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553》
前一陣子,《經濟日報》有則外電報導指出,ABC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評委歐萊利(Kevin OLeary)是身價達4億美元的富商兼知名投資人,但他絕不會把辛苦錢花在一個地方:每杯賣2.5美元的咖啡店。其理由很簡單,就是「自己在家泡咖啡,成本只要18美分,其他錢就拿去投資」。
筆者今天,並不是要談「如何省咖啡錢」,而是想要與讀者一同分享,這個長久以來觀察許多人成功及失敗最大關鍵的「省錢要省在小處,而投資則要用大錢」重點。
先來談談有關「省小錢」的重點。在「省小錢」上,過去有不少理財或存錢專家,都不忘提醒民眾一個重點公式—「收入—儲蓄=消費」,且大筆消費因為金額高,如果能夠徹底拒絕這筆消費的誘惑,就能一次存下更多的錢。
從「單次儲蓄金額」的角度來看,「省大錢」的效率自然會比「省小錢」要來得高,但是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是:多數人沒法存到錢的誤區(當然,包括筆者自己,都有可能犯下這樣的錯誤),最常發生在「省大錢、花小錢」上。
筆者也曾仔細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由於「消費的金額小」,在花的很乾脆、俐落及方便之下,讓人更沒了戒心。之後,「小花費積少成多」,反而成為更大的浪費源頭。
讀者別以為這樣的情況不常見,就以筆者個人為例,單單是買一台做為生財工具的MAC筆電,都會思考再三、多方比較及打聽,最後才可能付帳入手。相反的,對於金額小、只有數百元的各種小物,則常常是「一點警戒心」都沒有。
因為在筆者的心裡,總是會有「反正它的價格低,就算錯買了也不可惜。甚至,它的金額也不致於造成個人財務上的重大不利影響」的想法。然而,這對於「紀律儲蓄、避免浪費」的正確理財行為來說,便是一個最該避免的大忌。
事實上,自從《斷捨離》這本書面市以來,確實有不少人開始認真思考「我真的需要家裡所擺的,以及還想要買的東西」這件事。又假設它的單位金額不高,就很容易卸下理性消費的心防,而在「低價品積少成多」之下,侵蝕到個人或家庭財務的健全性。
而這樣的情形,特別容易出現在沒有家累(經濟重擔)的單身族身上。例如就有關報告顯示,單身人士消費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消費自主性高,二是極度要求便利。在沒有感情的羈絆下,單身的人傾向於更多的錢投入到自我價值提升和興趣愛好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單身者設下了更大「消費陷阱」:在對自己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比戀愛時期更大的開銷(https://news.cnyes.com/news/id/3985197)。
又或是「沒有節制地吃喝玩樂,左手賺右手花,無論是外出旅行、與親友聚餐,還是藉由購買精品、各種課程投資自己,有時反而比有家庭的人花費更多,最後才發現財務出現大漏洞(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5664)」。
事實上更為嚴重的是,近來越來越流行及便利的各種無現金化行動支付方式,將更是能順利完成儲蓄大計的頭號大敵。這恐怕跟「在消費時,少了一個拿出現鈔的動作,沒時間再仔細思考這筆消費『是否必要』」的行為密切相關。
接著,再來談談「用大錢投資」這件事。要先向讀者解釋的是,筆者在此提「用大錢投資」,並不是要民眾「棄定期定額,改就單筆投資」,而是因為以下3大考量:
首先,在時間複利的3大影響變數—時間、金額與投報率上,投資報酬率一般都是與市場利率密切相關,投資人很少有決定權及大幅增加的空間。而剩下的2大變數—時間與金額,在同樣的累積期間下,也唯有提高每期投資金額,才能讓財富快速增加。也就是說,在同樣的市場利率及累積時間下,一般民眾想要讓財富,累積得比其他人要快,勢必要用「比別人更高的每期投資金額」才是。
其次,不論是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沒有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哪來的「閒錢」得以投資?每一種投資都有最低的門檻限制,且就算是定期定額,也有一定的最低投資金額的規定。
更何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同樣「一倍」的投報率下,「本金(資產)一億元」與「本金(資產)一萬元」的累積財富結果,就是天差地別的不同。就更不要說市場上有許多投資,必須要達到一定規模之上,才能創造出更大的財富放大效果。
再者,從各種實際案例的結果來看,許多投資人的單筆投資行為,也不見得會「更為理性及慎重抉擇」。但只要是一般正常之人,遇到大筆金額的投資,總會在多學習、多觀盤、多比較之下才「出手」。
儘管做了功課,不見得每次結果都「十分圓滿」,但如果對投資一點都「不上心」,又不想做任何「功課」,只單憑他人的推薦就大膽下去投資,民眾就只能祈禱自己有「不虧錢」或「賺錢」的好運了。
為什麼筆者會想要與讀者們,一同分享這個「從小錢儲蓄、用大錢投資」的重要觀念,就是考量人性的一大弱點—「因為錢小,就不太珍惜;由於錢大,心態就變得較為謹慎」。而如果每個人能夠克服這個人性弱點,並把它轉換成對自己投資理財行為有益的優點,也未嚐不是一種縮短成功進程的好方法之一。
當然,每一個人對於「小錢」與「大錢」的定義不同。對於許多人來說,價格高的名牌包或酷炫的3C新科技商品,都只能算是「小錢」,而不見得謹慎以對。
因此,筆者認為「小錢」與「大錢」的區分,並不是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概念,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正確消費及投資的重要關鍵及依據。所以,筆者這篇專欄想要表達的,並不是絕對的金錢觀念,而是不管在消費或投資時,不要因為它是「小錢」,而任意消費或投資,特別是在投資時,不論金錢的大小,都要用無比慎重的心態「做足功課」及「挑選進出時點」。如此一來,也才能讓個人或家庭財富「穩步增長」。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