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反疫苗歷史與疫苗猶豫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2/10 第7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反疫苗歷史與疫苗猶豫
新書上架 我應該參加臨床試驗嗎?
 
     
反疫苗歷史與疫苗猶豫
台大醫學院教授/蔡甫昌《健康世界》
自2020年底新冠肺炎疫苗問世以來,各國政府莫不卯足全力提升疫苗施打之普及率以求降低疫情。這些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的新冠肺炎疫苗果然也不負眾望,有效地降低了疫情傳播及重症死亡人數。

儘管如此,當各國疫苗施打到達一定比例時卻遭遇瓶頸無法再上升,政府必須祭出獎勵方案或限制與處罰措施,以威脅利誘之方式來繼續提升施打率,以免在達成社會群體免疫力之前功敗垂成。然而這些限制措施也招致反對者的抗議,其背後涉及反疫苗(anti-vaccine)及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等相關歷史、文化、信仰等複雜因素,本文擬進行簡介與探討。

反疫苗相關歷史

(一)天花疫苗:反疫苗之歷史可追溯至1788年,Arpalice Papafava伯爵夫人為4歲兒子Alessandro執行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Variolation),引起了當時醫界、學術界、教會和民眾的非議。直到1796年Edward Jenner才證實透過接種牛痘感染者的膿皰(pustules)或結痂(scabs)可賦予對天花的免疫力。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批評疫苗接種聲浪,其中以因「天擇說(natural selection)」而著名的Russel Wallace與英國諷刺漫畫雜誌《Punch》在1802年刊登的反疫苗漫畫最具指標性。接著在1840至1853年英國通過強制性法案要求三個月以下孩童接種天花疫苗,導致反對民眾在倫敦成立反疫苗接種聯盟(Anti-Vaccination League)。1867年該法案將強制接種疫苗對象擴大至14歲。這在法律上是項創新,以公共衛生名義將政府權力擴展到公民自由的領域,因此後來的反強制接種聯盟(Anti-Compulsory Vaccination League)便將抗爭焦點放在反對侵犯個人自由和選擇。19世紀末北美天花爆發時也發生許多反疫苗運動,包含透過小冊子宣傳、法庭鬥爭和煽動騷亂與公衛當局鬥爭。

(二)卡特疫苗:1950至1960年代是接種疫苗的黃金時期,儘管仍廣泛存在反對疫苗接種的意見,且發生因施打疫苗導致5名兒童死亡和51名孩童因脊髓灰質炎而永久癱瘓的卡特(Cutter)事件,也沒有減少家長給孩子接受疫苗的意願。

(三)百日咳疫苗:1970年代反疫苗團體對百日咳疫苗帶來的不良影響表達強烈擔憂[4]。當時倫敦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報告稱,36名兒童在接種DTP疫苗後出現嚴重神經系統疾病,造成媒體關注和輿論熱議[3]。這引起人們對百日咳疫苗安全性的關注並在1974年成立The Association of Parents of Vaccine Damaged Children。1977年英國兒童疫苗覆蓋率從77%下降到33%隨後爆發百日咳大流行。儘管英國Commission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zation對疫苗安全性提供保證,但無法阻止民眾對疫苗的強烈反對。百日咳疫苗爭議也發生在日本,1975年日本有兩名剛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兒童死亡,厚生省因此暫停相關疫苗之使用,結果造成百日咳的大流行。至於美國反疫苗爭議則始於1982年獲得Emmy獎的紀錄片《DTP: Vaccination Roulette》,該影片主張百日咳疫苗的成分會導致嚴重腦損、癲癇和智力遲鈍。憤怒的受害者團體成立了National Vaccine Information Center,至今仍然活躍。對疫苗製造商的起訴,導致疫苗價格上漲和生產量下降。美國國會於是在1988年通過National Childhood Vaccine Injury法案,保護製造商免受訴訟,並創建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四)德國麻疹疫苗:1989年英國發生MMR疫苗接種與自閉症之間關聯性的重大疫苗信心爭議,反疫苗人士提出MMR疫苗與自閉症和炎症性腸病可能存在關聯,結果導致兒童MMR接種率從1997年90%以下降到2004年80%以下,隨疫苗覆蓋率下降,也造成了德國麻疹大流行與死亡。

(五)B型肝炎疫苗:1994年法國反疫苗團體倡導全國關閉青少年的B型肝炎免疫計劃。反對者在缺乏研究數據支持的前提下,提出疫苗和自體免疫性疾病間存在關聯性,並擔心疫苗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由於來自這些團體的壓力越來越大,法國政府在1998年10月1日暫停所有青少年B型肝炎免疫計劃。

(六)HPV疫苗:HPV疫苗自2006年上市以來,全球各地不良反應事件頻傳,少數民眾發生神經方面的問題,例如抽搐、驚厥、嚴重頭痛和部分癱瘓。各地都有HPV疫苗疑似受害少女組成自救組織,包含英國、日本、西班牙、愛爾蘭、哥倫比亞等國。其中,2013年日本政府成為第一個不建議施打的國家。儘管2014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HPV疫苗檢討會議認為,受害者的不良事件是心因性,與疫苗沒有嚴格因果關係。2016年WHO也肯定該疫苗的安全性,並且有85國將HPV列入國家接種政策。然而,這造成日本普遍對疫苗的不信任,使得HPV疫苗接種率只剩1%。

在網路資訊普及的今天,反疫苗活動有更廣泛的機會能吸引更多民眾接觸到去脈絡化的相關研究資訊,結果是造成網路平台出現大量不準確的內容,長期接受到不正確的資訊將加深許多人從疫苗猶豫轉向抗拒,再轉向完全反對的反疫苗者。

反疫苗者與疫苗猶豫者的特徵

WHO將疫苗猶豫列為2019年全球健康十大威脅之一。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與反疫苗(anti-vaccine)經常被交互使用,但概念並不相同,區分兩者是重要的。

(一)反疫苗者:其拒絕接種疫苗乃是帶有難以克服的政治、文化和情感因素。反疫苗團體宣傳的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反覆地出現,包括:疫苗無效、疫苗副作用比預防的疾病嚴重、疫苗的毒素會引起疾病、強制接種疫苗侵犯公民自由與宗教信仰、疫苗的危害被政府隱瞞、自然免疫比疫苗更好、醫師未避免利益衝突與藥廠合謀推廣疫苗…等。值得注意是,儘管反疫苗者的論點都類似,當代反對者卻多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中高收入者。儘管反疫苗人士試圖模仿提出科學證據,但主要還是依賴修辭上的論點,選擇性地支持某些證據並詆毀其他證據;透過轉移假設提出新理論,將風險歸因於疫苗並且透過法律行動攻擊批評者。此外,反疫苗者面對來自科學的質疑會一再提出新假設,以將疫苗接種後所發生的每件事都歸因於疫苗。

(二)疫苗猶豫者:疫苗猶豫者通常態度帶有不確定性,並可能隨時改變施打疫苗的意願。他們通常會願意接受額外資訊或輔導,來解決他們對疫苗接種的擔憂。疫苗猶豫的原因包含,宗教因素、個人信念或哲學原因、安全考量、渴望接受額外的教育。疫苗猶豫是複雜的「表現型(phenotype)」,包含一系列動機和考量,像是未有充分知識、對接種疫苗益處缺乏信心,或對自己抵禦病毒的能力過度自信;對疫苗的焦慮或不確定則源於恐懼、對副作用的擔憂,或因為接收反疫苗者的論點而產生對疫苗帶來疾病或傷害的無意識連結;此外,疫苗猶豫也可能源於對醫療系統本身的不信任或懷疑,像是對匆忙推出的疫苗感到擔憂,眾多情況交織成為疫苗猶豫者的廣泛觀點。

疫苗猶豫可以是從積極需求疫苗到完全拒絕疫苗的一系列態度和行為。他們可能推遲或不情願,但仍接受或拒絕部分或全部疫苗。這種矛盾不應被視為不合理或反科學;相反的,這可能是對疫苗合理的懷疑和擔憂。將疫苗猶豫與反疫苗劃上等號,將無助於促進人們接受疫苗,尤其是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任時。另一方面,疫苗猶豫應用來指人們對疫苗接種有疑慮和擔憂的情況,並無法從實際疫苗接種率判斷疫苗猶豫的人口比例。因為有些族群是基於必要性而接種疫苗,卻不見得是真的認同施打疫苗,一個國家疫苗施打率不能用於評估對疫苗接受或猶豫的程度。

臺灣反疫苗與疫苗猶豫現象

臺灣疫情於2021年5月25日升為三級,當時英國和美國民眾施打第一劑疫苗的比例已經超過50%而臺灣僅1.3%,截至2022年2月,臺灣疫苗覆蓋率已超過英美75%的疫苗覆蓋率,第1劑已達到81.67%、第2劑74.62%、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69%、追加劑接種率22.62%。

截至2022年1月25日臺灣的累計確診數為18,411人,累計死亡為851人。另一方面,根據2021年3月22日至2022年1月24日CDC的統計,施打疫苗後不良事件數有16,642件(8,283非嚴重,8,359嚴重),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的不良事件有1,292件(AZ:821、Moderna:350、高端:37、BNT:84)。 相較國外,臺灣因防疫成效優異而產生了獨特的現象,即「疑似」疫苗接種死亡數遠大於因感染新冠肺炎之死亡人數。若不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待疫苗覆蓋率的重要性,有些個人可能陷入不作為偏誤(omission bias),即在面對施打疫苗需承擔一定風險時選擇不作為。

近期國內報導指出臺灣有五大疫苗猶豫族群,包括:年長者、慢性病患、孕婦、勞動工作者與弱勢族群、主張另類療法者。猶豫的考量分別有擔心副作用、待在家很安全、擔憂指引不明與副作用、國內缺乏數據、孕婦猶豫、對政府不信任、對疫苗認識不足,以及缺乏科學根據的觀點。

臺灣75歲以上長者是目前第二劑接種最低的族群僅68%,有受訪長者指出如果預期自己只能活5年而打疫苗頂多再活那5年,不如避免面對是否施打疫苗的抉擇所造成的心理負擔;慢性病人認為針對專家建議疾病「穩定者」可施打疫苗的標準或定義是不明確;孕婦則認為官方資訊太少需自己蒐集、藍領與弱勢則擔心疫苗副作用影響生計。

除了接受疫苗施打者本人是否有疫苗猶豫,也需關注青少年及學童其家長們的態度,因為年齡介於12歲至17歲的學生施打BNT疫苗時,需要由家長簽署同意書,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打疫苗後會有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的不良反應。未來12歲以下孩童接種疫苗時也會遭遇類似處境,特別是Omicron變異株造成重症機率較低的情況下,如何在目前臺灣防疫成效良好情況下建議疫苗猶豫者施打疫苗,幫助民眾瞭解並接受施打疫苗乃是益處遠大於風險。

結語

克服疫苗猶豫需多管齊下,根據不同類型的原因提供不同建議或介入措施,而良好的溝通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運用數據、分享正面經驗、強調疫苗策略成功之案例,將有助於降低對於疫苗之偏見與猶豫。而受到社會信賴之公眾人物,亦可分享自己施打疫苗經驗以提升民眾的信心。另一方面,討論疫苗相關副作用固然可能降低民眾的接種意願,然而提供透明之疫苗資訊,包括各種副作用、不良反應、已知與未知的風險、因應之措施與指引,維持透明開放的態度,乃是建立公眾信任之基礎。不過必須注意,對於疫苗的信任是不能任意被製造出來的(trust cannot be manufactured),一切都必須立基於嚴謹的科學證據與研究統計分析之上。醫護人員一直被視為可靠和值得信賴的疫苗資訊來源,醫病間的信賴關係無疑的面是對疫苗猶豫的最前線,而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健康諮詢、人際間的對話,往往可以緩解疫苗猶豫者的擔憂。當民眾的支持是普遍而強而有力時,便能夠逐漸改變整體公眾的情緒與態度。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我應該參加臨床試驗嗎?
蔡甫昌主編《健康世界》
【定價250元】本書能增進病患和一般民眾瞭解政府、醫療機構及研究人員三個層次對於臨床試驗的管理與受試者保護之機制,進而信任並且願意參與支持醫學研 ...MORE
唯一負成長!房市領頭羊不行了 換這都崛起
台北市過去長期是全台房市領頭羊,但近年表現明顯落後,房仲統計內政部房價指數與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去年六都除台北市外,其餘五都均呈現價量俱揚走勢。中信房屋以去年2021年第三季與前年同期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相比,六都房價均呈現正成長,其中以台南市住宅價格指數年增11.3%最高。

《驚聲尖叫》玩恐怖電影的恐怖電影
看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驚聲尖叫》在國外的評價相當好,在這個續集、重啟很常見的時代,它所採用的角度確實有獨特的特色,是很不錯的設計,不過相對也就是族群限定,如果只是三五好友隨意約說要去看部嚇人的電影來休閒娛樂一下,選《驚聲尖叫》可能會有些人看不懂。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