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引進國外「AI車定損模型」潛在問題
為了快速導入,有些產險公司考量直接引進國外「AI車定損模型」,除了仍有前述導入AI車定損疑慮外,可能還會衍生以下潛在問題:
1. 各國車型、維修邏輯與審核標準不完全相同,國外的AI模型可能不能完全適用於國內實際市場需求,不能直接採用。 2. 當模型部分不適用,除非是獨立模型,否則因CNN類神經網路非常複雜,無法局部調整、逆向工程,需要整個模型重新訓練,最多只能事後針對某部位調整其權重。 3. 若要本土化,可利用其架構進行Transfer Learning,但仍需要足夠本土資料去訓練、驗證與測試,才能落地商用 4. 一般AI模型訓練是採用本身的資料與標註,訓練出來的模型才能合用;若是用別人資料來訓練,模型不一定合用,可能造成誤判或無法判別。 5. 未來若要與本地資料串接,因技術控制在國外,台灣市場小,可能較難量身訂製,若要更改,費用較高、也不即時,衍生問題恐更多。 6. 目前國內法規禁用大陸廠牌的資通訊產品,保險業係受高度監理行業,敏感度高,尤其是與中國地區之產品或技術合作時,應更加謹慎並顧及主管機關之行政見解與指導,相關處理程序上必定會更為複雜,若此,反而事倍功半。 7. 國外AI模型供應商是否有分支機構或代理商能協助部署於國內,若無,恐有於國內可否執行業務之適法性問題;縱無此疑慮,相關導入服務所生之費用支付,亦恐有稅務問題。再者,相關使用者介面 (UI) 是否能中文化?若無,可能有跨國語文溝通問題,另亦有涉外適用法律保障等問題須要考量。
簡言之,導入國外AI定損,因車型與維修邏輯不同,不能完全適用;此外,還有產品引進導入、客製化、維護、技術移轉、售後服務、費用高昂、系統整合、法規規範…等諸多問題。
基於上述,建議國內自行開發為宜,可依據本地需求,導入更先進技術,機動性快,可動態調整,較有可解釋性等優點。
陳素敏顧問簡介 (歡迎有興趣的保險公司洽詢陳素敏顧聯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