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悶經濟時代「在地」一枝獨秀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第170期】
2013.07.11每週四出刊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遠見雜誌網站│訂閱
 

悶經濟時代「在地」一枝獨秀

作者:林珮萱 │ 攝影:蘇義傑】

如果夠細心,應該可以感受到台灣悄悄吹起一陣前所未有的「在地」風。從國片、食品到文創設計,從實體通路到網路購物,本土產品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為什麼?在地又跟過去的MIT(台灣製造)有何不同?

 

     景氣悶、消費冷、人心慌,大家都想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刺激市場、帶來經濟成長動能的靈藥?解構近來消費現象,答案就是「在地」兩個字。

     一點也不誇張,從小市集到大商城、實體店鋪到虛擬通路、前衛時尚感的國際品牌飯店、甚至3萬呎的高空,如今都搶著跟「在地」沾上邊!

     很難想像,向來給人派對風和時尚感十足的台北信義計畫區W飯店,今年3月份首度舉辦「Farmers Market 廚桌市集」。

     連續五個週日中午到下午3點的假日早午餐熱門時段,台北W飯店選在10樓西餐廳戶外空中花園廣場,擺攤賣起台灣在地的蔬果與花卉。一時間,「到W飯店買菜」成為最流行的話題。

     時間往前推一點,今年2月,中華航空推出全新中式套餐,邀來國內四大名廚設計菜餚。大廚選的是宜蘭嫩薑、花蓮金瓜、新竹米粉、南投香菇、嘉義地瓜及東港櫻花蝦等在地食材入菜,讓乘客得以在3萬呎天際,盡享在地美味。

     八、九年前,特力屋集團延伸出副品牌特力樂活(Live for Nature),主力販售植栽商品;2007年重新定位為居家所需用品,開始引進本地優質商品。目前約800品項,過半都屬於在地好物品牌,如豆油伯、祥記梅子、瑞春醬油等。特力屋自有品牌副總經理李燕玲透露後,特力樂活強化在地商品後,業績便呈倍數成長。

不同平台紛搭上「在地」列車

     深具在地特性的農民市集,近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謂的農民市集,多半利用週五到週日,租用戶外空間、集合20、30家各地小農在廣場擺攤,販售自產的蔬果作物。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估計,全台已發展出近50個農友市集團體,推算下來,秉持友善環境耕作的在地小農,在全台灣至少有上千家。

     以248農學市集為例,運作五年下來,已吸引了200多位農友加入。楊儒門透露,小農們強調產地直銷、天然工法、無毒安全的觀念,相當受到消費者的認同,也讓這類農民市集受到歡迎。

     再看看業績好壞與消費景氣密切相關的國內百貨業者。兩大龍頭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同樣紛紛打出「在地牌」。新光三越2009年訂下「Global Reach Local Teach」的願景,這二、三年具體實踐,從消費滿額禮開始,極力推廣在地好物。今年更擴大舉辦「台灣良品節」引進10位台灣在地小農的商品進館銷售。

      包括屏東首位碩士農夫種的牛蒡、宜蘭三星青蔥、全台甜度第一的雲林西螺蘋果苦瓜等,再聯合六大農會推出各地名產的消費滿額禮。

     據了解,預計今年下半年進行信義A4館的超市改裝,主打以在地食材與現煮熟食的鮮蔬超市,一舉扭轉百貨超市大多販售進口商品局面。

     不只實體店舖,如今網購市場也從這波在地浪潮中找到著力點。YAHOO!奇摩超級商城日前祭出「深耕台灣 讓外來客無寶可淘」的宣示,言下之意便是要以「在地」迎戰來勢洶洶的大陸淘寶網。

     YAHOO!整理目前台灣人網購文化的八大特質,其中一項就是「超挺本土」。光是去年剛開始在超級商城中賣起強調台灣在地的農特產,短時間內便銷售破10萬公斤,竄升力道出乎預料。

     另一家較鮮少人知的網購平台「TreeMall」,6月中也大張旗鼓宣告,將以「在地心商機」作為創造營收的藍海策略。TreeMall是由國泰金融集團轉投資的神坊資訊,在2006年所創立,最早是國泰世華信用卡卡友消費點數換購禮的兌換站,今年以嶄新面貌跨入網購領域。

     作為新平台,TreeMall定位為專賣在地好物的居家生活購物網,二年前建立自營商品,網羅台灣在地契作農家、工廠,共同開發越光米、手工製傘、新鮮果乾、油品等在地製造好物。

     2012年約有150種自營商品,截至今年上半年,自營商品業績已較去年同期增長400%,效益驚人。TreeMall總經理林俞禎預估,2013年自營商品的年營收會有五倍成長。

     今年7月,TreeMall將自營商品重新取名為「Leho(你好的台語)」,連名字都很在地。

台灣民眾逐漸認同「向內看」

     無庸置疑,在地正流行,而且已經成為一門好生意。不過,這波在地潮流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從國際到台灣,一段醞釀已久的過程。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從社會學角度觀察,自電影《練習曲》《海角七?》等國片,激起一波台灣人愛看國片的熱潮,讓台灣民眾逐漸「往內看」,學習欣賞在地的文化。此外,政府對文創推波助瀾,讓民眾對生活美學、產品的故事,開始有感。

      就時機點來說,近來食品安全議題炒得沸沸揚揚,飲食危機也給了「在地良食」另一股推升動能。原因無他,這群本地生產者多半訴求無毒健康的栽作方式,自種自產,比起大型廠商向供應商進料、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更有保障。

     環保意識的抬頭,讓這些在地商家,符合減少食物里程數的概念,搭上全球性的節能環保風。而從國際潮流看,過去十年間,「在地購買」(Buy Local)一詞,早就在國際間風行。

在地購買早已是國際趨勢

     創造此趨勢的原因很多,包括節能減碳,及農業使用化學肥料,造成生態破壞、食物汙染等,均讓「在地購買」、地產地銷等觀念,被多數人接受。

     另一方面,「愈在地愈國際」亦成為新思潮。因為當全球愈國際化後,商品大同小異,商品想要在國際上吸引消費者,就必須想辦法融合在地元素,才有獨特性。

     如日本無印良品從2003年開始推動「Found MUJI」活動,走訪不同國家,尋找在地特色產品,帶回日本進行開發,最後成為實際商品。2012年,在台灣推動「Found MUJI TAIWAN」,深澤直人來台找了140件在地用品。有35件成功商品化,今年在日本指定門市展售,台灣北、中、南三地的指定門市也看得到、買得到。

「在地經濟學」也隱含著一種對全球化的反思。

     研究過在地經濟學的台灣智庫國會政策中心主任柳嘉峰分析,近幾年來國際上興起「公平交易」的精神,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思潮,其實也都蘊含「在地」價值。

     從國際到台灣,愈在地愈值錢的風潮興起,已經成為最有可能打敗悶經濟的解方。持續低迷的景氣時,「在地好物」就像是一股小清新與小幸福,已從台灣人不管是飲食或日用品裡,看見處處發亮的滿足感。

     近年來大量引進台灣各地好物到店裡的新光三越營業本部協理周寶文認為,在地商品具有療癒功用。他認為,將在地經濟,解釋為幸福經濟的一環,似乎也不為過。因為台灣處處有好物,能讓人體會到「幸福原來是隨手可得」。對民眾來說,評價在地產品的眼光也不一樣了。

    2002年問世的「PEKOE」食品雜貨鋪,由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親手嚴選,販售她嚴選過的各國頂尖高檔食材,當然也包括台灣的在地食品和佐料。

     葉怡蘭激動地說:「PEKOE走的這條路,過去是很寂寞的。」還不過十年前,台灣人認為,相較於進口商品,「在地」與廉價、品味低、品質差、低價、又沒有保障等負面評價,幾乎劃上等號。

認同本土 找尋集體記憶

     貨架上,相同品項的進口品和在地商品擺在一起,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台灣的理當要便宜一半。類似這樣的刻板觀念,曾經讓葉怡蘭唏噓不已。慢慢地,從接觸、體驗、到真實認知,她才看到消費者逐漸接受,台灣好物也可以是精品,肯花更高的價格購買。

 

…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www.gvm.com.tw


整合式平台崛起 如同在地好物育成中心

人民幣加速國際化,要先健全體制改革

【林珮萱 │ 攝影:董旭官】


對於在地生產者而言,行銷、通路、品牌往往是最大的考驗。而整合式平台的崛起,從育成、供應鏈整合、直達消費者端的通路,正好提供讓在地產品成長茁壯的肥沃土壤。

 礙於人力規模、資金成本、乃至於專業與經驗的不足,不少在地好物的業者沒有能力自己做通路、行銷和建立品牌。

     幸而,開始有不少企業、通路商、網路平台等業者,扮演起在地好物推手的角色。大型企業生產自家商品時,開始選用在地原料、支持小農作物;終端的消費通路商則給予更多展售空間,有的還規劃專區,把如何做產品開發、行銷包裝等know-how分享給這些微型業者,儼然像是「育成中心」。

1〉擬定策略 育成在地品牌

     挺在地,不只發生在消費端,也正在企業和通路商間慢慢發酵。誠品正是最經典的案例。在多數人心中,「誠品」兩個字,向來和台灣生活與在地文化、設計美學、創新創意的概念很近。

     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清友形容,誠品向來是個「浪漫有餘而精明不足」的企業,自我定位為台灣首創之「生活產業與文創平台」複合通路。

     走進誠品信義店,循著手扶電梯上到3樓,這裡除了書、文具,便會遇見「誠品知味」,整個空間販售著嚴選本地的食材及用品。

     當中的「迷台灣(Meet Taiwan)」專區,可輕易挑選到台灣在地好物,從掌生穀粒、禾掌屋鴨間稻、鹿窯菇事、金椿茶花籽油、豆油伯醬油、在欉紅果醬等,還有像島民工作室、三和瓦窯這類文具和生活用品。

     四、五年前,早在這一波「在地好物」風潮屬於悄悄萌芽階段,誠品書店就設有「誠品知味」。

     以信義店為例,過去是在2樓、收銀櫃台旁區塊,初期概念是有特色的台灣伴手禮。去年改裝完成後,便把位置挪到3樓,空間更大、800多品項,台灣在地生產商品,占比超過七成。

 …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作者:楊泰興 │ 攝影:許宏偉】


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大幅提升,在中國政府推動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大步加快。

 

     在此同時,兩岸金融的互動交流也加速進行中。兩岸貨幣清算已啟動,在台灣已經可以買到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商品、可以人民幣存款,政府爭取成為人民幣的第二個離岸市場,兩岸的貨幣連結勢將更緊密。

     台灣置身於人民幣影響圈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有鑑此問題的重要性,《遠見雜誌》特別與中國信託銀行舉辦「兩岸人民幣金融論壇」,邀請兩岸重量級學者與台港業者、官員蒞臨會談。

     這次的論壇當中,受邀的香港駐台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主任梁志仁表示,對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前景樂觀,儘管台灣也想爭取繼香港後的第二個離岸市場,但這並非表示就是與香港競爭的「零和遊戲」,台港有很大的互補性,只要「餅愈做愈大」就有機會。

     中國信託銀行董事長童兆勤則認為,目前全世界金融中心都想積極爭取人民幣業務的商機,但台灣至今仍無法媲美香港的人民幣業務規模,例如中國信託發行的寶島債,還不能與香港的點心債(香港地區發放的人民幣債券)相比。

     但台灣對於人民幣商品的需求強烈,開放後,短短3個月,台灣就吸收了600億人民幣存款,這只是個小起步,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民幣自然湧出,形成資金池。

     童兆勤指出,因為台灣是目前所有爭取離岸人民幣市場者,唯一和大陸有貿易順差的國家,每年有750億美元貿易順差,顯示台灣的產業發展有優勢。而且相較倫敦、香港、新加坡,台灣與大陸有同文同種、地理位置相近等天然條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優勢。台灣應該好好把握。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More

 

 

【990元方案】遠見六期品味體驗

訂雜誌,送人人出版『燒酎酒手帳四冊套書』乙套四冊,包含日本酒手帳/葡萄酒手帳/洋酒手帳/燒酒手帳。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 訂《遠見》二年24期,送BENQ數位相機 】

訂《遠見》送BenQ LR100 1400萬畫素輕巧機!支援1080p Full HD錄影以及極速快拍簡單拍出詩情畫意的手製微電影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世界金庫——蘇黎世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境外基金都存放在瑞士的帳戶裡——其中一大部分都在蘇黎世——無怪乎該國的銀行業被稱為「國教」。不過,近年來因歐盟的要求,該國在銀行界的王位開始受到其他城市的覬覦。

閱讀幾米空間
位於宜蘭火車站旁的台鐵舊宿舍,將改裝為幾米廣場,開放民眾自由參觀。在廣場中,幾米作品畫面是舊宿舍間的新故事,穿梭其間的每個人,都是故事線中的鮮活主角。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