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馬照琪:歡笑,是最大的回饋!

每週 二 出刊.2017.11.07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張老師月刊479期
馬照琪:歡笑,是最大的回饋!
關係黏TT,要攘外也要安內
《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
當期簡介 

張老師月刊479期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當期文章 

馬照琪:歡笑,是最大的回饋!

文╱陳相怡 相片提供╱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

小丑不只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圓圓的紅鼻子下掛著一抹大大的微笑,跨張的肢體動作讓身上的五顏六色也跟著飛揚,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小丑,然而出沒的地點卻是很難與歡笑做聯想的醫院。這是「紅鼻子醫生」創辦人馬照琪的日常,她可以很嚴肅,也可以很幽默。

通過挑戰才能相信自己的選擇
卸下表演裝扮的馬照琪,講起話來慢條斯理,談到她與戲劇結識的經過,靦腆的笑容裡有著飛揚的神采,「從小就喜歡表演,因此去學跳舞、唱歌,參加演講比賽…」她對表演的熱情,很早就萌芽,然而大學讀的卻是經濟系,「其實我並不討厭經濟系,也學習得滿開心的,後來的轉變,只能說,是戲劇對我的吸引力實在是太強了。」儘管後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馬照琪認為這段經歷還是影響了她,「經濟系所學的是一種思考模式,如何去理性分析事情、客觀地思考與做決定,這些帶給我相當大的幫助。」

大學畢業後,馬照琪在父母的支持下,遠赴他鄉追求戲劇的夢想。她坦言,一開始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賈克樂寇是個兩年制的學校,第一年的課程結束後,所有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篩選,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留下來繼續上第二年的課程。」她面對的不僅是語言、文化的隔閡,高壓的學習環境更是一大挑戰,「曾經一度覺得,是不是乾脆放棄好了。」壓力大到讓她甚至做了這樣的決定,「我跟自己說,如果沒有被留下來,那我就放棄戲劇這條路吧!」

好險,馬照琪的努力與決心被看見,得以繼續留在賈克樂寇學習,經歷了這樣的關卡後,她說:「從那時候開始,我更確信,這的確是我想走的路。」

在賈克樂寇,馬照琪充分地接受了肢體表演的專門訓練,也一頭鑽入小丑與默劇的世界,「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就喜歡肢體律動,所以也喜歡上這種需要大量肢體的表演;另一方面是,在國外的時候發現到,身體語言是最沒有隔閡的,可以說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這些讓我覺得它是很值得被探索的。」

(全文請見2017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心理資訊文章 

關係黏TT,要攘外也要安內

文╱連芯 圖片來源╱photo Ac

親密關係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重心,當關係順利,生活就如虎添翼,若走得不順,則相當消耗心神,也不容易在其他方面有最佳表現。坊間或各領域專家不斷提出
維繫親密關係的良方,只是,每個人、每段關係都相當獨特,少有絕對的通用法則。不過,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的學者Ogolsky博士和研究團隊設法從一千多份研究中找出維繫親密關係的通則,最後也找到了。他們發現,維繫親密關係的原則是必須兼具「化解威脅」與「增進關係」。該研究結果刊登在近期的《家庭理論與評論期刊》中。

「化解威脅」、「增進關係」,雙軌並行。
所謂「化解威脅」,指的是降低內、外在的威脅。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伴侶雙方會因各種機緣,像是:進入新的職場、溶入新環境等,而對關係造成新的威脅,例如:有魅力的異性出現、生活作息改變…,進而引發伴侶間的衝突。面對這些新增的威脅,有需要及時化解。

至於「增進關係」,強調的是找到方法增進伴侶情感、提昇關係品質,不讓關係靜止或是原地踏步。Ogolsky博士認為,生活周遭很容易觀察到,很多時候伴侶投注了大把心力在關係上,目的並不在於化解威脅,而是為了讓關係更好。

「個人作為」、「雙方互動」,同時下手。
那麼,在這麼多的研究資料中,能夠維繫、經營長期伴侶關係的方法是什麼呢?

Ogolsky博士發現,經營關係的技巧分成「個人作為」和「雙方互動」兩大層面,也就是有的是靠個別努力,有的則需要兩人共同參與、合作。

(全文請見2017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書籍介紹 

《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

新書簡介
作者:林筱婷、杜恩年、田禮瑋、張鎔麒、楊雅嵐、李玉華、蘇益志等

「華無式」是近年來吳就君對自己的助人工作心證般的詮釋,不只是對古老中國智慧的嚮往,更是明白地指出體用之際是變化無常而沒有既定的招式。

本書呈現吳就君這位臺灣心理治療先驅進行個別諮商、伴侶治療與家族治療的工作歷程。最引人入勝之處是領略治療師的思考、介入與轉折,治療過程發展的脈絡、目標與選擇,以及背後的動力等,而治療師與作者、案主、案家動人的互動,也譜寫了華人家族治療的在地風光。

推薦序
王行

我與吳就君老師的結識,來自很特殊的緣分:她的閨密是我父親的摯友。由於這份裙帶關係,使我剛從美國得到諮商碩士學位回臺,沒有任何人際資源下,得以進入心理劇的學習團體,認識了呂旭亞、張�Z與鄭玉英等前輩。

在這段時間,吳老師如同精神支柱,雖然不常與我們在一起,但時時透過各種機會關切我們的發展。

在一次閒聊中,吳老師提起了東勢小鎮清幽山色中成長的童年,三○ 年代儉樸而封閉的客家村內孕育了她一生的志業契機。或許是我的想像,浮起腦中的畫面是個甜美的小女孩,坐在日式房舍的玄關前,一面聽著雨聲,一面眺望著遠處層疊的山線,彷彿想要飛越最遠的山頭,看到群山盡頭之後還有什麼?

在純樸小鎮中所度過的時光不過十五年,青春年少的女孩就遷移到臺北定居。五○年代的首善之都,雖未見國際化的繁華,但也是五光十色的熱鬧。我相信青春期的環境改變,肯定帶給吳老師重要的影響。她已經不再是玄關聽雨的小孩,而是穿梭在車水馬龍的美麗少女。她已從純樸走入囂煙,從封閉邁向開放。(待續)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7-10-31 吃素,身心靈的「時尚」!──...
2017-10-24 懷舊,是回憶,也是療癒
2017-10-17 「雨生朋友會」:因為他,我們...
2017-10-10 楊琬茜:我們只是「長得像」的...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張老師月刊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