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碳交所揭牌 3大挑戰 國內碳權交易明年上路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8/08 第56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碳交所揭牌 3大挑戰 國內碳權交易明年上路
記者朱漢崙、林海、簡永祥/台北報聯合報
台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昨天在高雄舉行揭牌儀式,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明年第一季環保署的碳費徵收標準出來,就會開放國內碳權交易,預計會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他也提出碳權交易兩大規則,一是國內碳權交易只會開放法人,不會開放自然人,畢竟碳排大戶都是法人;另外則是國內碳權交易不會開放次級市場交易,也不會有金融商品交易。

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官員昨天都出席揭牌儀式,蔡總統宣示台灣預計整體推動淨零轉型的努力,二○二三到二○三○年將帶動四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五點九兆元產值,並提供超過五十五萬個就業機會。

國外碳權 預定今年底開放購買

林修銘指出,碳交所將依性質及對象不同,分成三個板塊,初期將以碳諮詢為重點。另一個板塊是國內碳權交易,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及增量抵換交易等兩類。在國外碳權部分,碳交所目前已與Gold Standrad(黃金標準)進行多次跨國會議,雙方預計於九月簽署MOU,就提供企業合規及高品質的國際碳權進行合作,已預定以今年底為目標上架開放法人購買。

工總昨天表示,二○五○年推動淨零時間很趕,因此相當需要政府協助,政府成立碳交所後,目前除了碳諮詢方面協助企業盤查、教育等,在國內自願減量的額度交易,還看不到內涵。工總認為,用自願減量而非總額控制的方式,對於產業來說,節能減碳效果比較不好,政府應該先檢視台灣的總碳排是多少,才能細分產業、企業,一層一層的往下推,才知道各個產業減碳目標。

專家:國際碳權認證標準不一

國內永續專家則對碳交所未來營運以及台灣的碳權交易市場管理提出三大提醒,第一,透過碳權交易對企業減碳的鼓勵誘因能發揮多少?會否導致企業反而過於依賴買碳權甚於自己努力減碳?第二,明年初台灣徵收碳費的標準到底如何?屆時企業對碳權的需求會爆棚或是一般?碳交所如何據此安排相關技術人才?第三,在開放國內的碳權交易之後,到底買賣雙方的規模是否對稱?交易價格是否會有相當的波動?

此外,現在國際碳權的認證標準,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接受同一套規則,這種國際碳權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認證問題,也是碳交所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林修銘受訪時也表示,得到環保署所認證自願減碳的專利,目前並不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認可,如何解決這類障礙,也是重要課題。

 
財經專題
觀察站/創造5.9兆元產值?碳權交易淪大內宣
本報記者鄭朝陽聯合報
台灣碳權交易所昨天掛牌成立,碳交所要怎麼買賣碳權都沒個影子,蔡英文總統卻說,到二○三○年,淨零碳排的努力會帶動四兆元以上民間投資,創造五點九兆元產值,提供超過五十五萬個就業機會,碳交所將成為協助台灣達成淨目標的關鍵助力。這塊餅畫得很大也似乎很香,但檢視現行機制,無法立刻為嗷嗷待哺的企業充飢,充其量還是有名無實的大內宣。

淨零轉型是當前國家經濟最大的挑戰,許多外銷產業正面對上游供應鏈的減碳要求,被逼得不得不做;緊接著是今年生效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十月一日起,歐盟就要求進口螺絲、螺栓等金屬扣件和鋁等多種貨物申報碳排數據,二○二六年起須繳納與歐盟碳價的差額(俗稱碳關稅),目前歐盟碳價每噸約九十歐元(約台幣三○六○元)。

正因碳價昂貴,可能嚴重侵蝕企業獲利,甚至造成虧損,國際上無不嚴肅對待碳定價與碳交易。國際主流是由政府為各產業訂排碳總量上限,且這項排碳配額逐年減少,給產業減碳壓力;碳排超過額度,就到碳交易市場買碳權補足差額;反過來,企業因努力減碳低於配額,差額可變成碳權出售獲利。這是碳交易驅動減碳的關鍵誘因。

許多台灣的跨國企業已身歷其境,大多認同總量管制下的碳交易是減碳的正本清源之舉,也不斷向政府喊話推動,偏偏政府捨之要改推「碳費」,先向約五四○家製造業的排碳大戶課徵,但費率遲未拍板。因為訂高了,企業肯定反彈,訂低了,以當前爭論的優惠費率可能每噸只收一百至兩百元(約三到六歐元),此低費率與歐盟的九十歐元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因應歐盟CBAM機制。

因此,台灣的淨零轉型從碳定價的結構就出了問題,且政府本來不想做碳交易,如今突然成立碳交所要幫企業媒合碳權買賣,一來可能給企業錯誤的想像,以為買碳權就像贖罪券,花錢就能做碳中和;二來因境內境外碳權認證的配套機制還沒有章法,以致萬一買到國外的虛偽碳權,企業碳中和不成反傷商譽。試問碳交所要如何幫台灣企業驗證把關及媒合交易?

碳交易所要成為協助台灣淨零轉型的關鍵助力,就是要設法促成在地企業優先減碳的機制,企業才能加大投資、吸引人才、增加就業和商機,如今放眼望去一片荒蕪;倒是這次新訂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拿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原本限制境外碳權不得超過碳排配額十分之一的條文,讓事業可無上限抵用境外碳權,背後是誰在覬覦這龐大的利益,才耐人尋味。

 
企業碳焦慮 憂無法購買大量綠電
記者簡永祥、林海、吳凱中/台北報聯合報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運作,急需因應國際客戶要求盡速達到碳中和及淨零碳排的半導體廠表示,將可讓廠商透過交易平台購買國外碳權,讓台廠接軌國際或推動淨有依循機制,多表達樂觀其成。不過,也有業者反應,半導體業落實減碳最根本來源是綠電要充足,如果有足夠的綠電,業者藉由本身減碳的計畫,可如期達成或儘可能達成減碳的時程,他們共同的碳焦慮反而是綠電不足,而不是碳權買賣方不方便。

也有業者直言,企業買不到綠電,現在的解決方案就是買碳權,但是怎麼買、多少錢,現在都還不清楚,碳交所現在僅有諮詢功能,後續子法,可能還要到明年才會比較清楚,但是留給企業的時間就愈來愈少了。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說,碳權本身可以交易是全世界趨勢,但如果沒有從根本減碳,只是交易來、交易去,最後對整體排碳沒有幫助的話,「這是錯誤的」。童子賢期盼,一方面往淨零碳排努力,另一方面,針對交易碳權和容量,可以運用得更靈活。

不過,也有不少企業已經積極布局碳權,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就轉投資微藻碳捕捉,透過合適的藻種,以吸碳方式達到減碳效果。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目前正向國內外申請碳權認證,其中的關鍵在於碳權計算的方法學,希望未來通過後,微藻碳捕捉技術產生的減碳成果能納入碳權交易中。

一家半導體大廠高層透露,工廠分散在幾個國家,目前各國也已成立碳權交易所,公司早已進行碳權交易,甚至還將多出的碳權賣給中鋼子公司。

但真正讓這些半導體廠感到擔憂的不是碳權交易,而是台灣綠電不足,導致無法透過購買大量綠電,抵銷產能擴充對電力,對於國際大客客戶要求須在二○三○年或二○五○年須達到減碳目標,面臨頗大壓力。

 
學者質疑 我能否驗證國外碳權真假
記者胡瑞玲、朱漢崙/台北報導聯合報
碳交所成立後,環保署預計明年上半年公布碳費標準,隨後碳交所將開放國內的碳權交易,除了企業根據所要繳的碳費,來決定要購買多少碳權之外,民眾或國內上市櫃公司的投資人該如何辨認,哪些是只想搭減碳議題的順風車來「漂綠」的產品或企業呢?專家建議,必須去衡量企業是否真的在製造、生產過程中投入減碳努力,而不只是靠購買碳權而已。

由於國外曾發生碳市場驗證組織核發的碳權遭踢爆不具實質減碳貢獻,英國衛報也曾揭露一堆「漂綠」的假碳權被交易,國內未來碳權交易如何「防漂綠」也備受關注;然而即便碳權只能在新掛牌的碳權交易所交易,不同學者仍對碳權認證單位「被驗證」的機制是否完善、是否具公信力,仍有不同意見,更顯示碳交易在驗證階段,就會面臨實際考驗。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質疑我國能否驗證國外碳權的真假,他提到全球領導性自願性碳市場驗證組織Verra所核發的雨林碳權,就被多次踢爆不具有實質的減碳貢獻,但我國目前並沒有相關機制來驗證真偽,金管會沒有能力驗證。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也說,目前尚未看到台灣擬定審查國外碳權真偽的機制,而歐盟在巴黎協議規則中也還在討論、訂定如何驗證,因此碳權交易所成立及後續碳交易,易讓人質疑。

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副主任黃偉鳴表示,為防碳權交易漂綠,環保署採兩大措施。首先是對碳權的審核需符合可量測、可驗證、可報告等三原則,確保實質減量,同時具備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產生危害及重複計算等五原則,以避免碳權拿來抵減時,減損到原來相關管制規定預定達成的減量成效,符合「三+五原則」才能在碳交所交易。

此外,環保署將訂定子法明確規範交易程序、對象及相關限制,同時對於未來可交易的碳權,也會依照上述原則審慎評估選擇後,納入規範及推動。就算允許企業購買碳權抵換,也會設定一定的比率,不會讓企業花錢了事,但比率還在討論中。

【記者胡瑞玲/台北報導】為推動淨零減碳,環保署正訂定十二個相關子法,其中正在公聽程序的「溫室氣體增量抵換管理辦法」草案,規定新設工廠增量抵換不足可購買碳權,但只能購買國內碳權,企業憂心投資環境受限,恐衝擊整體經濟,學者也稱法令設計買不到碳權可繳納代金,恐為企業「開小門」。

 
台股碳權概念股 多檔不漲反跌
記者朱漢崙、嚴雅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碳交所昨天掛牌成立,台股多檔先前漲翻天的「碳權概念股」股價不漲反跌。專家表示,現在的「碳權概念股」過於浮濫,很多投資人混淆了碳盤查、碳權之間的定義,或是只要企業沾上一點邊,只因為投顧老師的建議,就以為是碳權概念股,這些都很危險,小心投資反而倒賠。

台股碳權概念股昨天股價跳水,指標股農林早盤一度跌停,拖累造紙股重挫,華紙盤中跌幅逾百分之八,永豐餘盤中跌幅逾百分之四;正隆、榮成股價也下跌。法人表示,造紙股先前反映市場對碳交易所成立後的期待,股價已來到高點,以指標股華紙來看,這波股價創逾廿年來新高價,但紙業今年基本面並不強勁,而在碳權交易所啟動後,概念股將面臨進一步被檢視實質對財報的效益何時可以顯現,因此面臨短多下車壓力。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表示,所謂的碳權概念股,投資人應該檢視三大重點,第一,企業本身是否有碳權;第二,該碳權是否符合國際規則並取得政府機關的認證,必須是「有品質的碳權」;第三,該碳權能否上架開放交易買賣。

 
國際財經要聞
任職13年…特斯拉財務長突下臺 開盤股價摔逾2%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特斯拉財務長柯克宏(Zachary Kirkhorn),被譽為是讓該公司持續獲利的幕後功臣,但特斯拉7日突然宣布,柯克宏卸除財務長職位,致使特斯拉早盤跌逾2%。

路透報導,柯克宏是任職13年的特斯拉老臣,已於4日交棒,但將在特斯拉留到年底。該公司未說明柯克宏的去職原因。

柯克宏在領英(LinkedIn)網站發文說:「成為這家公司的一員是特殊的經驗,13年前加入以來,非常自豪於我們一起所做。」他的遺缺由會計主管塔尼亞(Vaibhav Taneja)接手。

華爾街日報5月報導,馬斯克仰賴柯克宏達成願景,把特斯拉轉型為全球車業龍頭。柯克宏做事低調,不跟馬斯克搶風頭。

柯克宏出任財務長時,特斯拉市值為500億美元,如今已突破5,000億美元。該公司提高製造效能,達成連續15季獲利,並累積了220億美元現金或約當現金,外界將這些歸功於他。特斯拉去年的營業利潤率為16.8%,遠高於底特律車廠同業。但最近該公司發動價格戰搶市,使得利潤下滑。

 
經濟樂觀 債市賣壓再起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主要債市賣壓7日再起,德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觸及逾九年高點,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逼近十年來最高水準。債券殖利率與價格走勢相反。投資人賭經濟強韌,可能使未來數年利率都將維持在較高水位。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7日一度升到4.121%,上周五受到就業報告表現參差的影響,收盤回落至4.037%,但一度逼近14年來最高峰4.231%。德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7日曾升到2.713%,是2014年1月來最高。

近來長債殖利率上升,而短債殖利率停滯不動。這個現象顯示投資人認為隨著通膨降溫並且經濟堅韌,將使聯準會(Fed)先停止升息,然後至少在今年內不會降息。

分析師稱這種模式為「熊陡」(bear steepening),也就是債券價格下跌,而長債殖利率上漲幅度甚於短債,導致兩者差距拉大。當債券價格下跌,債券殖利率即上漲。

在這種情況下,幾個月前短債殖利率上升高於長債,導致殖利率曲線倒掛,如今出現相反狀況。

這是因為跡象顯示市場認為Fed即將或已結束升息,因而強化了短債的信心,卻因不再顧慮央行急進升息會加速經濟急轉直下,引發長債賣壓。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組合解決方案投資長 Jim Caron說:「現在市場所表達的是,如果經濟不會硬著陸,又何必持有10年期公債?」

公債殖利率走升,經濟表現強勁並非唯一原因,也受到上個月日本銀行(央行)的影響,日銀暗示,將容許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限從0.5%提高至1% 。這消息引發日本投資人可能會將部分資金從美債調回國內債市的疑慮。

接著,美國財政部上周一宣布,未來幾個月舉債需求將高於投資人所料。這表示市場需要吸收更多債券,債券吸引力也相形失色。

最近對美國經濟的樂觀情緒已經延伸到其他市場。最近幾個月,投資人漸漸願意對股票付出更高的代價並承擔更多風險。從公債殖利率的水準來看,股票價位顯然高出許多。

但對於投資人來說,另一個重點在於,Fed制定短期利率水準日後是否必須從目前5.5%的水準下跌到2010年最高點2.5%左右,或者走向類似90年代的情形,也就是利率將保持在較高的水準。

 
鐵礦砂期貨 跌破100美元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新加坡鐵礦砂期貨7日盤中一度重挫2.5%至每噸99.2美元,跌破每噸100美元整數價位,也觸及6月1日以來盤中最低水準。鐵礦砂期貨過去七周來已有六周下跌,大連鐵礦砂期貨與上海熱軋鋼捲盤中都重挫逾1%。

國際鐵礦砂價格已跌至6月初來最低水準,此前高盛集團發表一份報告警告說,如果中國大陸命令各省在下半年削減鋼鐵產量,那麼鐵礦砂市場可能面臨「明顯不利需求的衝擊」。

包括史諾登(Nicholas Snowdon)和柯里(Jeffrey Currie)在內的高盛分析師於8月4日的報告中表示,如果北京要求各省下半年減產鋼鐵,將構成明顯不利需求的衝擊。

高盛的報告指出,近期鐵礦砂價格下跌是因為存在政策干預將影響鋼鐵產量的風險,有媒體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已與省級政府就削減鋼鐵供應進行了溝通。高盛說,從雲南省向當地鋼廠發出的指令來看,如果大陸全國都這麼做,那麼下半年鋼鐵產量可能比上半年減少5,000萬噸。

高盛說,就算大陸沒有實施減產措施,鐵礦砂市場下半年也將面臨供應過剩6,800萬噸的局面,平均價格預料為每噸90美元。

鐵礦砂價格今年來下跌14%, 因中國大陸在疫後重新開放的需求比預期疲軟,也欠缺刺激政策來重振需要大量用鋼的房地產產業。此時又正值大陸更頻繁降大豪雨與更炎熱的天候阻礙了夏季的營建活動。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但鋼鐵的年產量近年已經下滑,從2020年的10.53億噸高峰,去年降至10.13億噸。

礦業巨擘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上周才表示,大陸的鋼鐵產出已經在飽和狀態。

 
淨零不力 59國信評恐降級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無法遏制碳排放,未來十年內將有59個國家的償債成本可能上升,其中中國大陸、印度、美國和加拿大的成本預料將會增加更多,因為這些國家的信用評級將被下調兩級。

路透報導,根據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和劍橋大學7日在學術期刊「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刊出的報告,研究人員模擬氣候變遷對當前主權信用評級的經濟影響,結果顯示在碳排持續增加的所謂「RCP 8.5」情境下,將有59國的主權評級遭到降級,比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新冠疫情期間遭降級的48國還多。

研究員庫魯薩克(Patrycja Klusak)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所支持的觀點,就是延緩綠色投資將會增加各國的借貸成本,並進而轉化為更高的企業債成本。」

該模型也發現,在高排放持續到本世紀末的最壞情境下,全球的償債成本都將上升,以目前幣值計算將高達數千億美元。但如果全球能夠遵守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那麼將不會有主權信評在短期內受到影響,長期影響也有限。

這份最新研究是利用標普全球的現有評級,來訓練人工智慧(AI)模型,再將其結合多個氣候經濟模型和標普自身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為各種氣候情境創建出新的評級。

雖然信評較低的開發中國家受到氣候變遷的實際影響最為嚴重,但信評最高的國家可能面臨更嚴重的降級,因為他們可調降的空間也最大。

庫魯薩克表示:「在這之中沒有任何贏家。」

債務成本上升只是氣候變遷目前已造成經濟損失之外的另外一個損害。據保險巨頭安聯(Allianz)估計,近期全球各地出現的熱浪,已導致今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0.6個百分點。

雖然評級機構承認經濟體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但由於可能的損害程度存在不確定性,這些機構迄今在評級過程中一直對這些風險的量化抱持謹慎態度。

 
要聞
搶救台電 經部擬增資1,000億
記者江睿智、余弦妙/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電持續虧損,預計到今年底累虧近4,000億元,幾乎快要吃掉資本額4,800億元,防台電明年走上破產命運,經濟部已在113年總預算爭取編列1,000億元台電增資計畫,換言之,台電資本額明年將擴大至5,800億元。

救台電鉅額虧損及撥補勞保潛藏負債,儼然已成政院兩大燙手山芋,必須要靠預算挹注。事實上,因國際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及電價未足額反映,台電累積虧損速度遠比勞保來得快,破產年限也近在明年。

台電去年虧損2,675億元。今年4月電價雖已調漲11%,但仍不足以彌補台電虧損持續擴大,今年截至6月底已虧損1,230億元;加上下半年適逢總統大選,行政院長陳建仁已先一步宣布10月不會調整電價,儘管國際燃料價格適度回跌,台電初估今年仍要虧損2,000億元。光去年和今年兩年累虧4,675億元,幾乎把台電資本額4,800億元吃掉了,使台電很快面臨「資不抵債」、淨值轉為負的破產之路。

目前確定的是,經濟部已向行政院爭取明年挹注台電1,000億元;據了解,台電希望千億元直接打掉虧損,但主計總處要求以增資方式挹注,因為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怕留下政府補貼電價、或補貼國營事業的負面名聲,只好讓台電股本繼續擴大。因此,台電明年資本額將擴張至5,800億元。

為填補台電虧損缺口,政院亦曾討論由國發基金挹注台電200億元,以及台電繼續發行500億元特別股,惟上述兩方式都面臨困難。

國發基金持有台積電6%多股權,已賺飽股利,台電和經濟部一度爭取國發基金撥補台電200億元,但政院協商後,遭主計總處駁回,主計總處認為,近期國際燃料價格已下跌,預計台電接下來的虧損將會趨緩。簡言之,國發基金獲利全數繳庫後,不會再另外挹注台電。

針對台電原擬發行500億元特別股,公股行庫考量資本適足率興趣缺缺,導致根本發不出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多次開會協調財政部,至今未有具體結果。惟鄭文燦仍希望保留台電發行特別股彈性,目前已擱置特別股發行,不排除未來適時再發行特別股,最快在年底或明年初進行檢討後再決定。

 
房貸補貼核定35萬戶 7萬多戶駁回
記者鄭□/台北報導聯合報
內政部長林右昌昨天表示,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專案第二期合格戶約十萬戶,目前累計核定超過卅五萬戶。這次核定戶三萬元支持金,八月十日由金融機構陸續撥款,民眾即日起可線上申請網站查詢,或自行下載核定函。至於七萬多戶不合格案件,近期將透過中華郵政寄發駁回函。

林右昌表示,目前申請案經勾稽查核,約有七萬三千戶不合格戶,不合格原因以無購置住宅貸款(或非屬購置住宅貸款)最多,約占七成,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規定基準日二月廿八日前貸款已結清、無貸款,或屬於理財型房貸及周轉金貸款等,非屬於購置住宅貸款;其次為原始核貸金額逾台北市住宅八五○萬元、其他直轄市、縣市住宅七百萬元,共二萬二一二三戶。中產以下支持專案申請至今,件數逾六十三萬,已有四十二萬件完成審查。

 
台積赴德設廠 補助到手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德國媒體披露,台積電將在今(8)日董事會拍板通過與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等大廠共同合資,前進德國設廠,總投資額高達100億歐元(109.8億美元,約新台幣3,400億元),鎖定生產車用晶片,並獲得德國政府注資五成。

據悉,台積電今天確實有安排例行董事會,但至截稿前,無法得知是否將德國設廠案排入此次議程。台積電昨日也未多透露口風。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7月的法說會上則透露,正在與客戶及夥伴接洽,根據客戶需求和政府支持水準,評估在德國建立專注於車用技術的特殊製程晶圓廠的可能性。他先前曾說,由於尚未承諾德國建廠,按照當地工會生態,會由人力資源(HR)先行,並與德國政府溝通補助,希望不要有令人意外的條件。

台積電因應地緣政治議題,正啟動全球布局,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以及日本熊本新廠都正在如火如荼建廠中。外界先前也多次傳出,台積電將前進歐洲設廠,可望落腳德國。一旦德國建廠計畫啟動,意味台積電在歐、亞、美等地的生產據點都將動起來。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引述當地政府消息指出,台積電今天董事會將同意,在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設立晶圓廠。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談話指出,德國政府將出資50億歐元(54.9億美元),協助台積電在德國設立新廠。德國經濟部婉拒對此置評。

台積電2021年開始與薩克森邦政府討論德勒斯登建廠一事。相關人士告訴商報,台積電將與博世、英飛凌、恩智浦合資經營晶圓廠,主要生產車用晶片,總投資額100億歐元,

台積電過往傾向獨資建廠,但日本熊本廠已引進索尼半導體、DENSO等日系大廠共同投資,若這次引進博世、英飛凌、恩智浦等歐洲大咖一起蓋廠,可望是台積電歷來找最多夥伴共同合資興建的海外廠區。

商報表示,台積電董事會點頭後,將與柏林當局簽署融資意向書,最終決定交由歐盟執委會定奪。

另外,因應美國新廠人力短缺,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全美各地的社區學院和大學因此積極與包括台積電、英特爾和格芯等晶片製造商合作,進行培訓計畫以緩解缺工壓力,有社區大學提供十天課程,毋須任何經驗,結業後保證獲得晶圓廠面談機會。

 
世界先進 傳赴星國蓋12吋廠
記者蘇嘉維、尹慧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業界傳出,台積電已同意轉投資8吋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興建旗下首座12吋廠案,考量地緣政治,預計落腳新加坡,投資額上看千億元,採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切入,鎖定車用、工控等利基型應用,最快2026年完工並開始試產。

一旦世界先進前進星國設12吋廠,意味台積電、聯電、力積電、世界等四大台灣晶圓代工業者都將具備12吋廠產能,且在兩岸以外都有12吋廠建廠計畫,其中,台積電遍及美國、日本等地,聯電與世界先進同為新加坡,力積電則規劃在日本與夥伴於當地建廠。

對於相關傳言,至昨(7)日截稿前,台積電無評論;世界先進則重申目前12吋廠建廠計畫維持先前於法說會釋出的訊息,持續評估中,但目前尚無具體計畫。

業界人士透露,世界先進近年來開始規劃興建旗下首座12吋廠,考量12吋廠需要大股東台積電的技術支援,但台積電遲遲未放行,因此世界先進12吋廠建廠一直延宕,近期台積電點頭後,考量地緣政治與用地等層面,有意落腳新加坡建廠。

近期車用、工控及驅動IC等相關領域產品線都開始從原先的8吋製程,轉進12吋,加上8吋設備取得日益困難,因此世界先進為了掌握客戶訂單,近年規劃興建12吋晶圓廠,擺脫原先以量產8吋晶圓為主的生產布局。

業界以目前晶圓代工成熟製程市場供需,以及建廠時程等研判,世界先進首座12吋廠投資額上看千億元,最快明、後年陸續整地興建蓋廠並導入機台,可能在2026年完工試產。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先前也曾提到新加坡。他當時提到,世界先進目前已有五座8吋廠,雖然晶圓五廠還有增加產能的空間,但因現今8吋新設備取得不易,未來若依客戶要求在新加坡增加產能,建立全新的12吋廠是比較合理的規畫。

法人認為,近年來外資圈未將世界先進評等調升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長期成長動能,一旦世界先進能完成12吋廠興建、等於解除成長限制封印,有助於投資評價提升。

世界先進一旦完成新加坡12吋廠,法人認為,將有機會獲得更多國際整合元件大廠(IDM)委外訂單,並且擴大搶攻車用、工控等相關市場,使世界先進營收更上一層樓。

據悉,世界先進內部為了興建12吋晶圓廠,特意將尉濟時升任總經理一職。尉濟時早在超過20年前,就曾在世界先進協助時任世界先進總經理蔡力行進行工廠管理,他在台積電任職時期更負責過生產、營運及行銷等多項領域,因此具備完整資歷,本次新建12吋廠同樣需要尉濟時的專業協助。

 
旺季來了 面板業者吞定心丸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經濟日報
僅管各界對IT面板需求回溫恐遞延至明年的看法不一,但是對電視面板市況於第3季進入傳統旺季,則是毫無疑慮地全面按讚,這也讓面板雙虎群創、友達本季邁入獲利吞下一顆定心丸。

電視面板報價今年第2季回到現金成本之上,面板雙虎上季加碼電視面板出貨量,友達季增4個百分點、群創季增2個百分點,分別來到各自出貨占比的19%及34%。

背光模組大廠中光電總經理林惠姿也在法說會中指出,節能產品的電視機種上半年需求弱,今年第3季將進入傳統的銷售旺季,再加上品牌客戶的轉單效應,估本季電視節能產品出貨將大爆發,季增幅可達七至八成。

全球科技產業研調機構Omdia發布大型顯示器市場追蹤報告指出,LCD電視面板每月出貨加權平均尺寸於今年5月首次突破50吋,電視面板採購和終端銷售更呈現尺寸擴大的不可逆趨勢,有助去化面板廠產能。

 
童子賢:在印度生產PC,Why not
記者吳凱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印度製造筆電話題再起,和碩態度受矚目,對此,董事長童子賢昨(7)日回應,如果客戶有在地需求,「我們印度廠也有能力,Why not(有何不可)?」業界解讀,和碩對在印度生產筆電採正面態度。

印度政府上周無預警推出PC進口管制政策,想要強推「印度製造」,雖然後續改口表示新規將延至11月上路,但已引起PC產業界議論,是否需要展開新一波布局,和碩的策略如何?市場聚焦。

印度政府3日宣布有條件限制筆電、平板與個人電腦進口當地,以推動本土製造業發展,引發包含蘋果在內的品牌業者緊急宣布暫停進口,也讓印度政府政策急轉彎,改口表示新規將延至11月上路,給予業者三個月過渡期。

童子賢表示,印度限制PC進口,明顯跟以前台灣限制汽車進口政策一樣,是用限制進口來加速本地製造。

和碩印度工廠位於清奈,主要生產蘋果iPhone,尚未跨足其他產品線。童子賢強調,和碩在印度其實有不少人運作,去當地不會只設限於單一產品,「如果客戶有在地需求,我們的廠也有能力,Why not?」

童子賢指出,在印度我們也不排除做筆電,「如果印度官方有他的國家政策,是限制進口、鼓勵在地製造,那我們就跟進。」

童子賢表示,和碩在印度持續擴廠,現在良率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大陸需要三年克服的生產難關,在印度可能要五年。和碩在印度已經運作三年,愈來愈接近生產「轉折點」。

童子賢分析,在印度生產不會太困難,大家不要一直迷戀在大陸那種大型製造基地,因為同樣方式在東南亞很難複製,東南亞是多點供應、集中製造,可能零組件來自東南亞各國,最後送到印度組裝PC、智慧手機。

在這波印度PC進口管制政策出爐後,宏□是少數「老神在在」的品牌廠,主要原因就是早有布局。

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昨日指出,宏□在印度製造是雙向並行,除了自己生產外,也外包給其他本地廠商代工。

他強調,要考慮競爭力的問題,現在因地緣政治關係,全球化趨勢變為區域化生產,是有一些政治因素,但是生產規模、生態系的有效性因素都要考慮。

 
美元存款高利 喊到5字頭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跟著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循環見頂,國銀高利美元存款進入「5」字頭競爭。此波至少四家國銀最新推出的美元高利定存,都推出5%起跳,最高3個月天期達5.2%、6個月達5.5%。

國銀業者指出,根據自家的業務規劃,以及客戶需求,不定時會推出高利美元存款專案,基於升息循環見頂,最新推出的美元高利專案多半有5字頭,民眾可以多家挑選。

惟新台幣今年以來一路走貶,買美元跟著變貴,匯銀主管也提醒,現階段投入美元高利專案,如果想規避匯率變動風險,的確可以先選擇短天期,因短線受到台灣出口表現不佳,以及外資收到股利有匯出需求等影響,新台幣趨勢仍然偏弱。

永豐銀推出的外幣存款新方案,限定信用卡客戶參加,只要符合條件,例如透過行動網銀外幣換匯、並且完成定存開單後,就可以享有專案年利率,如果再刷卡於指定通路當月累積消費三筆,可以再享有定存加碼年利率,最高美元3個月天期最高定存上看5%年利率。

新光銀推出8月底前,往來總資產達新台幣1,000萬元的客戶,如果是新資金或是新台幣換匯為美元資金,單筆最低10萬美元,則可以享有3個月最高5.2%、6個月5.5%高利美元存款。

遠銀最新推出的第3季美元定存專案,至10月15日之前,只要是自然人戶使用新資金,單筆最低5萬美元,可以承作3個月天期高利5.18%固定優惠年利率美元定存專案。

 
富邦COSTCO聯名卡 今開刷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好市多(COSTCO)今(8)日起正式開放富邦COSTCO聯名卡獨家使用,北富銀提前半年、在2月推卡,至今發出的150萬張COSTCO聯名卡,今日正式換卡後,等於宣布未來北富銀簽帳金額將納進好市多刷卡大軍,將影響下半年前五大發卡行簽帳金額排名。

今日開始,COSTCO會員將僅接受富邦COSTCO聯名卡或是現金支付,北富銀為了持續推卡,今日起只要核卡通過,即便尚未收到實體卡,卡友也可以在核卡後30天內在COSTCO App快速綁卡,完成後續綁卡步驟,就可以在COSTCO店內以COSTCO Pay刷卡支付。

優惠上,富邦推出首次辦卡30天內一般消費累積滿1,000元,可以享有500元好多金回饋。國泰世華銀則提供舊卡友,只要在昨(7)日以前消費而且入帳的款項,所回饋的多利金未使用完畢,在聯名卡合約結束後,將會自動轉換成刷卡金,等值轉換。

市場傳出,COSTCO聯名卡過去占國泰世華信用卡簽帳金額逾三成以上,對北富銀來說,簽帳金額未來有機會挑戰第四大台新銀、甚至第三大玉山銀的地位。

對國泰世華銀來說,為了彌補失去的270萬COSTCO聯名卡卡友,今年積極以CUBE卡轉換迎戰,今年積極發卡,1月、2月、3月都分別發出50萬、71萬、61萬張卡,前六個月發卡量發出202萬張新卡,超過北富銀發出的174萬張。

惟北富銀提前半年布陣,今年2月開放卡友申辦富邦COSTCO新卡,推升今年2月、3月、4月、5月、6月分別發出38萬張、38萬張、26萬張、40萬張與27萬張卡。而國泰世華銀發卡動能4月起下滑,至6月僅分別發出6萬、7萬與6萬張卡。

未來富邦是否能延續發卡動能,將端看今日富邦COSTCO卡在好市多開刷後,卡友的消費體驗。

此外,第二受衝擊者將是台新銀。統計至6月為止,富邦握有649萬張流通卡數以及425萬張有效卡數,單月簽帳金額444億元;國泰世華銀流通卡數高達1,026萬張卡,有效卡數660萬張,6月簽帳金額高達855億元。

由於富邦與國泰世華銀信用卡各方數據差距仍甚大,市場估計,最受到威脅的將會先是台新銀。

傳統第四大發卡行台新銀的流通卡數,已經在6月被富邦超車,以644萬張降至第五大流通卡行,有效卡數方面,台新銀6月有效卡數439萬張與富邦425萬張差距僅剩14萬張,由於台新銀今年單月發卡數都未超過10萬張,7月台新銀將可能失去第四大流通卡王寶座,由北富銀拿下。

 
安聯:保險業谷底已過
記者戴玉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看好下半年整體保險業表現,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昨(7)日指出,保險業「谷底已經過去」,預估下半年會逐漸好轉、緩步上升。以投資型保單來看,過去一年銀行轉推定存或債券等商品,很少願意賣投資型保單,最近也漸漸好轉,對下半年買氣審慎樂觀,估明年將恢復正成長。

林順才指出,以整體壽險業而言,谷底已經過去,下半年會慢慢變好。以投資型保單來看,去年3月起美國暴風升息,銀行轉推定存或債券等商品,銀保通路銷售投資型商品上半年衰退八、九成,如今已聽說有銀行下半年要推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賣得好,相信也會有其他家銀行跟進。

林順才表示,安聯人壽上半年整體新契約保費市占居業界第五名,其中,下半年謹慎樂觀,整年雖較難達安聯人壽預期成長目標二成以上,但不會放棄,還是會朝預定目標盡量衝刺。

 
元大銀董座 蔡明修將升任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元大金控(2885)旗下元大銀行董事長異動,元大金昨(7)日公告,現任董事長翁健請辭,將專任元大金控總經理,元大銀行預定下周、17日召開董事會,據悉,元大金已規畫由曾任合併前大眾銀行總經理的蔡明修升任元大銀董事長,相關人事異動17日董事會後生效。

蔡明修原本擔任元大金總稽核,上周金管會核准元大金總稽核異動,蔡明修轉任元大銀行董事,即為接任元大銀董事長做準備。元大金對人事調整說明,相關異動後符合國內大多數金控「金銀分治」原則,翁健擔任元大金總經理並兼任元大銀行董事長已屆滿三年,階段性任務完成,因此調整專任元大金總經理,持續統整制定金控集團整體經營策略,整合集團資源,並督導子公司營運。

蔡明修在合併前曾擔任大眾銀總經理,於大眾銀任職超過24年,元大金併購大眾銀後,蔡明修出任元大金總稽核,日前他卸下總稽核職務,元大金即規劃下周蔡明修出任元大銀新董事長。

蔡明修是中興大學企研所碩士,擁有財金風險管理分析師(FRM)資格。

 
NCC:鏡電視董監事完成變更
記者馬瑞璿、林銘翰/台北報導聯合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六月底通過日前通過鏡電視上架,NCC要求鏡電視八大股東須簽不賣股、不找人頭的切結書。NCC官員昨天表示,七月底收到鏡電視全體股東切結聲明,已完成鏡電視董監事變更程序,不須再提委員會議。

NCC指出,NCC於七月廿日以附加停止條件許可鏡電視變更負責人,停止條件為鏡電視全體股東於處分送達後次日起一個月內提出切結書,確認股份除交付信託外,未轉讓給他人。在鏡電視函覆全體八位股東切結書給NCC後,鏡電視董監事變更也已完成。

根據公開資料,鏡電視的八大股東包括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甲山林董事長祝文宇、皇普建設董事長蘇永平、翰林育成股份有限公司、麗綺開發負責人朱劭華、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鏡週刊社長裴偉以及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

不過,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昨天指出,鏡電視的醜聞爆發以來,不斷出現違法亂紀,而面對鏡電視的諸多違法,NCC完全擺爛放水,甚至以掩耳盜鈴的方式強渡關山,透過行政處分附停止條件的方式,巧妙地把陳耀祥瀆職放水的責任,移轉給鏡電視的八大股東。

針對立委質疑NCC設停止條件是為了轉移調查責任,涉嫌放水,NCC回應絕無此事,已竭盡行政調查可能,況且「股東持股不得轉讓」是當初同意許可鏡電視申設的重要條件,NCC以「附加停止條件許可鏡電視公司負責人變更」,是更周延考量行政調查的極限性,絕無放水、卸責可能。

 
北市預售豪宅 交易熱
記者朱曼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私法人買豪宅趕末班車,6月現交易潮。根據北市公布實價資料顯示,北市億元級豪宅預售案6月就揭露13戶交易,其中最高價信義區的松雍案,共揭露三戶,12樓成交每坪218萬元,總價2.1萬元,累計今年上半年已揭露51件億元預售交易,超越去年同期旺季的50件水準。

統計資料顯示,北市6月豪宅交易趕進度狀況明顯,已揭露的有13個億元戶在6月成交,即趕在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前完成預售交易。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登記在法人名下的購屋模式,在高端豪宅市場相當常見,一來有稅務上的優勢,二來資金調度也會比個人資金匯回台灣有彈性許多,不過7月1日後用公司名義購置豪宅被嚴格管控,豪宅市場買氣短期勢必受到嚴峻考驗。

新制上路前有部分大案冒出頭,包括中山區指標的國賓飯店改建案、大同區的指標案宏國大道城、東區改建案鑄慕等,新制上路前一月都有億元豪宅交易紀錄。

統計6月億元豪宅預售揭露最多的是大同區的宏國大道城個案,總計有五戶,總價在1億~1.3億元,信義區的豪宅案松雍,也揭露三戶,總價在2億~2.1億元,單價是每坪199萬~218萬元。

若觀察上半年北市億元豪宅交易狀況,揭露最多的則是國賓皇琚與宏國大道城兩個案件,其中「國賓皇琚」成交單價落在180萬~217.9萬元,最高價交易則為A1棟次頂樓22樓戶、B1棟頂樓23樓戶為揭露最高單價,每坪皆達217.9萬元,總價分別為4.7億元、4.3億元,總價、單價雙創下中山區預售最高實價紀錄。

曾敬德表示,預計豪宅市場可能會悶一陣子,不過每波股市大漲可能都有新的主流,也會創造新的豪宅需求,這波AI商機爆發,可觀察是否有些資金落袋為安後,轉進高端市場購置房產。

 
地上權標售 麗寶大贏家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今年第二批國有地上權昨(7)日開標,12宗土地共標脫六宗,標脫率五成,合計標脫權利金約7.2億元。其中麗寶集團共搶下三宗土地,再成地上權大贏家。

昨日開標的第二批地上權,北中南區分別標脫一宗、三宗、二宗,合計六宗,標脫權利金共約7.2億元,溢價率在0.4%至12.8%之間,此次出手的業者多為地上權常客。

其中麗寶集團再度出手獵地,旗下的福容開發、寶贊開發共搶下三宗土地,合計出價約3.7億元。

北部方面,福容開發以約1.2億元擠下弘輝開發,奪下台北市松山區住宅土地,溢價率達12.8%,單坪破百萬、達105.8萬元,溢價率、單坪價都是昨日標脫土地之最。

中部方面,寶贊開發則有兩宗土地到手,分別為台中市東區東勢子段、梧棲三民段土地,出價皆約在1.2億元左右,溢價率分別為11.1%、3.8%。

值得留意的是,有一位鄭姓自然人標下另一宗梧棲三民段住宅土地,是少見出現自然人出手標下地上權土地。

不過,原本備受看好的台中東區練武段干城商業區千坪土地,昨日開標結果卻乏人問津。

南部方面,高雄市岡山區信義段土地則由鑲揚國際以2.5億元標下,溢價率約1.9%。鑲揚國際屬上揚集團旗下,今年5月也曾標下高雄左營區地上權,在高雄布局多時。

另一宗標脫土地則是在台南市新營茄苳腳段,由拓辰開發以4,210萬元標下,溢價率約6.5%。

國產署副署長李政宗表示,預計9月11日公告今年第三批國有地上權招標,初步盤點將釋出14宗土地,半數為商業區,其中北市中正區推出兩塊商業區土地,分別位於愛國東路與羅斯福路三段、中華路一段與貴陽街一段;另台南東區平實段逾1,900坪商業土地、台中干城車站1,200坪商業土地。

 
西門町百億地王 狂買大同股
記者李泠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公開資訊觀測站最新資料顯示,有「西門町百億地王」之譽的大同副董事長吳振隆7月再次出手大買大同股票8,500張,連續二個月加碼自家股,而且手筆較6月的3,500張大增逾1.4倍,以大同7月均價52.37元計算,斥資近4.5億元。合計兩個月共買進大同股票1.2萬張,總價值超過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同集團7月遭逢旗下華映百慕達遭中國華映求償132.7億元的負面消息,一度衝擊市場信心,股價曾因而重挫,在投資人聞利空紛紛驚逃之際,吳振隆卻危機入市,而且愈買愈多,7月大舉加碼大同股票8,500張,透露力挺公司的態度。

對於吳振隆連續兩個月大買自家股,大同昨(7)日表示,「此為董事個人理財規劃」;記者嘗試撥打吳振隆手機,但無法接通。

總計吳振隆目前共持有大同股票8萬2,000張,是目前大同董事會當中,持股最多的自然人,遠高於董座王光祥的5,620張,以大同昨日收盤價50.3元計算,吳振隆持股總市值逾41.2億元。

吳振隆是地產大亨,2017年斥資22億元入手西門町好樂迪KTV所在的西寧大樓,並曾在東區以現金一次付清買斷豪宅,財力雄厚,但行事相當低調,因此也獲得「神祕富豪」的稱號,及「西門町百億地王」之譽。

吳振隆在房地產業經驗豐富,名下土地涵蓋北市忠孝東路、仁愛路等精華地段,不少西門町的大店面都是在他名下。大同近年積極布局新能源及不動產相關事業,吳振隆擔任大同副董事長之餘,也兼任大同集團旗下大同智能、大同訊電、尚志資產等公司董事長。

公開資訊觀測站最新資料同步顯示,吳振隆7月再度出手大買大同股票之際,其設質大同股票股數也從3萬張提高為4萬張,設質比重從6月的40.81%提升至48.78%。

法人認為,大股東質押股票一般都是有資金需求,也有不少公司高層是透過質押股票換取資金後再加碼自家股,吳振隆大買大同股票後又提高設質張數,透露極可能是透過設質取得的資金再投入買自家股,拉高槓桿與資金活用程度。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