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要求本國銀行今年上半年完成並揭露「氣候變遷情境分析」,即俗稱的「氣候變遷壓力測試」,6月底時,已有不少銀行透過「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說明測試結果。這是本國銀行首度接受官方版氣候變遷壓力測試,深具里程碑意義,揆諸多家銀行報告,有三點觀察值得重視。首先是,在多數銀行的TCFD報告中,認為官方版設置的六種情境中,尤以「2050年的無序轉型」情境,將令銀行產生最大的預期損失。甚至也有銀行在報告書中直言,以台灣的轉型行動來看,很有可能發生無序轉型。
過去,銀行業常見的壓力測試,主要是模擬一定經濟情境,比如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到一定程度時,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會有何變化。氣候變遷情境分析,同理也設定了不同情境,如官方版是以2030年及2050年做為觀測時點,模擬政府分別採取有序轉型、無序轉型及無政策來應對氣候變遷時,銀行的預期損失變動有多少。
有序轉型意指政府及早根據淨零路徑圖提出改革,平穩達到減碳目標,此舉在轉型初期,雖令企業因政府開徵碳稅、碳費,或祭法規監管,導致營收減少,波及銀行獲利,卻能有效降低日後不預期的綠天鵝氣候事故。
無序轉型則指政府延遲改革至2030年,使得減碳不如預期,臨到關頭勢必採取猛烈的減碳手段與監管措施,如徵收更高的碳稅、碳費等,儘管最終仍能達成減碳目標,但是相較有序轉型,業界仍會在2050年時付出更高代價。
至於無政策轉型,即是政府「擺爛」,放任各產業持續排碳。儘管在無政策轉型情境下,銀行在2030年與2050年的預期損失,不若前兩種情境大,但是一路延遲改革,恐在2050年之後引發更大的氣候反撲。
由此可知,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實則影響企業、銀行能否永續發展。實際上,如今的淨零減碳與能源轉型,早已到了非做不可,拖愈晚長痛愈大的時候了。
第二個觀察是,多數銀行表示,一旦落入無序轉型,估算最嚴重時,預期損失合計高達3,000多億元,相當於去年一整年銀行九成的獲利,統統都被「綠天鵝」吃掉了。
時間在走,2050年時的銀行也許變得更會賺錢,但是綠天鵝說不準會提早降臨,讓人措手不及,由此也提醒一些在這次壓力測試中,預期損失比率較高的銀行,必須針對氣候風險提出更積極作為。
可行作法包括,在決策中納入氣候因素,或是實施內部碳定價,了解自己的業務實則隱含了多少碳成本,此外,還可仿效同業當中的減碳急先鋒,加強透過「議合」(engagement),協助客戶減碳,或者乾脆遠離高碳排企業。
第三個觀察是,在各銀行揭露的測試結果中,有銀行特別說明,相關資料並未包含公營事業授信。這是因為如台電、中油等高碳排公營事業,因承擔政策任務,不僅油電價格漲不漲要看政府臉色,金融機構與他們議合減碳時,難度也高,於是金管會同意,公營事業的授信測試結果,可以只報送給金管會,不用對外揭露。
在平時,這些公營事業在銀行眼中,都是信用風險極低的好資產,不過,在壓力測試下,他們先天的高碳排體質,加上後天減碳不夠力,只會淪為讓銀行害怕的氣候壞資產,值得政府深思,如何積極要求公營事業落實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
在淨零浪潮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政府尤其扮演關鍵角色。例如,近期台灣碳權交易所上路,台灣就要開啟碳權交易,碳權與碳費未來是否達到合理平衡,引導企業積極減碳,都需要政府未雨綢繆,改革早一點,企業、銀行傷得也會輕一點,這是這次壓力測試反覆提醒我們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