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廷裡的翡翠時尚 翡翠(Jadeite)原產於南亞的緬甸山區,在古代並不是中國傳統的製器原料。明代時,翡翠開始被王公貴族所使用,但其數量仍然較為稀少。至清代中期,翡翠製品開始較多應用於宮廷中,如皇帝、大臣佩掛的朝珠分珠,帝后及王公貴族、家眷使用的手串分珠、佛對,官宦士紳及商人富戶腰間繫帶的佩飾等,均已開始採用翡翠製品。據清代乾隆朝著名文臣紀曉嵐記載,當時的翡翠因被世人所重,其價值已經遠超其他玉器。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節所載:「記余幼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昂。綠松石、碧鴨犀價皆致貴,今則日減。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 至清晚期,皇室由新疆采玉的來源已經斷絕,色彩豔麗的翡翠製品受到清宮后妃的喜愛,常常將其製成手鐲、耳環、佩墜等飾物,或是製成扁方、髮簪等頭飾。特別是清末時期,慈禧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對翡翠情有獨鍾,多加收貯,製成宮中賞玩、陳設之物,自己則經常佩帶碧綠如水的翡翠珍品,從而激發了宮廷貴族及上流女眷對翡翠的普遍傾心,引導社會風氣轉向對翡翠的喜愛應用,使之成為傳統玉雕製品的一種。翡翠多以半透明的青白色為本質,其上有綠稱為翠、其上帶紅名為翡。在翡翠製品中,最受人們喜愛的還是它深沉的綠斑和通體的翠綠,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翡翠的尊貴外貌就應該是碧綠的顏色。 翡翠屬於鈉鋁矽酸鹽、屬輝石族礦物,化學成分為NaAl﹝Si2C6﹞,硬度為7.0,比重為3.25∼3.45,折射率為1.66。由於它比新疆和闐玉硬度還高約1度,便被地質礦物學界稱為「硬玉」,與白玉、青玉、碧玉等傳統軟玉玉石形成對照。玉中最硬者莫若翡翠,玉中最美者非翡翠莫屬!晚生的翡翠雖不是中土之物,一旦進入傳統文化的範疇,為中國人所接受,即因中國人特殊的愛玉情節而身價倍增。 翡翠之所以在明清時期迅速受到喜愛,其一是它的稀少和驚世之美,那些如深潭的碧綠、如叢竹的青翠、如晚霞的斑紅、如高天的雲白,都成為世人亦夢亦幻的奢求之物。其二是因為翡翠自身具有超乎尋常的堅硬,翡翠是所有玉器中硬度最高的一個品種,無論是切割還是雕刻,都給人以巨大的挑戰,因此要製成一件成功的製品,除了要有非常的雕玉技藝,還要有更大的毅力與技能,否則就無法完成對它的重塑;而雕好的翡翠製品,則因其超強的硬度,而具有永不泯滅的光澤。 翡翠在明代被稱為翠生石,清人稱其為雲玉、滇玉。近年來除綠、紅、白色翡翠玉之外,還生產出紫羅蘭、黑褐、黑色或紅、綠、紫三色翡翠,但人們傳統觀念中還是以色豔綠、水頭足(指透明度高)、玻璃地、老種的翠為諸色翡翠之王,這也造成了國際拍賣市場上拍出天價的翡翠首飾都是玻璃地、水頭足的老種高翠或豔翠,反映了人們欣賞翡翠的基本審美意識。 從傳統的翡翠製品看,因翡翠原料的大料通常較少,所雕成的製品一般要小於其他種類的玉器。從清宮傳世的翡翠製品看,其大件器物多以精細雕製的瓶、壺、洗等物為主,但數量較少。宮廷中的翡翠製品主要是製成中小件的器物,大多雕刻成首飾製品和把玩之物,如扳指、佩墜、手把件等。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四月號•247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