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爭霸:世界7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 繼美國海軍史學家 奧夫瑞•薩耶•馬漢 之後,最具權威的海權論著, 海軍上將 詹姆斯•史塔萊迪,當代最著名的海軍將領,也是唯一做過北約盟軍最高統帥的美國海軍上將史塔萊迪,用他旅經全球各大海洋、身歷其境的經驗,寫出有關海權的故事──《海權爭霸:世界7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 詹姆斯•史塔萊迪:「像地中海的西西里一樣,台灣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我穿著美國海軍制服倘佯在基隆港各處,腦海中想著這個島的戰略重要性:它像是南中國海的瓶塞,扼住韓國、日本、中國以及南方諸國之間的海上通道。」 詹姆斯•史塔萊迪航遍全球各大洋的海軍上將,以獨到眼光剖析各大海洋: •一切海洋之母 ── 太平洋 •殖民的搖籃 ── 大西洋 •未來之海 ── 印度洋 •海戰發源地 ── 地中海 •可能爆發衝突的海 ── 南中國海 •停滯在過去的海 ── 加勒比海 •願景與凶險 ── 北冰洋 ※ ※ ※ 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地可供開發的資源減少,世界各海洋大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因此利用海洋、保護海洋、認識海洋是沿海國家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是經濟發展、強化糧食、交通與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作法。 史塔萊迪上將將其投身海軍軍官生涯近四十年寒暑的親身體驗,其精華濃縮於此書中;在本書中詳細介紹七大海洋(包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南中國海、加勒比海及北冰洋)如何成為人類史的推手,如何在當前地緣政治進程上扮演重要角色。而當中又以太平洋與南中國海與台灣最切身相關。 太平洋為海洋之母,為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太平洋地區共有十八個國家,這些國家雖小,但資源豐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環太平洋地區在自然和經濟方面具有豐富的多樣性,經濟發展上有世界三大經濟強國:美國、中國與日本皆在此地區。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世界的經濟中心將由傳統的歐洲、北美東部轉向環太平洋地區。 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又稱南海,是一座半閉鎖海(semi-enclosed sea),位於東南亞的陸緣,總面積大約有八十萬平方公里。南海航道已成為東亞國家如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國家海運之主要路徑,許多船隻從印度洋穿越麻六甲海峽後,通過南沙群島,北走台灣海峽至上述國家,或穿過巴士海峽經太平洋至美洲大陸,這條航道每年約有十萬艘船舶通過,全球每年約有高達五兆美元海運貿易必須通過南海水域。南海油輪航量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更是巴拿馬運河的五倍,占全球總共二五%的原油運量。南海因戰略地位重要,且擁有許多豐富的天然資源與石油等礦產,近年來各國紛紛在此區域內填海造陸,或進行占駐,更進一步引發區域的緊張。 在此水域之中,共有四個島群,其中東沙群島目前由台灣所管轄;西沙群島自一九七四年一月以來由中國大陸所占領;中沙群島終年由海水所覆蓋;南沙群島則有六個國家分別主張全部或部分主權,因此南沙群島的情形特別複雜。除了中、越兩國對兩個群島的主權爭議之外,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也對南沙群島及部分島嶼、島礁和淺沙有主權要求或具實質管轄權力。依據二○○九年的一項報導,南海地區計有島礁一百九十二個,在五十三個島礁擁有主權爭議者計中華民國(太平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占島十一個)、越南(占島二十八個)、菲律賓(占島十個)、馬來西亞(占島四個)及汶萊(宣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等,分別主張全部或部分的南海島嶼主權。現駐兵力以越南兩千餘人最多,中共近六百人居次,菲律賓一百餘。台灣海岸巡防署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指揮部,總兵力約一百一十人,太平島是南沙群島中原面積最大的島,並擁有南沙群島僅有的天然淡水,這些因素使得此島成為南沙群島中最具戰略價值的島嶼。 儘管南海長期以來即有各島礁主權歸屬之爭議,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至二十世紀末,亞太各國並未因這些島礁之主權爭議而引發大規模之軍事衝突,其主要原因為對此地區有影響力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及東協十國在二○○○年代前大都致力於區域之經貿發展及合作,而較少在這些有爭議的島礁上進行嚴肅的外交談判或重大的軍事舉措。但這些並不表示此南海的戰略重要性或島礁爭議之政治敏感性不被重視,而是相關各國採取相對保守或「收斂」的政策使然。 自二十一世紀之後,隨著亞太地區的經貿日益重要,南海的戰略地位也跟著提升,包括中國與南海諸國對南海主權之主張或認知的差異日增並逐漸造成南海區域的張力愈來愈大。中國崛起後在南海採取較強硬之外交政策與軍事措施的確與菲律賓、越南有了較大的緊張關係;南海主權爭議所呈現的面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及汶萊等六國在南海主權相關的申索國之南海島礁之主權爭議問題,但其本質卻是美-中競合在全球爭霸之國際權力分配的結構性問題,以及亞太區域和平、穩定及安全之問題。 近十年來隨著印度國力之興起,及日本與澳洲對南海之重視,由美、日、印、澳所強調之印太戰略,未來必將對南海要求越來越大的發言權。二○一七年十一月亞洲行的行程中,美國總統川普一改華府慣例,以「印太」取代「亞太」用語,而「印太戰略」隱含著制衡中國的用意。目前,美國堅持南海之「自由航行權」及維持南海海事系統之開放,已明顯表示美國視南海海域為公海,並希望南海爭議可以透過「多邊機制」來解決,而此精神也將反映在印太戰略上;而中國雖強調中國會尊重國際法,但中國也多次強調南海主權問題需在尊重歷史和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進行雙邊磋商。中國堅持中國歷史上在南海主權,特別是九段線主張立場,且強調透過區域內國家之協商或雙邊協議來處理南海爭議。南海主權爭議的本質並非一個有關南海島礁主權爭議的單純法律問題,而更是一個有關亞太區域權力平衡,乃至全球權力分配的問題,或中、美兩強在亞太甚至全球爭奪霸權的問題。 除了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史塔萊迪上將於本書中提到了海權制衡陸權的重要性。隨著亞太地區之政經地位日益重要,及日漸茁壯的中國,美國為了要維持其在世界之領導權,已將其全球戰略布局之重心逐漸移向印太地區。綜觀近年來美中關係在亞太區域的發展,清楚可以見到美、中之間因權力或國家利益考量而出現「既競又合」的現象。在中國崛起下,亞太區域經貿、政治與安全皆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包括各國對中國經貿市場或互賴需求之日增,但在另一方面印太地區各國又期待美國提供其區域安全的保障。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任之後對中國展開一系列之經貿制裁措施,至二○一八年三月中美貿易大戰拉開序幕,美、中兩強在經貿上之衝突與對立更加白熱化,美、中貿易的衝突其實正反映了美、中兩強在國際體系上霸權之競爭。在此同時,中國在南海群島之主權爭議與資源開發立場上日趨強硬,亦使亞太區域之安全問題更具張力;再加上菲律賓及越南皆在南海主權爭議上,對中國終將採取更強硬立場,而進一步致使區域安全及穩定受到挑戰,這些因素又致使美國在亞太的涉入更形重要且益為深入。未來十年內,美、中兩強之競合,將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區域碰撞出全球權力結構性之轉化,而亞太各國包括台灣將面臨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大的挑戰與契機。台灣宜利用此區域權力結構重整之際,更積極開拓印太地區的經貿、文化及區域性組織之參與,使台灣能為印太區域之和平、穩定及繁榮有更多的貢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