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白先勇筆下的《父親與民國》

聯副電子報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8/04 第607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涅槃之雪, 夢幻空花
【書評˙小說】一個轉彎move變成一部訣別movie
人文薈萃 【書評•傳記】白先勇筆下的《父親與民國》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涅槃之雪, 夢幻空花
彭樹君/聯合報
《涅槃之雪》書影。
讀一本書,像攀登萬刃高山,處處都見懸崖峭壁。

何謂涅槃?那是最終的境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斷不常,是世間一切法都已滅盡,所有念頭皆已止息,圓滿寂靜的狀態。涅槃中再也沒有任何煩惱痛苦,也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

何謂涅槃之雪?此雪非雪,是自性之雪,本真是雪,依性空而止涼一切的雪,是「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雪。人生有如三界火宅,如果沒有這雪,將在貪嗔癡中攪擾不已,在無明與虛妄裡進退失據。

千古艱難唯一死,任何事與生死相較都成了小事。生死是人生最初與最後的謎題與謎底,也是所有的宗教信仰所面臨最核心的問題,禪之根柢亦在這裡。這本《涅槃之雪》,是作者梁寒衣將禪宗宗師們的身影從古籍之中拈取而出,說說他們了脫生死的風姿與心境。那是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猶如萬刃高山,彷彿懸崖峭壁。讀來時有驚嘆之感,因為宗師們為了參透生死,所作所為所言所思有時看似真與瘋子無異,然而那其中的示現皆有意涵,「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就端看後人是否可以了悟其中深意。

自性空寂,本無生死。禪者所了悟所體現的,或許就在這裡了。

本書作者梁寒衣自身曾在很年輕的時候即參與過高棉與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那時的所見所聞,看盡命懸一線的景象,必然對她產生巨大且至深的影響,想來也是日後走上修行之路的開端。她的文字冷冽、素簡,閱讀本書亦好似在雪中行走,一步一腳印,走著走著,印痕又被落雪抹去,只覺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開悟或許要有從懸崖縱身而下的勇氣,因為最終的覺悟就是真正明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來無一物」,那即是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究竟涅槃」。一般人則不知此身如在夢中,因此把迷離幻境當成真實,在愛恨情仇、名韁利索中憂悲惱苦,更別說面對生死的恐懼怖畏,恰如經典所說:「眾生累劫轉世,所積的身骨,如王舍城,所流的淚水,如四大海。」而《涅槃之雪》裡,宗師們的身影雖然仰之彌高,至少也給了凡人一些證明,知道不是只能在愛別離與怨憎會之間輾轉輪迴,還有別的選擇,可以摧破無始無明,還有一座別人曾經到過的高山可以攀爬,那上面會有不同的風景。

「世法佛法,落霞與孤鶩齊飛,古佛今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潔菴正映禪師的洞見,或許也可以是你我的體悟。人生本是夢幻空花,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生死之間的浮沉,若是能在某個瞬間狂心頓歇,猶如「一盞燈花微細的爆破,瞬息頓空宇宙,明見本然」,應該也就不枉此生了吧。


【書評˙小說】一個轉彎move變成一部訣別movie
楊隸亞/聯合報
《跨界通訊》書影。
傅達仁飛往瑞士,於本月結束生命,享壽八十五歲。

「安樂死」,這絕對是今(2018)年的熱門議題之一。

當一個病者感到自身的痛苦指數已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能否自主選擇結束生命的方式?陳又津的小說《跨界通訊》正寫出此命題背後的複雜情態。

主角梅寶心親眼看著飽受病痛折磨的父親,心裡暗自想著:「我決定,放棄買房的目標,去瑞士安樂死。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存下三百萬,盡可能保持神智清醒,失智是不能通過安樂死檢測的。」

從move 到movie

小寫「i」(我)的臨終告別

說起小說《跨界通訊》的亮點,是故事裡一群「一心求死」的高齡老兵。這些老兵何其聰明睿智,他們通往死亡的途徑,絕非燒炭、跳樓、吃錯藥如此簡單快速的方法,「最不著痕跡又能騙過醫生的就是癡呆,失蹤一次、二次,第三次就可以上山了。如果一個人無法上路,就參加環島公路之旅。」

梅寶心的父親中風,醫院全科跑遍,腸胃科、內分泌科、骨科、心臟科、眼科、耳鼻喉科、腦神經內科,醫療紀錄彷彿什麼集點卡似的,集好集滿,到櫃台領藥,藥師微笑喊出號碼,說早日康復。父親心中只想早死早好。

最後,父親死於一場車禍。治喪期間,她開始懷疑自己父親的死亡並非偶然機遇,一輛載滿高齡老人的遊覽車,熱鬧駛往南國旅行,結果誰知道,一個轉彎move變成一部訣別movie。車上老人全數罹難,無一生還。

劇情從move到movie,多了一個「i」。這個小寫的「i」(我),彷彿就像是老兵父親(可能)終於播放出的隱蔽心聲:我們整車老人非常厭世,說好要去死。

顏文字書寫邊緣人來發聲

「真的是你嗎?」

「我生是梅家的人,死是梅家的鬼啊(´・ω・)」

陳又津在《跨界通訊》裡呈現網路世代的符碼,從過往的即時通、簡訊慣用的表情符號到臉書社群都不放過。死去父親發出臉書交友邀請給主角梅寶心,亡者甚至還懂得輸入中文,搭配顏文字書寫。

死後的世界,向來被歸類於未知領域,陳又津已提供想像極為豐富的「通訊」方式,更有趣的是,讀者可以嘗試移動焦點,不僅放在通訊,而把關鍵詞放在「跨界」。

到底是什麼樣的型態,足以達到跨界?

答案可能是邊緣。

唯有邊緣與邊緣的交集,才能達到「跨疆域」的效果。

故事中所有的邊緣人,正是構成交集的組合:老榮民、跨性者、厭世少女、環島大學生、離婚輕熟女。五個邊緣人的線條連結,形成一個五角形的形狀,

正是這樣的五角形訊號,才得以收訊這個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聲音。

據說傅達仁迎接死亡前夕,還在更新臉書貼文。

讀完小說《跨界通訊》,我想起外公臨終前,體重下滑至四十多公斤。終日躺在病床上,吃完就拉,生不如死。家人與護士,屎尿相伴,滿手黃金,幾輪清大便,幾度眼神死。倘若他能給我發送一則跨界交友邀請,會給予什麼問候?

我想我會用顏文字書寫,對他揮揮手。(コ´ω`)コ


  人文薈萃

【書評•傳記】白先勇筆下的《父親與民國》
申曉雲/聯合報
現在很多人知道白先勇,因為他的小說和《青春版崑劇——牡丹亭》,但白崇禧卻已少有人知,不僅在大陸,甚至在台灣。然而,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大陸國民政府時期,白崇禧可稱得上是個「文治武功,極盡輝煌」的人物。

白崇禧其人其事

白崇禧頭角嶄露,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廣西群雄並起的「自治軍時代」,為結束戰亂,同時與廣東正在興起的國民革命作呼應,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的新派青年軍人共組了「定桂討賊聯軍」,發起了平定廣西的戰事,並最終成為了廣西的新主人。在這場戰事中,作為「聯軍」參謀長的白崇禧即在精於謀略、捕捉戰機、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上,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才智,也因此贏得「小諸葛」之美譽。

白崇禧成為國中聞人,是在投身國民革命後。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而擔任總參謀長的便是時年方三十歲出頭的白崇禧。北伐戰爭給了白崇禧施展其軍事才幹的更大舞台,白也自此從廣西一隅走向了全國。在北伐進程中,白不僅以前方總參謀長一職運籌帷幄,參與戎機,而且還在掃清東南各役時,親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領兵出陣,一路所向披靡。而最讓白崇禧揚名的一仗是龍潭戰役,是役消滅了孫傳芳部主力,在戰役結束後的慶功宴上,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特書一聯贈白:「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龍潭一役後,滬、寧一帶得到穩定,李、白兩位廣西將領也因此在政壇軍界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並一度握掌了臨時中樞的權力。儘管此權力不久後因蔣的複出而被收回,但在重啟的「二次北伐」中,李、白及其桂軍仍為基本陣容的「四駕馬車」之一。而北上參戰的第四集團軍一部即由白崇禧親率,領兵直逼京、津,追敵至灤河,收拾直魯軍殘部,完成北伐最後一戰,所謂「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成為「完成北伐第一人」。此語雖為自詡,但所言不虛,從北伐誓師到宣告完成,白崇禧所率的廣西軍隊,幾乎是重要戰役無役不與,以戰功論,能與白媲美者無幾。

蔣、桂何以反目,原因很多,其中的部分也可能是蔣、白之間的「瑜亮情結」。蔣十分器重白的膽識和謀略,但又深慮白的廣西派背景,唯恐不能為己所用,故蔣、白之間既有親密無間的合作,也有誓不兩立的爭鬥,他們之間的恩怨離合與國民黨大陸政權相始終,糾結了整整二十多年。不過,在蔣介石執掌大陸政權時期,其軍政生涯中碰到的對手和政敵可謂數不勝數,除了共產黨之外,曾令他寢食不安的是那些跟他一樣靠革命起家的各路「英雄」,李、白桂系是其中之一。不過,那些曾讓蔣頭疼不已的「武裝同志」中,像馮玉祥、閻錫山那樣從民初起就縱橫捭闔於民國政、軍兩界的人物都先後敗在了蔣手下,就是這死硬派廣西「吞不下、嚼不動」,其中原由,用桂系中人的話來說,概因「各省都有機可乘,威嚇利誘,挑撥離間,都有不同的功效」,而廣西卻因李、白兩位老總的「精誠合作,領導有方」,不僅挫敗了蔣介石的離間陰謀,還有效地凝聚了桂省上下的人心和鬥志,最後李宗仁還能取代蔣介石,登上國民政府代理總統的高位,這在民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不過,桂系李、白能與蔣爭鋒到最後,並在國人心目中享有不墜之影響力,既得力於兩位的精誠合作,也得力於兩位廣西將領高出於同跟他們一樣為地方實力派領袖人物的眼界、胸襟和見識。李、白是武人,同樣也是文人,他們不僅能帶兵,也能治政。即便在與南京中央抗爭中落敗,被迫據守廣西一隅的那幾年中,李、白也未淡出人們之視線,他們勵精圖治的地方建設,竟也為廣西博得了「中國之模範省」的佳譽。

不過,白崇禧之出名,也並非盡為佳譽。其實從其出名起,對其的評價就是毀譽不一。譽者稱白「足智多謀」「才氣過人」,毀者則謂白「心狠手辣」「陰險狡詐」。僅從白崇禧的兩個著名外號「小諸葛」「白狐狸」來看,即可知時人對白的褒貶。客觀地說,以上大相逕庭的口碑都有一定根據,但是毀、是譽卻在於評價者各自的好惡和立場。比如,在蔣桂開戰時,白崇禧在蔣介石眼中,自然就是必欲徹底剷除的「桂逆」。而在入侵中國的日本人眼中,白崇禧之名更是具有巨大威懾力,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電召白崇禧入京共決抗日大計,在白飛抵南京之次日,日本報紙驚呼:「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終不可避免!」對白崇禧的種種褒貶,其實也證明了白崇禧這個角色在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有的史料和研究已可證明,自漢、潯對立發生後,在蘇俄的「抑蔣」政策下,武漢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人聯手,取得了「遷都之爭」的勝利,蔣介石也因此更下定了底定東南後,即利用江浙和上海的資源,與武漢分庭抗禮的決心。不過,其時的蔣介石雖為北伐軍總司令,但切實能控制的軍隊僅第一軍中的部分軍隊而已,而漢方卻擁有除蔣以外的幾乎全部國民革命軍武裝。為改變力量對比,蔣迫切需要在國民革命軍內部找到能與自己採取一致行動的同盟力量,而李、白在這一點上,與蔣目標一致。

關於白先勇《父親與民國》

就如舞台上的聚光燈一樣,總是根據需要打在少數人身上,其他人則連同背景一起被隱在了暗處。歷史記載也如此,由於白崇禧的歷史角色和地位,這些曾參與創造民國歷史的人,成了失語之人,這樣的歷史畫面無疑是不完整的。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民國的這一頁正在被悄悄翻過,能知其名的人越來越少,也就毫不足怪了。儘管民國離我們很近,但後人對這段歷史真相的了解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對此間人物的研究,不是被拔高,就是被貶低,或者就是被有意無意地遮蔽。近些年中,這樣的情況有所改觀,無論是對史實的敘述還是人物的評價,兩岸都更趨於客觀,以往歷史書寫中因「失語」「失聲」而被忽略和遺忘的部分,也漸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現。然而,歷史畢竟離我們已有一段距離了,對能反映上世紀那段歷史的真實史料如再不作搶救,很多史實就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湮沒或塵封。正是這樣,白崇禧先生之子——白先勇先生之《父親與民國》(大陸版本為《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同時在兩岸三地的發行,帶給人們的正是這樣的欣喜。

白先勇先生以撰寫小說而蜚聲文壇,讀過他小說的人,都被其小說中所特有的那種「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所打動。

(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