因為觸動產生趨向運動,讓更多腺毛頂端接觸獵物,增加捕捉的力量與吸收面積,部分種類甚至葉子會全部或局部彎曲,將獵物整個包住後消化。獵物掙扎動作越大,越會刺激腺毛動作。 臺灣原生12種食蟲植物中,茅膏菜科的4種:寬葉毛氈苔(金錢草,Drosera burmannii Vahl)、長葉茅膏菜(Drosera indica L.)、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J. E. Smith)、小毛氈苔 (Drosera spathulata Lab.)都是以這種方式捕食。除茅膏菜科植物外,原產地中海沿岸的露松(Drosophyllum lusitanicum (L.) Link)、澳洲的彩虹草(Byblis filifolia Planch.),還有歐、亞、美洲都有的捕蟲堇(Pinguicula)(圖1)也是。 如果要選花朵最美麗的食蟲植物,捕蟲堇絕對榜上有名。大而明顯的花朵(圖2)幾乎讓人忘記葉片上布滿可以捕捉獵物的腺毛。捕蟲堇葉片腺毛與毛氈苔相比,顯得比較不明顯,有時真的不容易發現它是食蟲植物。食蟲堇腺毛有分工現象,有柄腺毛會在葉表突起,只分泌黏液,負責捕捉。無柄腺毛平貼葉面,會分泌消化液。當有柄腺毛捕獲獵物後,無柄腺毛開始分泌消化液,整個葉子因此看起來像噴過水,給人濕潤的感覺。附帶一提的是,有些種類到冬天葉片會乾枯,然後長出肉質休眠葉。休眠葉沒有腺毛,不會捕食,肥厚的外觀像多肉植物,要保持環境通風乾燥才不會爛掉。 目前已知的捕蟲堇原生種超過70種,原生地包括美國東南部亞熱帶低地海岸平原、墨西哥與古巴的亞熱帶高原、歐亞大陸高山地帶與南北極圈等,不同環境造成外型變化,再加上美麗花朵吸引許多人投入育種工作,產生許多交配種,或許經過多年人工選育之後,捕蟲菫會成為普遍的觀賞植物。 學友之家所展示的捕蟲堇目前正值花期,歡迎您來欣賞。 私家秘密: 捕蟲堇 Pinguicula sp. 狸藻科 展示區域:自然學友之家《荒野裡的珍珠-臺灣原生食蟲植物保育》展示活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