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普發6千元 低收加碼 最快3月入帳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1/05 第552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普發6千元 低收加碼 最快3月入帳
記者林縉明、蔡晉宇、呂慧瑜、林伯聯合報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宣布,超徵稅收其中一千四百億元將發放全民共享經濟成果,預計全民普發現金六千元;相關法源、預算編列完備後,預計春節後發放。另外,針對中低收入戶等弱勢,不用立法即可立即推動,將在春節前「加發」低收入戶每人七五○元、中低收入戶每人五百元,每月入帳,持續一年。

政府去年超徵四千五百億元稅收,朝野立委都喊「還稅於民」。蘇貞昌昨天上午到嘉義縣大埔鄉視察曾文水庫水情時說,國民黨執政常稅收短徵,二○○九年曾短徵二千多億元,蔡總統上任後,年年實徵數都比預算數多很多,這是行政效率跟全民共同努力成果,去年十二月卅一日蔡總統三點裁示,要把一千八百億留做應對不時之需、並與全民共享經濟成果。

全民普發 一千四百億元支應

他說,行政院在元旦連假開會,研擬預留四百億作為不時之需,其餘一千四百億,全民從小到老共享經濟成果,每人六千元,各部會正盤整預算編列,行政院會通過後再送請立院同意,希望開春能給全民新春的祝福。

他說,衛福部邀地方政府社會局處商量,希望地方政府加快作業,中低收弱勢加發金盼能每月入帳,「希望國人知道,政府挑著重擔不簡單,都是以全民福利著想,以國家現在跟未來的基礎著想,希望大家一起支持」。

全民普發現金如何發放?何時發放?政院人士表示,政府曾針對紓困自營業者、勞工和農漁民及十二歲以下孩童家庭防疫補貼,採現金匯入帳戶方式發放,相關系統經驗可望沿用;未領過補貼的民眾如何發放,正討論研擬。

朝野共識 開議後最快速處理

黨政人士說,朝野有共識發現金,預計下會期開議後能火速處理,因此等到法源依據、預算編列完備,最快三月能夠發放。民進黨立委許智傑則建議,可以匯款及金融機構請領並行,讓政府照顧人民美意可以全面。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上周國安高層會議中,蔡英文總統已請蘇貞昌率各部會將具體計畫、財務規畫、經費來源等研擬定案,並適時向國人報告,經過這幾天討論後,相關方案所需要的法源根據和預算編列,行政團隊緊鑼密鼓盤點,將適時提出法案送請立法院審議。蔡總統也期盼朝野黨團能夠支持,讓計畫能夠周全執行。

柯建銘:尊重政院方案不排富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目前各界比較大的共識應該是沒有排富,尊重行政院提出的方案。

 
財經專題
新聞幕後/看風向發錢?誰讓子彈連飛15天
本報記者周佑政、陳熙文、侯俐安聯合報
行政院去年底定調「一千八百億全民共享」,卻從蔡英文總統元旦談話到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發現金,挑起外界質疑「政策轉彎」敏感神經,幕僚連日澄清府院同心。但回顧整起事件,當去年十二月中旬「還稅於民」觀念與「發現金」聲音浮出時,是誰讓子彈持續飛?尤其當這長達十天的沉默,使「發現金」在輿論發酵也難走回頭路,是府院合意,或是另有玄機?

政府去年超徵四千五百億,「還稅於民」議題延燒數日。當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國安高層會議定調一千八百億全民共享後,蔡總統在元旦談話中,並未表明是否發現金,讓外界一度以為政策喊卡;兩天後,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視察行程中,媒體提問何時發放,蘇貞昌罕見在堵訪中,說明全民共享規畫將採「發現金」方式。四小時後,蔡總統才在臉書發文,提及將以發現金方式與全民共享。

這峰迴路轉遭質疑政策髮夾彎,更被評論為「蔡總統跛腳的第一步」。緊接著,府院幕僚對外強調府院態度一直都很清楚,超徵稅收要讓「全民共享」,由行政院規畫法源根據與預算編列,而在黨內立委持續施壓下,終於讓行政部門「提前」鬆口,並強調「政府從頭到尾都計畫全民共享,沒想蔡總統新年談話內容遭到外界嚴重曲解」。

黨政人士在事後還原,府院高層在日前國安高層會議中,確實尚未定調發現金或消費券,但將「一千八百億讓全民共享」則早已是政府高層共識。但因不論採取何種模式,都須規畫法源與預算編列,府方的立場就是交由行政院擬定案後,再「適時」向國人報告。

幕僚群也不約而同還原總統原意是,「一千八百億不該全部拿來平分給民眾,而是要預留部分因應全球經濟的變局」,沒想到大家卻誤解成,一千八百億不會拿來平分給民眾。「政策從頭到尾都沒轉彎」,由於總統談話引發誤解,蘇揆才不得不搶先宣布,以穩民心。

不過,還原這起「發現金」事件,最初可回溯去年十月,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時提出「超徵」議題,財政部長蘇建榮答詢表示「可能超徵三千多億」;多名立委當時僅提醒可好好運用這筆經費。實質提出「還稅於民」論述,是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在北市立委補選政見上,拋出「還稅於民」政見。

接著是財經專家謝金河在三天後批評財政部長不考慮「還稅於民」,「對人民斤斤計較的政府,恐丟掉政權」。

接著在十二月廿六日,立委何志偉、陳亭妃明確表達支持「還稅於民」,英系立委也串連建議政院全面規畫,全民發放現金一萬元;立委、名嘴頻加碼,終成府院擋不住的風暴。

「還稅於民」四個字,在物價上漲時代,有如一句社會催眠術,當「發現金」在輿論發酵時,即使從政策、學理、邏輯、實務都站不住腳,敗選的民進黨政府也難走回頭路。問題是,從十二月廿日至一月三日政院宣布發現金,這十五天中,政院未曾提出其他方案止血,放任子彈飛。

當子彈飛得愈久,政治成本愈高,也醞釀一起被民粹綁架的政策決定,孰令致之?

 
藍請政院說清楚 預備金要留400億?
記者林麗玉、鍾維軒、江婉儀、陳秋聯合報
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還稅於民,將發放每人六千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認為,這筆錢不是蔡總統一個人的錢,更不是蘇貞昌一個人就能決定,憑什麼用來填補能源錯誤政策及股市上操作的錯誤,為何不能真正地幫助弱勢民眾,而剩下的一八○○億為何還要留四百億作零用錢或預備金,行政院應該要說清楚。

台北市長蔣萬安說,中央不能讓人民權益受損,這個最重要,希望中央真正聆聽民眾意見、心聲,做最好、最妥適的處理,最重要是民眾有權利知道,「我們的納稅錢用到哪裡?如何運用?還剩多少?」

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多出的稅收給民眾是一個必然,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如何帶動庶民經濟起飛。

侯友宜說,因為去年疫情影響,在基層第一線打拚的市民最辛苦,如何讓市民從經濟困頓中快速復甦,才是最重要的期盼。

台中市長盧秀燕對「中央從善如流」表示欣慰,盼未來發放現金要快速、方便,市府也會配合中央,加速發放讓民眾享受「還稅於民」的美意。

國民黨立委補選候選人王鴻薇表示,超徵四千五百億,拿兩千三百億出來,一人可有一萬元,七折八扣比原來少很多,蔡政府太小家子氣。

 
冷眼集/撒幣迷幻藥 淪菜市場喊價
本報記者歐陽良盈、侯俐安聯合報
民進黨在檢討九合一選舉中,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溝通」成為敗選原因之一。疫情經濟將是今年必須面對的重點,但去年超徵的四千五百億如何運用,卻在「發現金」特效藥中被迷惑。遺憾的是,當朝野共同追求民粹式解方時,這起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普發現金,也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歷程縮影,說明為何台灣始終停留在最低階的民粹階段。

今年超徵稅額究其原因,是因營利事業所得稅超乎預期,因物價通膨上漲,造成營利事業交易金額新高,此超徵金額,其實是全民負擔,用於平抑物價、能源補貼或許符合公共經濟學學理。但普發現金決策過程,未經公開討論,且撲朔迷離,最終以政治思考掩蓋專業判斷。

從國安高層會議、總統元旦談話、蘇揆宣布發現金,但昨天幾乎確定不排富每人發六千元,綠營民代為了挽救選情,公開向高層施壓已是事實。但國民黨談及此事,僅在「比速度」上,嘲諷民進黨「以國民黨的效率,可讓大家過年前拿到錢」,有如龜笑鱉無尾,充其量只為避免在春節前另闢戰場。

疫情後的台灣面對通膨與物價上漲而百業蕭條,未見各部會就脆弱產業提出疫後解方,反倒先以「大撒幣」的方式,吸引眾人目光。

這起荒腔走板的事件發展,成了一場集體買票、短視近利的結果。沒有人想當眼光長遠的壞人,人人只想用最廉價的方式討好選民。

對民進黨來說,政治上,不發現金就是政治零分;發了就是政策零分;對國民黨來說,發錢皆大歡喜,何必自找苦吃。朝野各取所需,也讓這起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普發現金,淪為菜市場喊價。無論是小黨喊出的超徵現象的機制失靈、或是照顧弱勢的實質方式,都掩蓋在喧鬧的煙火聲中。

 
柯建銘:共識普發不排富
記者林縉明、林銘翰/台北報導聯合報
行政院拍板將挪出其中一千八百億元發放現金,對於是否排富意見分歧。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目前比較大共識應該是普發,沒有排富;國民黨立委曾銘宗則認為,低薪族、中低收入戶比較需要救助,若要普發,應該是要排富,將錢用在刀口上。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表示,蘇揆要每人普發現金六千元,在嚴守財政紀律前提下是一個作法,但是柯建銘指「不排富有共識」,她抱持反對態度,這筆錢應該優先用在受疫情影響的辛苦勞工和弱勢族群。民眾黨團總召邱臣遠批評,立委很多訊息也是從媒體上得知,政府已宣布普發現金,民眾黨團的態度支持普發。

 
普發現金 政院將訂特別條例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行政院決定普發現金,並將訂定特別條例送立法院通過後編列特別預算因應,據了解,特別條例應不會只是針對發現金,而會涵蓋蔡政府去年底國安會議後的七大結論,以疫後強化韌性為重點,盤點與強化疫後韌性相關的各種措施與方案。

例如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方案」會納入對房貸族利息補貼、租屋族補助、就學貸款補助、中低收入戶補助等內容,因此特別預算規模要看納入的範圍有那些,「金額不一定是3,800億元,可能變多也可能變少」。

蔡總統去年最後一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針對去年超徵稅收中央政府可動用金額3,800億元,提出三大規劃方向,包含1,000億元撥補勞健保及電價補貼,1,000億元強韌經濟方案,剩餘1,800億元則將作為一定財源以備不時之需,及全民共享。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提到,普發現金給全民,會提出法源及預算送立院審議通過。相關人士指出,行政院將提出特別條例,送立院審議,但不是針對預算超徵訂定,重點在疫後規劃,主要還是與疫情綁在一起,因為稅收歲入比預期多是常態,所以不可能針對超徵預算訂定特別條例,而是要以疫後強化韌性為重點的特別條例。

相關人士指出,既然涵蓋強化疫後韌性,總統國安會議針提出的七大經濟民生因應措施都會合併考量,也就是其中的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方案,會納入蔡總統提到的落實居住正義,如擴大租金補貼,減輕租屋族負擔;規劃房貸補貼方案,減輕房貸族壓力;或是減輕年輕人的就學貸款負擔等,全面納入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其中第三點「加強弱勢族群關懷」,應該就是蘇貞昌宣布的中低收入戶加發津貼。

因七大結論未來是由各部會執行,因此要由各部會盤點預算,其中那些經費可由部會相關基金預算支應,那些要由1,000億加強韌性經濟方案支應,都需精算。

 
國際財經要聞
美國高通膨何時了?克魯曼:「足球賽理論」非唯一解方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高通膨問題何時了?這個辯論話題已延燒至少兩年,迄今尚無定論。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以「足球賽理論」說明,為什麼通膨一直居高不下,又如何終結這種情況。

通膨成因為何?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說,上周末新年假期在一場線上討論會,幾位經濟學者熱議這個話題。啟動這場辯論的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夏(Olivier Blanchard)說:「通膨基本上是因公司、勞工和納稅人之間在分配上的衝突而起,唯有在各方都不得不接受這結果時,通膨才會停止。」

這種說法立刻引起其他經濟學家反駁,他們堅稱,通膨「總是需求過剩造成的結果,太多的資金追逐太少的產品,或者說(其實大致指同件事)經濟過熱導致的後果。但也有人力挺布蘭夏的觀點,例如對工資-物價螺旋上升有深入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系教授威爾寧(Ivan Werning),以及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成員柏恩斯坦(Jared Bernstein)。

從某種角度來看,參與通膨辯論的人士只是強調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罷了,但此議題十分重要,因為涉及美國聯準會(Fed)和他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決定。

克魯曼認為,就某種層次而論,布蘭夏的看法正確。企業索取更高價格和員工要求加薪,不是因為貨幣供給已增加才這麼做,而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或抵銷因能源和其他物價上漲而降低的所得)。隨著企業和勞工試著在經濟大餅中爭取分得更大的一塊,卻又分配失調--額外多出的購買需求超過經濟所能供應的量--通膨就發生了。

通膨的足球賽理論

克魯曼回憶起另一位傑出經濟學大師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1970年代所做的妙喻。諾德豪斯是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在這個領域讓克魯曼深受啟發的首位良師。

諾德豪斯把通膨比喻作一座足球場上發生的事,場上比賽如火如荼進行,精彩萬分時觀眾人人不由得站起來,想看得更清楚,卻擋到別人視線。所以,人人站起來伸長脖子看,不啻是一種集體挫敗,畢竟你的視野不會變得更清楚,因為前排的人也全站起來了,觀賽反而變得更不舒服。

同理,宣稱「通膨肇因於經濟過熱」的人士,基本上就是說:球場上觀賽不舒適的近因,是人人為了看得更清楚的行為妨礙到他人,但根本原因其實是球賽變得太精彩刺激。企業總是想調漲價格,勞工也總是想爭取更高薪資,但他們只會在產品銷售暢旺和工作機會俯拾皆是時,才會這麼要求。一旦球賽沒那麼刺激(經濟降溫或甚至衰退),觀眾自然都會回座位坐下來(通膨趨緩)。

事實上,主要經濟體當前的貨幣政策正是要把通膨控制下來。Fed和歐洲央行(ECB)一連串升息的目的,就是刻意要讓經濟降溫,甚至不惜冒著衰退風險,也要說服企業相信他們不再擁有「訂價權」,同時勸阻勞工要求大幅調薪。

然而,球賽精彩刺激是觀眾樂見的,難道比賽非得變得枯燥乏味,觀賽者才會乖乖回座嗎?同理,火熱的經濟帶旺就業市場,降低了工資不平等,難道這些得來不易的益處,都得因為抗通膨而全部犧牲?

克魯曼提議一種替代解決辦法:收入政策(incomes policy)。這種做法結合獎勵和道德勸說進行工資和價格控制,設法在經濟過熱時壓低通膨,1970年代一度引起廣泛討論。1985年在以色列也有成功的前例,該國當時藉由臨時性的工資和物價管制抑制高通膨,並未引發嚴重衰退。

克魯曼坦承,在可見的未來,類似做法在主要民主國家經濟體恐怕都不可能付諸實行。然而,除了一直升息升到企業和勞工終於知所進退之外,另尋他法減輕抗通膨帶給民眾的痛苦,難道真的很蠢?從周末經濟學者的討論得知,並不蠢。至少傑出經濟學家願意反思政策正統性,令人振奮。

 
美石油雙雄暴賺近千億美元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讓美國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雪佛龍(Chevron)受惠,兩家公司2022年的獲利總和預估逼近1,000億美元。

金融時報報導,研究機構SP Capital IQ彙整的華爾街預估數據顯示,埃克森美孚去年獲利估超過560億美元,雪佛龍估超過370億美元,兩者獲利預料創新高,獲利總和估達930億美元。

這兩家公司頂住維權人士和部分股東的壓力,他們曾被要求放棄石油與天然氣這項核心事業和減少碳排。現在,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認為,這筆意外之財就是他們維持經商模式的最佳證明。

兩家公司大幅扭轉18個月前的情勢,彼時他們仍在疫情拖累油價大跌下努力復甦,而且他們提出的氣候策略遭毒舌股東抨擊,使他們大受打擊。埃克森美孚去年5月面臨維權投資人、避險基金公司Engine No. 1的挑戰,失去對三席董事席次的控制權,此時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承受的壓力達到頂點。

這兩者在很大程度上頂住要求他們大幅調整策略的聲浪。埃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Darren Woods)近來表示,去年獲利大增,證明該公司走在正確的路上。

埃克森美孚近來公布,2024年前預計買回價值500億美元的庫藏股,之前買回約150億美元的庫藏股也算在內。該宮公司並在去年初加發股利。雪佛龍也將買回價值約150億美元庫藏股。

美國總統拜登的國際能源顧問霍克斯坦(Amos Hochstein)去年12月向金融時報表示,聚焦在買回庫藏股不是「美式作風」,認為能源業者應採取更多行動擴大供應和壓低油價。

 
經濟衰退 最有可能的結果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聯準會(Fed)將在4日(台灣5日凌晨3時)公布12月會議紀錄,投資人密切關注是否會出現更鷹派的訊息;Fed前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表示,他不認為Fed會急於鬆綁貨幣政策,且隨著Fed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膨,美國經濟衰退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彭博資訊報導,葛林斯班指出,雖然最近兩個月的報告顯示消費者物價增速趨緩,但「我並不認為這構成讓Fed進行政策轉向,避免經濟陷入溫和衰退的理由」。為遏制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Fed去年大幅升息,還表示在任務完成之前會繼續收緊貨幣政策。葛林斯班說,薪資漲幅乃至就業仍需進一步走弱,才能使通膨回落不再是暫時性現象。他說:「我們可能處於通膨短暫降溫的時期,但我認為幅度不夠大且為時太晚。」

葛林斯班說,過早降息的風險在於,通膨「可能再次飆升,而我們又回到原點」,這恐怕讓Fed確保物價穩定的信譽受損。

他說:「光是考量這個理由,我就認為Fed不會急於鬆綁貨幣政策,除非他們認為有絕對的必要性,例如要防止金融市場失靈。」

葛林斯班同時表示,金融市場、乃至整個世界最該擔心的黑天鵝事件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爆發某種衝突。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逐步鞏固權力,基本上讓自己成為終身領導人。他總是非常坦率地表現出最終要統一台灣的意圖,藉此留下更完整的政治遺產。

 
銀行擁抱加密幣 官方示警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貨幣監理局(OCC)等金融監管機關,3日首度針對加密貨幣發布聯合聲明,警告銀行業者涉入加密貨幣所伴隨的風險,並對各自監管的金融機構能否安全持有這些資產,表達懷疑。

聯合聲明指出,近來主要加密貨幣業者破產,促使監管機關在評估銀行業者提案參與加密貨幣市場時,抱持審慎態度,並且強調一些風險,包括詐欺與詐騙、市場波動、託管相關的法律不確定性、疲弱的風險管理與治理行為等,「重要的是,無法緩解或控制的加密資產領域相關風險,不能蔓延到銀行體系」。聲明說,根據經驗,發行或持有加密貨幣 「高度可能不符合安全和穩健的銀行營運」。

這些監管機關表示,加密貨幣相關活動、以及對加密資產曝險的商業模式,帶來「有重大的安全與穩健疑慮」,同時警告穩定幣在投資人被嚇壞時所面臨的擠兌風險,可能導致為穩定幣發行者持有現金準備的銀行業者,突然遭遇存款外流。

不過,這些機構並未宣布任何額外法規或進一步打壓加密貨幣產業,也未點名任何公司,只表示正持續評估銀行是否、以及要怎麼以足夠確保安全、穩健、消費者保護及法遵原則的方式,處理加密貨幣業務。

 
要聞
核四廠轉型 經部要求與地方溝通
記者黃有容/台北報導聯合報
民進黨政府堅持核電不重啟,核四廠後續可能將規畫成「綜合電力園區」,經濟部昨天指出,由於廠址內還有一些部件可以使用,因此可以建置新型再生能源、儲能等設施,經濟部已請台電和在地民眾溝通土地使用方向。

經濟部官員說,目前核四廠內部已無貯存核物料及放射性物質,在原能會的定義中,已屬於「無核能安全顧慮」的場址,不再符合核電廠要件。由於廠址內現有開關場及電源線仍可使用,因此台電希望朝向綜合電力園區方向規畫,可內含新型再生能源及儲能場域,同時因地方民眾對土地使用方向也有想法,經濟部已責成台電持續與在地民眾溝通,尋求共識方案。

據了解,核四轉型的「綜合電力園區」未來可能的新型能源設施,包括風電、光電、海洋能、氫能等都有可能。

 
4用電大戶 屋頂光電低於4%
記者胡瑞玲、林海/台北報導聯合報
經濟部「用電大戶條款」已實施兩年,要求契約容量五千瓩以上企業五年內履行使用一成綠電。隨著二年定期檢討期限將至,綠色和平昨公布盤點五大傳產用電大戶屋頂光電設置率,四家低於百分之四,要求經濟部嚴管用電大戶。

根據綠色和平資料,台塑集團屋頂光電設置率百分之一點二,其中台塑石化及南亞塑膠未設置;遠東集團百分之三點六;台玻集團百分之二點七;統一集團未設置。僅中鋼集團設置率近五成。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說,多數義務戶採購買憑證履行義務,屋頂光電設置率低於百分之四,實際增加再生能源設置遠不及五千瓩,顯見用電大戶條款效率不彰,無法推動大戶承擔足夠的能源社會責任。

環團昨提出包含將用電大戶認定門檻由五千瓩下調至八百瓩、二○二五年義務由契約容量改為至少實際用電量的二成、提出更多差異化方案,鼓勵自建發電設備、依能源轉型目標,提升二○三○年用電大戶義務至少實際用電量達三至六成。

經濟部能源局技術組副組長鄭如閔則說,法治檢討需要時間,各團體意見會納入檢討。

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說,台塑企業截至二○二一年底已完成四點二百萬瓦裝置設施,預估年減二六八二噸碳排;近兩年也全面盤點各廠區工廠、宿舍與停車場屋頂,台塑集團估投入至少一一一億元,加碼建置太陽能裝置量達一八四點三百萬瓦,將可年減十九萬噸碳排。

亞泥公司說,將持續利用自有的水泥廠房,今年將完成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合計裝置容量三點七百萬瓦,以實際行動降低用電碳排,並通過節能措施、等改善工程,每年可節省二千七百萬度電。台玻、統一截稿前尚未回應。

 
允能風場 爆發債務危機
記者鍾泓良、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業界驚傳,由天豐新能源開發的允能風場,近期向銀行團求援,盼減降債務達上百億元,是台灣離岸風電場首家發生債務危機,而投入允能風場融資計畫的銀行據傳高達20家,本土銀行則至少包括國泰世華銀、中信銀、玉山銀、北富銀、安泰銀、京城銀等六家,其餘為外商銀行,每家銀行恐須提列金額不等的呆帳損失。

事實上,允能風場一期工程與二期工程已分別延宕超過一年、二年,但仍持續申請風場展延。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已下最後通牒,要求1月底前完成最終展延補件,交由審查委員會決定展延天數;若天數不足,將扣除天豐新能源保證金,更嚴重可取消開發權。

針對上述問題,天豐新能源僅回應,「此專案及其相關夥伴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推進雲林離岸風場之進度,使其順利完工,目前我們無法就此事給予更多回應,感謝您的理解。」

能源局表示,持續追蹤各案場開發進度,掌握開發商動態並排除開發障礙;個別風場如有不同情事,經濟部將主動了解,並依法協助。

允能風場分為一、二期,共設置80支風機,總裝置容量達640MW(百萬瓦),迄今僅蓋好五分之一,也就是16支風機。

允能一期40支風機原訂在2020年完工,後來能源局同意展延至2021年6月。但允能一期仍未達工程進度,持續申請展延中;同時間,允能二期原訂2021年底完成併網,但同樣無法達標,因此8月也提出第一次展延。

針對允能風場展延,能源局及審查委員始終未點頭,理由為允能無法清楚交代疫情及天候對於工程延宕有多大影響,且持續無法完備所有補件;能源局已下最後通牒,要求1月底,也就是農曆年後完成最後補件程序,並由委員會決定展延天數。

若展延遭駁回,將依違反行政契約規定,從19.2億元履約保證金扣除,罰滿一年後仍未改善,將可調降費率至迴避成本(即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收購,最嚴重則可取消開發權。

允能風場除了因疫情、天候造成風場建置延宕,更曾發生過二次滑樁意外。首次為2021年馬來西亞海事工程公司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第二次則是去年7月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油田工程服務公司(NPCC);官員指出,滑樁意外嚴重影響風場進度,導致從去年7月的11支風機,至今只增加五支。

內情人士指出,前兩年疫情造成離岸風場成本暴增,都是由股東增資墊付成本,但如今真的沒有辦法持續增資,因此才會向銀行團請求,能否一起設法讓風場順利走下去。

 
陸扶植半導體大計 喊卡
編譯季晶晶、記者尹慧中、葉文義/經濟日報

外電報導,大陸官方考量境內疫情大爆發導致經濟和財政壓力大增,加上之前砸錢扶植的成效都不如預期,有意暫緩原訂斥資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4兆元)的半導體行業補助計畫。

業界分析,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是官方最積極扶持的對象,此次高達人民幣1兆元的補助計畫暫緩,恐導致中芯未來擴產出現變數,在晶圓代工成熟製程市場面臨產能供過於求之際,聯電(2303)、世界、力積電等主攻成熟製程的台灣晶圓代工廠可望鬆口氣。

大陸先前傳出規劃為半導體業提供人民幣1兆元的扶植基金,以抗衡美國。彭博資訊報導,北京高層官員正在討論如何取消代價高昂的補貼政策,主因大陸疫情大爆發導致經濟和財政壓力大增,加上之前砸錢扶植的成效都不如預期。

知情人士說,雖然部分官員仍希望繼續推動規模人民幣1兆元的激勵計畫,但其他決策官員已經對靠投資主導的發展方式失去興趣,正在尋求其他方法來扶持本土晶片製造商,例如降低半導體材料的成本。

目前還不清楚北京官員考慮了哪些其他晶片政策,或者是否最後將決定捨棄依靠資本投資的模式。當局也仍有可能決定調配其他領域的資源,「輸血」給晶片業。這些討論象徵北京對關鍵產業政策態度的重大轉變,與過去傾注龐大資源的做法大不相同。

目前半導體市況雜音多,晶圓代工產業以成熟製程需求衰退較大,業界認為,若陸企擴產腳步放緩,有助2023年至2024年市況恢復健康,對聯電、世界、力積電等台廠有利。

聯電預計1月16日舉行法說會,釋出營運展望。聯電於上次法說會上提到,公司無法避免受到半導體業庫存調整的影響,但會與客戶密切合作,以因應當前市場情況,同時持續專注於符合客戶產品的差異化製程技術。

儘管近期市場動盪,但聯電提到,5G、AIoT和電動車等應用普及,帶動半導體含量提升與整體市場成長動能,長期展望依然看好。法人推估,聯電雖受到市場庫存調整影響,2023年平均產能利用率仍可望維持九成左右。

世界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已和客戶協商將部分產能轉於建立庫存。法人推估,世界本季產能利用率因產業庫存調整與面板驅動IC市況仍疲弱,恐降至六成左右,隨著整合元件廠(IDM)新增委外訂單與客戶庫存調整告一段落,以及大陸大規模補助半導體計畫暫緩,有助世界營運谷底翻揚。

力積電因應市況變化,去年第4季持續減產,但車用、工控與至特殊NAND記憶體產能利用率仍穩健。

延伸閱讀》

車用晶片搶手 缺貨一整年

記憶體需求弱 遭遇暴風雪

 
記憶體需求弱 遭遇暴風雪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半導體市場進入庫存調整期,雖然傳出大陸官方政策補貼當地半導體建廠暫緩,讓法人預期有助晶圓代工成熟製程趨於供需平衡,不過研究機構預測,半導體市場仍有隱憂,主要原因在於記憶體需求持續疲弱,使半導體市場2023年開年就遭遇暴風雪。

知名研究機構TechInsights收購IC Insights後,在最新發出的報告中示警,2023年半導體市場以暴風雪開始新的一年,主要來自記憶體市況低迷,持續導致相關廠商資本支出減少,同時放緩產能擴充計畫。

TechInsights在最新分析提到,從半導體市況來看,以記憶體的市場持續低迷最嚴重,也使得記憶體相關設備訂單需求持續下降,下探2019年9月以來低點,因為不少廠商正努力應對需求疲弱與嚴重的庫存問題。

 
英特爾推地表最快NB處理器
記者鐘惠玲、吳凱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處理器大廠英特爾於2023年CES展推出第13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號稱「地表最快筆電處理器」。外界預期,華碩、宏□等筆電品牌廠會推出相關新品,但目前筆電市況仍欠佳,業界謹慎關注英特爾13代處理器是否真能催動換機潮買氣。

英特爾一口氣推出32款第13代筆電處理器,旗艦產品Intel Core i9-13980HX標榜首款用於筆電的24核心處理器,是地表最快的筆電處理器。英特爾布陣多產品線,第13代H、P與U系列筆電處理器,分別瞄準遊戲玩家、輕薄筆電與物聯網裝置等應用市場。

英特爾去年9月底於Intel Innovation活動中先發表第13代桌機處理器,採用Intel 7製程打造,持續採用混合架構,包括效能核心與效率核心,旗艦產品Intel Core i9-13900K就是地表最強桌機處理器。

英特爾第13代處理器新品陸續到位,但個人電腦(PC)市場需求何時復甦仍是未知數。英特爾估算去年個人電腦潛在市場規模約縮減中至高十位數百分比,客戶端持續調整庫存。

目前PC廠普遍仍看淡今年市況,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先前表示,PC產業跟隨整體全球經濟變動,現在是大環境不景氣,企業縮減支出,產業上下游進行庫存調整,相關負面因素影響至少持續到今年上半年,下半年還是得看大環境變化而定。他預估2023年PC產業整體還是處於衰退狀況,衰退幅度預估是高個位數、甚至雙位數。

英特爾去年第4季也宣布縮減銷貨成本與營業費用,去年資本支出調降20億美元,預計今年將節省30億美元成本與費用,並重新配置資源,投注在高成長與較高投資報酬率的業務。

根據該公司先前公布財報,去年第3季其負責PC處理器業務占營收比重最高的終端運算事業群,營收年減17%降至81億美元,營業利益年減幅度達54%。

英特爾去年第3季重災區,其實是營收比重第二大、負責伺服器處理器業務的資料中心與AI事業群,營收年減27%降至42億美元,營業利益率從2021年同期的40%降到零。

延伸閱讀》

英特爾推第13代筆電處理器 品牌廠競推新品搶市

 
車用晶片搶手 缺貨一整年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產業分析師認為,去年下半年出現的半導體供應過剩情況,預料至少到今年秋季前都不會緩解,不過,影響汽車產業的車用晶片短缺狀況仍可能持續一整年。

一項分析師調查顯示,對智慧手機而言,晶片供應過剩的情況預期要到第4季才會有所緩解;對PC來說,供應過剩的情況會在第3季達高峰,然後逐步舒緩。

分析師認為,資料中心半導體供應過剩的情況可能會持續至今年第1季,美中科技巨擘因廣告營收疲軟而暫緩投資,進而影響資料中心晶片的需求。

日經新聞呈現來自研究機構與交易公司等十個來源的分析師調查結果,受訪者被要求以五分制來評估供應過剩和供應不足的程度。

日本半導體商社協會去年12月執行的調查顯示,回報供應過剩成員的比例較回報供應短缺成員的比例高64個百分點,這比去年9月的調查結果增加38個百分點。使用半導體製造成品的企業,庫存也維持在高檔。

相較下,汽車產業仍面臨半導體短缺問題,儘管一些車用晶片的交貨時間已縮短。除了汽車業者再度提高產量,每輛車需要晶片的數量增加,也是整個汽車產業對晶片需求提高的原因。一輛電動車需要價值約1,600美元的半導體元件,比傳統汽車所需的500美元還多。

 
遺贈稅四項金額 今年不調整
記者陳姿穎/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南區國稅局表示,因202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的指數累計上漲幅度未達10%,因此2023年遺贈稅的免稅額、扣除額、課稅級距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的生活必需之器具及用品,這四項金額均未調整,民眾在使用時沿用去年的標準。

國稅局官員表示,由於最新物價水準與前次調整、即2022年相比,上漲幅度低於10%調整門檻,因此在遺產稅及贈與稅免稅額方面,2023年遺產稅免稅額、贈與稅免稅額都不會調升,分別維持1,333萬元、244萬元。

課稅級距方面,沿用之前的級距,官員指出,遺產淨額5,000萬元以下者,課徵10%;超過5,000萬元至1億元者,課徵500萬元,加超過5,000萬元部分之15%;超過1億元者,課徵1,250萬元,加超過1億元部分之20%。

在被繼承人日常生活必需的器具及用品,總價值如在金額89萬元以下,可不計入遺產總額。官員提醒,如果被繼承人遺有汽、機車,且超過《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規定,日常生活必需的器具及用品「免稅限額」,繼承人應併同其他遺產辦理遺產稅申報,以免受罰。

南區國稅局舉例,假設被繼承人甲在2023年度死亡,繼承人乙申報遺產稅若屬於應稅案件,不過漏未申報三台車輛,價值合計160萬元,經減除不計入遺產總額89萬元的部分,國稅局將核定乙君短漏報遺產總額71萬元(160萬元-89萬元),除補稅外並依遺贈稅法按所漏稅額處兩倍以下罰鍰。

除了遺產稅免稅額未調整,2022年物價漲幅未達3%法定調整門檻,因此2023年適用的免稅、扣除額也沒有異動,民眾在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一般免稅額維持新台幣9.2萬元、單身者標扣額12.4萬元,並於2024年申報適用。

官員說明,2023年綜所稅一般免稅額維持9.2萬元,70歲以上免稅額維持13.8萬元,區分5%、12%、20%、30%及40%稅率門檻,單身標準扣除額維持12.4萬元、有配偶者24.8萬元,薪資所得與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7萬元,2024年報稅適用。

 
2023年上市櫃股東會 12旺日被訂滿
記者王奐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櫃買中心表示,2023年度上市上櫃與興櫃公司股東常會日期事前登記作業從4日上午9時開放登記,經統計截至1月4日上午11時止,上櫃公司已有771家上線登記其預擬股東常會召開日期,占全體上櫃公司808家數比率為95.4%。

興櫃公司有287家上線登記其預擬股東常會召開日期,占全體興櫃公司300家數比率為95.6%。

櫃買中心統計,5月30日、5月31日、6月9日、6月13日、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6月19日、6月20日、6月21日、6月27日及6月28日等12日之股東常會日期已登記額滿(每日80家為上限)。

櫃買中心同時提醒尚未上線登記之公司最遲應於3月15日前上線登記,以免違反資訊申報相關規定。

另外,若上櫃及興櫃公司於最近一年股東會(含臨時會),曾有一次電子投票出席股份總數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比率達50%以上,且章程載明採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者,則不受股東會每日召開限額80家限制。

 
行動支付業掀登錄興櫃潮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內行動支付業者,掀起登錄興櫃新風潮。繼歐付寶、悠遊卡後,市場傳出,第三方支付LINE Pay計畫在今(2023)年登錄興櫃;力拚2024年單月達損益兩平的街口電子支付,也規畫2024年達成在興櫃市場掛牌的目標。

對於市場傳言,LINE Pay昨(4)日回應,「LINE Pay各方面持續高速成長,我們對各種發展持正面且開放的態度,若未來有明確的計畫會再公布。」

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昨日證實,街口確實有在2024年登錄興櫃的計畫,在此之前,街口將致力改善財務體質,2023年將有四大重點,包括執行會員分級制度、讓街口的繳費稅業務由虧轉盈,推動跨境O2O(線上線下整合),以及和更多金融業攜手合作。

梅驊解釋,所謂執行會員分級制度是指:對用戶行為細緻分類,從交易、轉帳、繳費等消費行為來看活躍度分析,預備會將用戶分成五個級別,若為高活躍客戶,未來就能獲得更好回饋。

第三方支付業者LINE Pay為國內行動支付龍頭,截至去年10月,全台用戶數突破1,100萬戶,全台支付據點突破42.5萬處,累計今年前十月,交易總金額突破4,34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四成,總交易筆數超過5.4億筆,較去年同期成長五成,等同每0.05秒就有1筆LINE Pay交易。

在電子支付業者方面,根據金管會統計顯示,去年10月底,街口的使用者人數588萬戶最高,一卡通530萬戶居次。據悉,目前街口的特約店數超過30萬戶,交易金額286億元、儲值金額達22.5億元。

梅驊在去年6月1日接任街口董事長,接下來三年將以「單月獲利損益兩平」為目標,他坦言「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放眼全世界,幾乎沒有單靠電支業務就能獲利的案例。

梅驊昨天受訪時表示,街口的財務狀況已經逐步改善,累積虧損持續減少,2021年虧損4.56億元,2022年虧損金額縮小至3至4億元,以此推估,到2024年,應該就能達成「單月損益兩平」的目標。

對於國內行動支付業者近年吹起登錄興櫃風潮,電支業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可藉此籌措資金,二是可證明公司財務狀況透明、能夠接受市場的公開檢驗。

電支業者表示,「電支是很燒錢的行業,上興櫃讓公司可以進到公開市場拿到資金,同時也能證明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透明、可供市場檢驗。」

目前國內已有兩家電支業者登錄興櫃,分別是歐付寶與悠遊卡,市場傳出,第三方支付LINE Pay今年也有登錄興櫃計畫,街口則計畫2024年在興櫃市場掛牌。

行政院設定2025年行動支付普及率達90%的目標,國發會統計,最近三年,每年約有5%的成長幅度,截至2021年已達72.2%,預估2025年有望達標。

 
和泰車今年營運 再造顛峰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和泰車(2207)總經理蘇純興昨(4)日表示,和泰去年因防疫險理賠事件導致營運遭遇逆風,但過去75年和泰遭遇多次危機,每次都是轉機,不僅先蹲後跳還跳得更高,預期今年和泰車營運將創下更多歷史紀錄。

和泰車昨日舉行尾牙,蘇純興致詞時強調,雖然集團因防疫險損失不少,但不能因此就抹滅集團同仁過去一年的努力與成果。不可諱言,今年尾牙抽獎獎金大縮水,跟防疫險理賠問題有很大關係,不過最高獎金還是端出5萬元大禮,大家關心的員工紅利,應該不會與往年差太多。

蘇純興表示,2022年雖受到和泰產險巨額虧損影響,感謝所有員工辛苦一整年,還是要舉辦尾牙,犒賞大家認真打拚。

據了解,和泰車去年因防疫險理賠事件提列不少損失,每股獲利新高紀錄是2021年的29.68元。 □

和泰車董事長黃南光則表示,三年來,和泰集團共同面對許多挑戰,全球疫情、缺車、防疫險理賠等大環境變化,對集團營運及業務造成不小衝擊。2022年雖然受到減產影響,但各車廠國產車款仍保有一定產量,全年總市場約為43萬輛。TOYOTA在全新Town Ace導入後,成功切入輕型商用車級距,COROLLA CROSS及RAV4雙車型,更分居全市場銷售冠、亞軍,且市占率也達到28.7%,創下近年來新高點。

和泰集團在MaaS(移動即服務)相關業務上,去年一整年成果豐碩,其中不僅iRent累積超越百萬會員,yoxi車隊更擴展至全台11個縣市,Hotai Pay、Hotai Points的推出,開創移動服務的全新里程碑。

展望來年,缺車問題可望逐步減緩,憑藉TOYOTA、Lexus、HINO強勢品牌與商品,表現令人期待,相信和泰集團2023年可以迎接春暖花開,創造更亮眼的成績。

黃南光強調,汽車產業正面臨重大變革,電動化車款銷售占比提升至五年前的十倍,加上未來將停售燃油車,顯示顧客對新能源車款的迫切需求,也將成為更大挑戰;隨消費型態改變與新技術成熟,與MaaS有關的移動服務拓展,更是全新的領域及使命,大家必須更積極提早準備。

 
海運歐洲線長約 喊出高價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貨櫃海運2023年長約價怎麼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昨(4)日業界傳出,歐洲線長約價談判比預期中還好,船公司喊出「亞洲-歐洲年約合約價」比現貨價格高出一倍的高價,備受各方矚目。

全球貨櫃輪運輸在2022年下半年出現斷崖式下跌,北美線簽訂的長約出現毀約潮,歐洲線每年都是在年初換約,雖然歐洲線的長約比重沒有北美線來的多,然而,歐洲線年度長約簽訂的情況,成為全球運價走勢的關鍵。

開春以來,亞洲-歐洲線運價開始談判,物流業者指出,船公司普遍表態不願意簽低於現貨價的合約價,主要是考量新年度IMO開始實施新環保法規,船舶會陸續排隊加裝脫硫器及減速,間接降低船舶供給量,市場供需變動大,歐洲線長約沒有再降價理由,所以喊出高於現貨價的合約價。

物流業者表示,主要是2020年運價開始大漲,所以簽訂長約的客戶都享受到運價大漲的高價差,當時船公司為了遵守合約精神,都依合約履行承諾,在全球市場都還在變動之際,不願再出現運價反彈無法享受到運價反彈的利益,所以寧可不簽,不然是要簽合理的合約運價。

海運的現貨價格每20呎櫃(TEU)只有1千多美元,這個價格在業界來說實在跌的太多,市場也出現拉高合約價的這樣氛圍,所以今年初亞洲-歐洲的合約長約談判出現二大詭譎的趨勢,今年要簽年約的客戶,船公司開出的價格比現在市場現貨運價高出一倍,現貨歐洲線20呎櫃約1,000多美元,合約年約則是開出2,000美元以上;第二大變化,避免過去運價高漲,還要繼續履約低運價的事件再現,今年歐洲線運價出現逐季簽約的情況。

物流業者進一步表示,現在長約價的簽訂進入多、空交戰,有業者想要低價簽約,但是也有業者堅持不簽約,但大家目前的共識,現在亞洲-歐洲線的運價已經跌到谷底了,不可能再低了,所以才會出現船公司與客戶之間的拉鋸戰情況。

延伸閱讀》

後疫情時代 貨櫃航商策略、戰力決勝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