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引起中國社會巨浪的「假疫苗事件」,和幾年前在台灣引發社會震盪的「假食用油事件」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看懂其中本質差異奧妙,對台灣人民至關重要,因為這牽涉到台灣人對中國這個國度、尤其是對中共這個組織的正確理解框架,而這理解框架若發生偏差,不但對台灣的自我認知有著巨大影響,甚至有一天可能關係到台灣的生死。
先說結論,然後再細細分析。簡略地說,台灣的「假食用油」是一個發生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的事件,而中國的「假疫苗」是一個發生在「權本主義」下的事件。或者換一種措辭方式,前者是「市場經濟」下的邪惡,而後者是「權場經濟」下的邪惡。
「資本主義」大家都明白,就是經濟活動大小事,都以金錢為核心思維展開,活動場域稱之為「市場」。「權本主義」(Powerism)是我自創新概念,意指所有的經濟活動、甚至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無一不以權力為核心運作邏輯,其場域只能稱作「權場」。
之所以自創「權本主義」新詞,乃是因看到西方經濟學家看不懂中國經濟本質,而發明許多似是而非的名詞如「國家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套來套去都脫離不了西方世界所熟悉的「資本主義」,而不知他們面對的並不是一個變種的資本主義,而實質上是一個不同的物種。這個謬誤,有如把海中那個長得有點像馬的魚類生物,稱之為「海馬」一樣,使得無知的人認為它也是馬。
在權場下,權是本尊,錢只是分身。權力要轉化為金錢,必須通過經濟學所稱「尋租」過程。權力,比起金錢更為隱晦,這是因金錢可數量化、可記錄;即使在邪惡領域,都不容許有「糊塗帳」,金錢分贓是門算術而不是藝術。權力,就不一樣,它可以被感知卻難以計量,它可以被交換卻無法記錄;它像機器放著太久不用會生鏽,它像肌肉不用會退化。因此,有各式各樣資源的銀行,但絕不會出現「權力銀行」。
市場活動以金錢單位計價,因此講究「占有率」,而權場活動難以計量計價,因此要玩就得「寡占」。這裡就導出一個重要結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參與的經濟活動,最終一定朝向「寡占」移動,哪怕過程中出現某些看起來像是「市場競爭」現象,那只是「海馬」;海馬不是馬。外商或台商,倘若在表象宣傳下誤把海馬當馬,最終結果只能有兩種:遺骨於中國戰場,或者自己退化成海馬。
中國假疫苗事件,乃原先家族長期寡占下產生的劣質山寨品,在家族政治奪權白熱化下,被對手曝光的「權場事件」,而不是台灣資本家為多賺幾文錢發生的「市場事件」。市場事件可通過信息透明、輿論監督、代議士揭發改善,而權場事件沒有可供改善的社會機制。
今天台灣不少人落入了「天下烏鴉一般黑」思維看衰台灣。我的看法是:天下沒有完全乾淨的政府和商人,但有些國家至少會洗腳,而有些國家連臉都不洗。台灣的身子已經洗了二分之一,應該加緊繼續洗,千萬不要看到腳臉都不洗、只搽脂抹粉的他人,就嫌自己不夠美。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