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他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1/02 第130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菁英高中自成一格的社會階級體系!
妄想雖然可恥但是有用!他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巫蠱之禍,數百年宮廷鬥爭新工具!是什麼樣的環境滋養鼓勵巫蠱的信仰和行為?

新書鮮讀
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菁英高中自成一格的社會階級體系!
圖/衛城出版
書名:《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內容簡介:「分數跟錢一樣。錢多一點的人總是受人尊敬些。」——中國菁英高中生

◆歡迎來到北京菁英高中修羅場

中國的菁英高中,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修羅場!唯有家庭政經條件絕佳,成績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入北京最菁英的幾所高中。在北京的菁英高中裡,存在著自成一格的社會階級體系!學生們把彼此分成四大階級:

.學弱:成績最差、地位最低

.學渣:成績不佳,但態度輕鬆,地位高於學弱

.學霸:極為用功,成績絕佳,但是地位比不上學神

.學神:不費吹灰之力便領先群倫,有著「神」一般的地位

作者姜以琳對北京菁英高中進行了歷時七年的民族誌研究。她發現,這四個階層是北京菁英高中生之間共同的默契。每個人都有所屬的階層,而且期待彼此扮演適合自己階層的角色,各歸其所、各安其位。以「學神」為首的校園地位系統,不斷強化著對「天才」的崇拜,與對成績墊底學生「學弱」的蔑視。這些菁英高中生在校內學習的同時,已經開始了階級的遊戲!

◆中國版「天空城堡」,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

為什麼高中校園,會形成以「成績」為基礎的階級?中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樣的環境意味著勝者全拿,敗者難以翻身,因此菁英父母不惜花大錢投資孩子的教育,以求保持菁英地位,更會贊助孩子出國競爭全球菁英的位置。生活在競爭的一級戰區,讓北京的菁英高中形成了獨特的

校園階級文化:

.高中生會採取哪些策略,以求在校園階級系統下勝出?

.甚麼樣的人會成為「神」,「神」怎麼跟凡人互動?

.不同階級位置的高中生,怎樣互有默契、共同維持體系的運作?

.從這套校園地位等級制中生存下來,為高中生打造了怎樣的能力?又將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

◆全球化時代,中國如何製造教育銳實力

本書作者姜以琳以七年時間持續追蹤訪談二十八名菁英高中生,從他們在中學就讀,到上大學,乃至出社會後就業的發展。二十八個個案中有學神、學霸,也有學渣、學弱。她捕捉並呈現出北京菁英高中校園內不平等的互動----對弱者的歧視、對強者的崇拜、對階級的維護……這一切,從高中時起,便已深深植入每個菁英高中生的心中,也已經鍛鍊了他們駕馭地位等級的能力。

中國最菁英高中生在校時便已養成階級文化品味、嫻熟駕馭地位等級制,當他們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學就讀,或進入全球企業任職,或甚至進入中國的權力中樞,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銳實力的各個面向,已有多本專書討論。這是第一本深入菁英教育現場的專書。當中國菁英參與全球菁英的競爭遊戲,走入各行各業,我們也應當密切關注、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的意涵。

作者介紹:姜以琳 ,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教育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菁英研究、中國研究。

搶先試閱:〈合理化地位體系〉

在大多數社會群體之中,地位是由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種族、工作時間、學校資源或各種因素加總決定。相比之下,本研究裡的菁英學生普遍強調考試成績。這群菁英學生為了證明這種地位體系的合理性,試圖解釋為什麼他們之中有些人的表現總是勝過其他人,而另一些人儘管付出努力,卻始終無法提高他們的考試成績。然而,在高同質性的群體中,要解釋考試分數的差異相當困難。這些學生來自北京相對富裕的家庭。他們在學校的作息時間都一樣,每天在一起學習多達十五個小時。如果用紙牌遊戲來比喻,菁英學生認為彼此手上的牌難分軒輊。由於努力和家庭背景等統計上的顯著因素無法解釋考試分數的差異,這些學生通常不考慮常見的因素,而是傾向於考試分數反映天賦能力的說法。

天賦能力說

天賦能力的解釋認為,學神的優越與生俱來,而學弱是天賦不足。雖然這種說法政治不正確,而且與中國共產黨的任人唯才(meritocracy)的說法背道而馳,但不同地位群體的菁英學生普遍接受這種解釋,並統一用它來證明學校的地位體系的合理性。鳴佳是頂峰中學的高材生,後來考上清華大學,在我訪問的學生之中,她是支持這種說法的其中之一。我問鳴佳為什麼地位體系的最底層是學弱,誰知她反而解釋了學神,並強調天賦能力在區分地位群體中的重要性。

「你怎麼看(學弱)?」我問。

「我覺得努力程度一定有關,但這可能是基因的問題。」鳴佳的語氣彷彿在陳述一個事實。

聽到這句話,我提高音調,重複她的話:「基因?」

鳴佳立即調整她的說法:「也許不全是基因。這與思考方式、生活習慣有關。」我先停下來,讓她講得更清楚。鳴佳回答:「嗯,我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也許他們在學校發展得比較好,也可能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教得比較好。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變成這樣,但有些人就是有比較好的思考能力。」

在這個例子以及其他例子裡,學生把地位歸因於天賦能力。鳴佳以學神的舉例解釋學弱的存在,顯示她的邏輯能夠同時適用於兩者。她的答案更是說明天賦能力說足以證明整個地位體系的合理性,因為這個說法可以解釋地位體系從上到下的結果。此外,當我明顯拒絕接受學弱天生智力較弱的觀點,鳴佳依然堅持己見(「這可能是基因的問題」)。眼見我的強烈反應,她馬上提到社會主義者會同意的社會因素(習慣、學校和家庭)來調整自己的說法。然而,這轉變相當短暫,鳴佳的下一句話就回到她一開始的論點,並把地位歸結為與生俱來的能力(「天生聰明」、「比較好的思考能力」)。由於鳴佳的成績優異,或許有人認為如同鳴佳這樣表現傑出的人會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地位,就說自己天賦異稟。雖然有部分確實如此,但在我們的訪談中,鳴佳清楚表示自己離學神還差得遠,她最多只是個學霸。這表示像鳴佳這樣的學生,也會認為自己先天就不如學校裡那些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

再努力也沒有用

學生之所以堅持天賦能力說,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提出其他可能性。眼見學生經常拿不出其他解釋,後來聊天時我提出其他假設,但每次都遭到反駁。建民是頂峰中學的學弱,儘管自己在校內的地位是學弱,他仍然堅定的捍衛天賦能力說。暑假高考結束後,我和建民一起吃午餐,當時我們談到考試成績和大學計畫。我問他學神的考試成績為什麼那麼好。

建民毫不猶豫地解釋:「學神是這樣的,你在用功,但這個人不用。他可能在玩線上遊戲或什麼的。他是天賦異稟。(你)拿他沒輒,沒法解釋,就是這樣,是非常聰明。」

我提出努力也是考高分的關鍵,但建民對我的論點嗤之以鼻。他靠向桌子,把兩隻手放到桌子上,乾笑幾聲說:「假如努力就等於(考試)成功,那麼成功就沒什麼大不了。如努力就可以成功,那我只要努力就好。如果每個人都努力,每個人就都會成功。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努力不可能帶來成功。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說運氣。」他啜一口熱茶,補充說:「還有智商,或者聰明。」

建民的觀點和許多人一樣,強調與生俱來的特質,而且還聽不進去其他解釋,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習慣和過去的經歷。建民和鳴佳一樣強烈支持天賦能力說(「天賦異稟」、「運氣」、「智商」)。除此之外,建民還反駁我強調努力讀書的替代假設(「不可能」),並以自己為例說明整個體系的本質。這類對話說明,學弱非常熟悉支配這套地位體系的規則。他們承認在既有的分類標準下自己的地位很低,也乾脆地接受自己低下的地位。

重要的是,建民的說法顯示地位低的學生是多麼用力捍衛與合理化這套等級體制。地位低的學生支持這套制度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他們需要以一種直白的方式解釋自己的成績不振。他們把低分歸咎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即天賦能力,避免為自己在學校表現不佳負責。同樣的,儘管學生使用相同的說詞,並把學神描述為「聰明」或「腦子好」,但在討論中,天賦能力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們並未直接衡量天賦能力,也沒有證據直接支持這個論點。他們從考試成績以及展現出來的努力去推斷同儕的天賦能力。然而,當大家把這種看不到和測不到的特質當成同儕表現差異的唯一合理解釋,也就在學神和其他人之間製造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學生把整套地位體系合理化,學神也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崇高群體。最終使得學神成為校園裡的「神」。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姜以琳 《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妄想雖然可恥但是有用!他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圖/時報出版
書名:《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內容簡介: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妄想是「雖有足以反駁的證據,但還是無法改變的固著信念」,雖然嚴重的妄想是一種疾病,但在人生中,我們卻是靠著適度的妄想才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走過低潮,這甚至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習慣。

作者在書中羅列了許多科學研究與案例來說明妄想的效用:

  .在心中跟過世的親人對話,比較容易走過哀慟的日子。

  .重病患者在治療時有樂觀的看法,就更有機會康復。

  .歐巴馬只要在投票日當天去打籃球,就一定會勝選。

  .納達爾一定用右腳先踏進球場。

  .有宗教信仰的人容易覺得自己過得幸福。

  .相信對方是「靈魂伴侶」並不理性,但對婚姻有益。

  .過度自信的男性在聯誼時比較容易得到下次見面的機會。

  .做惡夢有助於排解情緒,讓人更能面對恐懼。

也就是說,不管是美國總統或小老百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儀式和不合理的信念,好用來幫助自己穩定心情、堅定立場。只要有助於實現目標,都是好的思考方式。理性和邏輯只是人類眾多的求生工具,而有時我們得讓直覺和感性作主。而本書的目標就在於提醒讀者,我們都是複雜的人,唯有在現實與幻想、樂觀與悲觀間找到平衡,才能實現更完整的人生。

作者介紹:史都華•維斯,行為科學家,任教於羅德島大學、康乃迪克學院等,並擔任《懷疑探索者雜誌》特約編輯。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也經常獲邀在各大媒體提供專業見解,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等。

搶先試閱:〈歐巴馬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在競選美國總統時間,歐巴馬其實有個迷信。一般來說,在激情的選舉活動後,投票日當天反而有種奇特的寂靜感。好幾個月以來,候選人到處演講、參加造勢大會,並在投票日的上午照慣例現身投票。通常他們都只能焦慮地等待傍晚的開票結果。

在競選活動期間,歐巴馬經常抽空與工作人員一起打籃球。他的長期助手雷吉・洛夫以前是杜克大學籃球隊的隊長,他們開啟了一項傳統:在投票日打籃球。

因此,二○○八年在愛荷華州的黨內投票日那天,歐巴馬打了場籃球比賽,並贏得黨員的支持;但在新罕布夏州的黨內初選日,他沒有打球,最後也輸給了希拉蕊・克林頓。從那時候開始,打籃球便成了歐巴馬的投票日迷信。

在二○○八年十一月四號的總統大選日,歐巴馬和他的太太蜜雪兒、洛夫以及蜜雪兒的哥哥羅賓遜(Craig Robinson)都在芝加哥與工作人員一起打球。開票結果出爐,歐巴馬的總得票率比共和黨的候選人馬侃高出了百分之七,並且以九十七張選舉人票擊敗對手,拿下他的第一次總統大選勝利。而在二○一二年的大選投票日,與歐巴馬打籃球的有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前芝加哥公牛隊的球員皮朋和蘭迪・布朗。那場球賽沒有人公開計分,但賭博網站顯示,歐巴馬這一隊贏了二十分。票開完後,歐巴馬的總得票率比對手高出百分之四,並以一百零六張選舉人票擊敗了共和黨的羅姆尼,順利連任總統。

同樣地,運動員在比賽當天也會很焦慮,所以要用某些儀式來度過緊張的時刻。巴爾的摩烏鴉隊的踢球員賈斯汀・塔克在換裝前,會將制服、內衣、頭盔和球鞋整齊擺放在他置物櫃前方的地板上。他在童年時的偶像、前美式足球明星迪恩・桑德斯(Deion Sanders)也會這麼做。但根據ESPN的報導,塔克否認這是迷信,他打趣地說:「這是種儀式。而我的迷信就是不可以將這種事當作迷信。」

既然當下無法執行有實質效益的行動,那還不如用這些迷信來舒緩緊張的情緒。在競選活動結束後,候選人不能再拉票;比賽開始前,球員也沒時間再練習。兩者的差別在於,塔克的賽前儀式是有實質作用的,能激發他上場表現更好的球技。就我的專業立場來看,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儀式的效力,所以它們只是心理作用而已。(但我們保留魔法存在的可能性。)

大家也知道,歐巴馬的迷信並無法影響選舉結果,但那天打球的話心情會比較好。在投票日前,他已經展現所有選舉技能了。因此,投票日的籃球賽就像是玩賓果遊戲時念咒語一樣;賓果遊戲的數字早已隨機排好,玩家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唯有在展現技能的活動前執行,迷信和儀式才能發揮具體的效果。

好運加持

一般而言,提升運氣的正面迷信比較實用。不管是參加比賽、準備考試、求職或上台做簡報,有些迷信的想法,就能有好表現。例如,有的人比賽期間會穿同一雙襪子、以特定的方式綁鞋帶、在第一次發球前精確地拍球五次:這就是網球名將小威廉絲會做的事情。透過這些小動作,她轉變自己的心理狀態,以提升在賽場上的表現。這不是魔法,而是有益的妄想。許多球評認為,小威廉絲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子網球選手,而這些迷信行為是她獲得成功的原因?

迷信行為對運動員、演員和求職者應該是有效的;想在困難的任務中表現出色,一些儀式感或幸運物或護身符是有幫助的,但我們缺乏明確的證據來支持這項結論。當事人能因此獲得安心感,進而有意志去完成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缺乏清晰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除了心理作用外,迷信行為真的有實質效果。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史都華•維斯《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巫蠱之禍,數百年宮廷鬥爭新工具!是什麼樣的環境滋養鼓勵巫蠱的信仰和行為?
圖/聯經出版
書名:《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內容簡介:漢武帝晚年發生巫蠱之禍,數千人喪命、太子自殺。後世典冊經常提及此事的慘烈,巫蠱之術也成為往後數百年宮廷鬥爭的新工具,對內廷政治、社會記憶以及宗教心態均造成一定的影響。

《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由跨學科的角度出發,闡釋這個跨越宗教、政治、大眾心態等等因素的主題,並且對中外巫術之異同提出比較與考量。

史籍記載了許多發生在宮廷之間的巫蠱事件,大多牽涉到皇親國戚及政府官員,其中又以漢唐之間最為頻繁。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法律和宗教環境滋養或鼓勵了巫蠱的信仰和行為?這些事件延續如此之久,對於我們了解宗教和社會的發展有何意義?當時的宗教心態是什麼?同時,官方史籍的記載和私人記載、方志、醫藥文獻,以及宗教文獻如佛經道藏中的記載有何異同?本書一一剖析,並探討相互的牽扯與關聯。

作者介紹:蒲慕州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退休)。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專長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曾在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是少數能夠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

搶先試閱:〈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法律和宗教環境滋養了或鼓勵了巫蠱的信仰和行為?〉

最近幾十年間,歷史研究發展出許多新的議題、新材料和新方法。社會和文化史有了長足的進步,學者們嘗試跳出國別史與政治史的框架,從全球的角度,帶入多重線索和跨學門的思考路徑。社會史不再是,或者不只是關切社會階層的結構和功能,而是關於宗教、文化和政治等等因素如何共同造成了社會的演進。宗教史也不只是討論宗教的範疇,如儀式、神學、教條等等,而是考量政治、經濟,或者大眾心態如何影響了宗教的發展,或者宗教與其他因素的互動關係。

  在有關早期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方面,類似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近來有關中國宗教的研究,就有不少是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的。本研究也希望由這種跨學科的角度出發來研究一個跨越宗教,政治,大眾心態等等因素的題目,即討論由漢到唐所謂的巫蠱之術在宮廷政治中的角色,以及此現象所反映出的諸多文化和社會問題。

  對漢代歷史稍有了解者大多至少聽過漢武帝晚年發生的巫蠱之禍。在那次事件中,數千人喪命,太子自殺。由於此事件的慘烈,它成為後世史籍經常提及的例子,而巫蠱之術也成為以下數百年宮廷鬥爭的新工具,對後世宮廷政治、社會記憶,以及宗教心態均造成一定的影響。東漢學者桓譚(西元前二三—前五六)對漢武帝巫蠱之禍有以下的評論:「〔漢武帝〕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這說法認為巫蠱之禍的主因是武帝個人的迷信和消耗國力之故。但當代學者的研究顯示,巫蠱之禍不只是武帝個人的錯誤所造成的家庭悲劇,更是複雜的個人恩怨、宮廷派系之間權力鬥爭、皇位繼承、社會動盪、迷信和武帝個人的精神狀態等等因素的綜合結果。社會中流行的有關巫蠱的信仰,加上謠言在宮廷內外的流傳,更加深了問題的複雜性,而巫蠱遂成為所有這些因素發酵之後的藉口或者引爆點。  

  不過,武帝時的巫蠱之禍只是許多類似的事件中最著名的。由漢到唐,甚至到近代,史籍記載了許多發生在宮廷之間的巫蠱事件,大多牽涉到皇親國戚及政府官員,其中又以漢唐之間最為頻繁。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法律和宗教環境滋養了或鼓勵了巫蠱的信仰和行為?這些事件既然延續如此之久,是否有何模式?這些事件對於我們了解宗教和社會的發展有何意義?顯示出當時的宗教心態是什麼?同時,官方史籍的記載和私人記載、方志、醫藥文獻,以及宗教文獻如佛經道藏中的記載有何異同?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研究西歐歷史上的巫術的學者指出,有關巫術的現象必須由多重的角度出發,以包括不同的研究徑路。在中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記載在史書中的巫蠱事件代表的是中國宮廷政治中一種特殊的現象,因為巫蠱之術成為人們用以達成特定的政治目的、剷除異己、掠奪資源、獲得高位所使用的藉口及手段。從宗教社會史的角度來看,如果要了解為什麼巫蠱之術會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惡行,我們就必須探究當時的宗教心態和社會心理。我們必須辨識當時流行的宗教信仰,不論是佛道或民間信仰,和巫術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檢視佛道二教的理論和作為,看他們如何解釋他們的儀式行為和巫術之間的不同之處。如此就有可能建立對大眾心態的理解。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對謠言的傳播和巫術的信仰之間的因果關係有所了解。從人類學的角度,我們不但應該要分析不同形式的巫術,也要檢討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中巫術的施行在理論上應該如何分析。

  根據以上的理解,我們又應該提出一些關於巫術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宗教脈絡之基本問題。首先是,誰是巫者?所謂的巫蠱包括了什麼活動?什麼論述?施行巫蠱之術的動機為何?其次,是誰指控別人行使巫蠱術。那些指控別人行巫術的人真的相信有巫術嗎?或者,那些指控其實是包裹在半信半疑之中,同時夾雜了惡意和妒嫉?還有,那允許巫蠱之術被揭示或發現的機制是什麼?因為巫蠱術原本應該是在祕密之中進行的。那麼,這消息走漏或者揭露是否有某種模式?由於巫蠱事件通常會導致被控行巫蠱者的悲慘下場,我們應該知道那些被控告行使巫術的都是些什麼人,而被巫術所害的人又是些什麼身分。在事件之後,是哪些人得逞,哪些人得利?由於巫蠱之術經常牽涉到女性或者女巫,那麼巫蠱是否和施行者的性別有直接或密切的關係?我們能否由這些事件觀察到女巫和社會中女性地位的關係?又由於其實許多社會中亦有男巫存在,那麼該如何解釋?

  我們還可問有關巫蠱事件的觀察者的問題:歷代作者對巫蠱的評論是如何的?是否在不同的時代有所不同,而這不同是否又可以反映當時的文化和智識環境?而且,與巫蠱術相關的法律規定是否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最後,各個宗教傳統是如何定義,又如何看待巫術的?這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巫術在某種意義之下是一種招引鬼神之助的活動,因而無可避免和社會上一般宗教心態有關係,且可能侵犯了宗教的權威。

  再其次,我們也需要了解社會上的醫療狀態,是否當時的醫療知識可以幫忙人們了解而去除對於蠱的恐懼,或者加強了對蠱的信仰?在醫療專業人士之中,是否有對於蠱的共識?這共識又是否對社會一般人的知識環境有影響?

  漢武帝時候的巫蠱事件顯示,造成巫蠱之禍的因素很複雜,包括個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集體對巫術的恐懼、臣子之間的鬥爭、派系傾軋、皇位繼承的矛盾等等。因此,應該探討各個案例的細節,將以上的問題應用到這些案例之上,看看是否可以發現某些行為模式,以幫助我們了解或想像一些資料比較缺乏的例子可能是如何發生或進行的。這樣的研究,必然是要採取跨學科的路徑,它必須要關注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才有可能了解巫蠱事件在宮廷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當然,這些應該研討的問題在本書中不見得能完全得到解答,但歷史研究的重點之一,正是要提出值得討論的問題,以促進我們對歷史和人類社會了解的深度。

  對於熟悉歐洲近代早期獵殺女巫的歷史的學者而言,中國古代的巫蠱事件也可以提供一個跨文化比較的例子。當然,歐洲的獵巫主要是發生在基督教社會中,牽涉的主要是普通人,而有關女巫的文獻資料基本上是各城市的檔案和教會的紀錄。但學者如何去檢視資料,如何考量這些資料的意圖,以及控告及捕捉女巫的人物和機構的動機,都是有用的關於研究方法的參考。同時,不論是在歐洲或中國,巫術都被視為是異端行為,嚴重的冒犯了教會或者皇帝的權威。因而權威控有者如何看待巫術,巫術又如何被人們利用來打擊異己,是雙方共同的問題。本研究因而也會設法進行一些比較的討論,以期更深入的了解社會中信仰、政治和大眾心態之間的互動關係。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蒲慕州《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流露歲月光暈的酒吧 沉醉於懷舊老屋迷人風情
蘿拉冷飲店是台南老派生活家文濱除錫鼓咖啡之外,另一間迷人的老房子空間,就位在台南的信義街上。色古香的老房子裡放送的卻是鏗鏘有力的搖滾樂和電影,如此兼容並蓄的氛圍忍不住讓人沉醉其中忘了時間流逝。

離婚辦理之前…「這張」要記得簽名變更!否則保險理賠前夫、妻皆有份
黃先生夫妻有2個小孩,今年初已辦理離婚,婚姻期間買了許多保單。首先,已經離婚的黃先生保單受益人指名「無緣的前妻」,如果未來發生事故,還要理賠給「無緣的前妻」嗎?會理賠喔!因保單受益人指名記載「無緣的前妻」的姓名,受益人並不會因離婚就自動更改、失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