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老人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但有多嚴重?卻少有人深入了解。朝野政黨關心的是,今年及二○年的選舉,會喊些關心老人化少子化的口號,提一些應付的政策或對策,實從未徹底弄清楚愈來愈老的社會是何情境?
所謂「老境淒涼」,有老人本身的處境,也有社會的處境,年金是否還會削減?公共設施能否配合進步?都決定了老人淒涼的程度。
聯合報推出針對老人的「公車溫柔革命」願景系列,讓我想起年初在台北公車上親睹的一幕。
一輛低地板公車因有坐輪椅的老人要下車,司機停了車開了後門,把車底的一塊板子推開,不知那裡出了問題?花了相當長時間才搞定,推輪椅的家人滿懷感激與歉疚再三致謝,車上乘客也通情理無人抱怨。司機臉色很難看的上了車,過了兩站一個緊急煞車,乘客嚴重搖晃,我心想司機怎麼那麼差勁,幫個坐輪椅老人服務就心情惡劣嗎?正想瞪司機一眼,卻看到駕駛盤上都是鮮血,原來司機幫輪椅老人時,手嚴重割傷,我勸他到附近藥房包紮一下;他說不要再耽誤大家的時間,快到總站了,到總站再包紮。我才發現他是位盡責而溫柔的司機,他說車子才開不到一年就常故障,往後怎麼辦?
司機擔心車子往後怎麼辦?我卻想到七年後,國內老人與小孩比從一變二,老人更多更老,政府財政將更困難,那麼公車能提供的安全與服務必然大打折扣,那該怎麼辦?
老人搭車安全,除了司機車輛重要,路與橋更重要,路要平橋要穩,但台灣八成以上的橋是三、四十年以上,水泥結構劣化傷人事件已時有所聞,未來一、二十年必然更加嚴重,政府可曾調查評估,當人老、路老、橋也老時,是什麼情況?
老境除了外在的環境外,還有內在的心境,當老人與小孩比超過二時,社會容易出現「嫌老」現象,二點五時更會出現「厭」老現象;而當老人感覺被嫌被厭時,心裡會強烈不安,若無心理輔導,會與別人發生非理性的對立與誤會,造成遺憾悲劇,這是政府應及早研究防範及因應的。
我一位日本朋友是劍道高手,身體硬朗剛退休,想推動「尊嚴絕命」立法,讓自己八十歲後能夠使用。
尊嚴絕命與安樂死看似相同卻不同,安樂死是得了絕症,一切治療徒增身心痛苦,而要求人道加工,結束自己生命。尊嚴絕命則是老到無法自理生活時,自己選擇一絕命之處,別人都不要管他,讓他自然結束生命。前者在減少痛苦,後者在維持尊嚴。這個想法不論是否合乎情理,但人怕老怕被嫌被厭的心境,則是政府必須重視的。
日本對老人問題的研究費盡心思,成立由首相負責的健康暨醫療戰略推動本部,即使如此,仍不時有老人悲劇發生。台灣老人問題比日本慢十年,應儘快研究老人問題有多嚴重,處境有多艱難,弄清真正的老境,早作規畫,讓老人的淒涼降到最低,是政府重要的功課,也是功德。
看專題:「公車溫柔革命 我們能做什麼?」:
https://bit.ly/2OgIMN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