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枚微重力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6日1時38分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將在太空中完成19項實驗,15天後返回地球。中新社報導,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指出,「實踐十號」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第一批科學實驗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也是單次開展科學實驗項目最多的衛星。而中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
報導表示,這枚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開展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太空材料科學、太空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太空生物技術6大領域的19項科學實驗,研究在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其中,8項流體物理和燃燒實驗將在留軌艙內進行,另外11項科學實驗將在回收艙進行。
據報導,這19個實驗「乘客」分別裝在密閉箱子裡,確保獨立控溫、互不干擾。「乘客名單」有果蠅、家蠶、水稻、小鼠輻射敏感型細胞系、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等。
胡文瑞表示,微重力是某種意義的「失重」,太空環境的重力僅是地球的10^(-6)。儘管可以在地面利用數百米的高塔,或是「拋物線飛機」、「探空火箭」等平台進行微重力實驗,但因時間較短,難以進行生命實驗。
報導指出,這枚衛星的工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總負責,衛星總設計壽命15天,屆時回收艙將利用返回式衛星技術按預定程序返回地球,著陸場為具有比較成熟回收條件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留軌艙將繼續在軌工作3-5天,可以繼續進行實驗,之後艙段將墜入大氣層燒毀。
此外,19項科學實驗中有2項涉及國際合作,分別是,與歐洲空間局合作進行的實驗項目是「微重力條件下石油組分熱擴散特性的研究和Soret系數的測量」,與日本宇宙航天研發機構合作進行的實驗項目是「多種空間熔體材料科學實驗」。
流動實驗室不載人 更能模擬太空
中國計畫在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空間站。但在專家看來,「流動實驗室」獨具優勢。
首先是達到理想的微重力環境。胡文瑞說,載人空間站首先要保證航天員的健康和安全,且有人員活動或機械運轉產生的干擾,微重力環境達不到要求:太空環境的重力僅為地球重力的10^(-6)g到10^(-4)g。
其次是機動性更強。此次發射前8小時,最後一位「乘客」姍姍來遲。康琦解釋,這是一項生命科學實驗,「要最大限度地排除地球重力的影響」。另外,也可以及時把生命科學實驗結果送回地球。
第三是有雙艙實驗環境。19名「乘客」中有「危險人物」,比如「非典型金屬材料燃燒實驗」「電流過載下導線絕緣層著火」等燃燒實驗,不適宜在載人空間站進行。但這又是研究衛星、飛船等航天器內部起火的關鍵項目。「實踐十號」留軌艙就將完成這些實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