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季,許多準備投入社會的新鮮人,對於未來的路常是茫茫然、甚至不知所措,想踏入職場,但不知道該做什麼工作?又該具備什麼能力?能事先準備什麼?
Career特聘講師何宇欣博士建議,首先,新鮮人要善用學校的資源,包括生涯輔導課程、性向測驗等,在大學畢業前,先到學諮中心做這些測驗,先釐清生涯發展方向,也能節省出社會後的時間成本。
其次,在進職場之前,在大學時有兩件事要做好。第一,要把書讀好,有好的成績,面試機會相對會多一點;第二,事先儲備好的軟實力,包括社團經驗、人際互動能力、溝通能力等,假若專業能力不足,面試時如是業務工作,就可表現出活潑、善於聊天的特質,幫自己加分。
好奇心很重要 助你找尋方向
何宇欣接著指出,現在的生涯規劃,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叫流動生涯,意指在工作中找生涯,以前是生涯探索完了,再找份工作來發揮,現在則是邊工作、邊探索。現在很多新世代員工,是在工作中開始找生涯,「原來這個工作長這樣,我想不想要?即便專業我想要,環境我想不想要?」
如果對未來出路沒什麼想法,何宇欣建議,找工作時以你的興趣和專長為主,你覺得有趣、好玩、好奇的,而興趣不是指你想要什麼,而是你很想要了解、好奇的產業,如此你才會有動力在裡面持續地工作。而好奇心對年輕世代很重要,也表示對事物是否有企圖心。何宇欣說,從好奇找起,在合法公司的狀態下,進去後至少撐半年,因為一般對職場的認識和了解,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
前兩三個月還在做專業和環境上的適應,等三個月之後,別人也看得出來你的能力所在,工作開始能夠上手了,可能只占你60∼70%的時間,剩下的20%就可以去觀察所處的職場,包括你的老闆、公司裡的人際網絡,「在裡面認識一些人脈資源,未來對你下一份的工作一定有所幫助。」
然後,等待了半年後,再去思考這個產業或行業,你要不要繼續留下來向前邁進。何宇欣解釋,因為職涯的前三到五年是探索期,你的時間很有限,如果覺得這個產業很有未來,但公司不好,就換一間類以產業的新公司;反之,如果覺得產業沒有發展性,當你要換下一家公司時,就要思索要換到什麼產業。
至於,科系是否是作為方向的依據,何宇欣認為,如果當初進大學選擇時,是你心甘情願的,那科系就可以當作參考,由你的科系結合你的興趣,去選擇一個你想要去的公司;但如果發現科系與你想走的路不一樣,趁你快畢業的期間,可以妥善運用一些職訓,這些職訓都是能夠協助轉換跑道的方式。
有興趣但資格不符時 有三條路可走
如果發現有興趣的工作,但要求的資歷,自己都不符合資格,何宇欣建議,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就是職訓。最好是大三時就發現這件事,大四就能參加職訓,如果都錯過,則在職涯初始的時間進行。
第二條路,就是大四時就應該規劃實習,讓自己身處那樣的環境時,有沒有辦法接受?除了實習,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得知:
1.要增加對職業的探索,建議可多看一些介紹職種的影片,了解職業工作內容及甘苦談。
2.在網路上發問,如當工程師好不好?保險員好不好?收集正反的聲音,自己再去思考,你會不會想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
最後一條路,才是再讀書,換學歷,但要審慎考慮,因為付出的代價很大,包括有金錢和時間的代價等,甚至會造成職涯的中斷,不如利用這幾年時間來做生涯探索。
多面試3∼5家公司 要及早開跑
此外,在找工作時,何宇欣建議多面試3∼5家公司,因為有相關資料顯示,平均面試6家公司,才會有一個工作機會,要投15份履歷,才有一家面試的機會,所以建議多投履歷。
所以,最好從4、5月就開始投擲履歷,不要等到7、8月才在投,如此就要投到年底。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整個就業市場開始緊縮,所以最好及早開跑。
很重要的是,必須要用心去準備每次面試的機會。
何宇欣接著分析,如果4月就開始面試,平均要找三個半月到四個月,順利的話,8月就會有工作;如果7月才開始面試,如果要找四個月,可能要等到11月才會有工作機會,此時接近年底,人家可能不會要你,因為要年後才上班。
「早點起跑,有比較多的機會,讓人家看到你,最好一到二個月,就決定你要去哪個產業或行業走一走,半年後你覺得它有價值,就繼續留下來,那下個目標就是一年;一年之後,就要去思考這個行業的專業,是不是你未來要持續發展下去的方向。」何宇欣提醒。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04/05月號(48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