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確診病例已超過三六一萬,死亡超過廿五萬人。台灣方面,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到五月五日累計廿三天無本土病例,確診病例僅有四三八人,死亡案例六人。從任何觀點看,防疫成績可謂傲視全球,台灣是怎麼做到的?
事實上,台灣做對了很多事,提醒民眾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出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是戴上口罩,同時避免前往人潮密集處; 但也有相當多的缺失,期間可謂險象環生,但總能化險為夷,到現在為止交出漂亮成績單,相當不可思議,防疫「成功」之道成謎,只能做合理的猜測。
除了「天佑台灣」外,是否仍有合理解釋?可能方向是,台灣至今沒有施行偵測病毒普篩與快篩,各界紛紛指責美國在普篩與快篩失掉先機,釀成巨災之際,疫情指揮中心以各種理由不願進行;原因之一應是國內遲遲未能開發出試劑。由於中國大陸一月即公布病毒基因序列,韓國與德國兩周內即開發出試劑,韓國因而由普篩新天地教會廿餘萬信眾並隔離處理,有效抑制已大爆發的群聚感染。台灣至今只篩檢六萬餘例,可謂反其道而行,效果一樣好,相對「佛系」防疫,成績斐然,甚為弔詭,那又是為何?
當然沒有篩檢,就沒有病例,但很難解釋歐美各國至今重症與死亡病例外仍然激增,而台灣重症與死亡病例趨近於零;最好的情境,是疫情指揮中心誤打誤撞,由於大部分患者都是輕症,隔幾天後即不藥而愈,再加上輕症患者病毒量少,在口罩、洗手、社交距離防護下,傳播力減弱。同時確診病例少,自然也減少社會恐慌作用。
至於海軍敦睦艦隊,累計確診共卅六例,感染源待釐清。首先確診比例(九%) 與美國羅斯福號(廿四%)、法國戴高樂號(五十二%)航母官兵相比低了很多,因此似不能純以艦隊官兵年輕力壯,抗疫力強解釋;再加上官兵下船後,大批人馬各處走動,並未造成群聚感染。有一可能是毒株與歐、美不同,此說與劍橋大學研究指出毒株分A、B、C型,分在美國、東亞、歐洲流行相合。
此說也可適用於清明連假在景區遊玩群眾等幾個令人擔憂的案例,因此也許真的可說「天佑台灣」,在台灣流行的是感染力較弱的B型,甚至是弱B型;除非在密閉空間長期相處,病毒密度達到一定程度,較難由飛沫感染,是否成立,亟待生醫界證實。
另一可能,是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人民普遍在幼年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大陸則遲至一九八六年才普遍為新生兒接種,也許可解釋新冠確診者老年人偏高之致死率。美國從未進行過大規模接種卡介苗,災情更為慘重,對新冠肺炎研究中,紐約理工學院研究初步發現,有施打卡介苗國家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低,有統計學上差異,因此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當今之計,正如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建議,政府選擇一個區域進行大量篩檢,來決定下一步的防疫步驟。最理想情況下,本土流行疫病為「弱B型」,又有本土病例連廿三天歸零加持,此時可大幅放寬日常生活限制,節省社會成本;但同時必須加強境外移入管制,初步在各國尚未放寬旅遊限制前,至少讓所有入境旅客集中隔離十四天,達到拒敵於境外的效果,再視世界疫情的發展,滾動式調整,也許能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