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清宮劇的讀者,或許都會對劇中人物閒持手珠的畫面印象深刻。平日搭乘台北捷運系統時,只要稍稍用心一瞥,相信亦不難發現,多數身旁過客的左手腕上,幾乎也都會戴著一串珠圓流彩的佛珠。這種或是出於宗教信仰、或是純然為裝飾美觀的腕上珠串,就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亦樂於歡喜佩戴。 持誦法具致功德 從源流上追溯,現代人戴於手腕上的珠串,基本衍自佛珠,只是現代人佩戴珠串的動機,往往是時尚美觀大過宗教信仰。職是之故,倘若佩戴手串只是為了增添手腕風情,然則追求的重點,或許只須懂得鑑別珠串材質的真贗等級即可;但如果是另有更深層的期待、如希望能趨吉避凶,那麼吾人對於佛珠所扮演的隨身法具作用,似乎就更有深切了解的必要。 佛珠也可稱念珠,是指以絲線貫串一定數目珠粒,用於念佛或持咒時,可方便記數的隨身法具。學者指出佛珠的最初面貌,或早於佛教成立以前即有,但一般咸認為與古印度人喜以瓔珞鬘條纏身的習俗難脫關係。至於原本徒具純然裝飾作用的佛珠,何以成為消除煩惱和滅除報障的清妙法具?則與佛陀藉木子開示波琉璃王的故實有關。如《木子經》即載:「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由此推知,佛珠在《木子經》的催化下,終乃成為具有特定致福功能的隨身持誦法具。 而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佛珠不僅在形態上又可細分為持珠、佩珠與掛珠等三種類別,同時由一定子珠數目所貫串而成的各式佛珠,也具有不同的表徵意義。佛珠串的組成,除了佩珠較沒有固定的配比形式外,一般多由子珠、隔珠、母珠、佛塔與記子(弟子珠)搭配中國結飾組串而成。其中子珠即是指珠串的主要組成珠飾,而隔珠則是為了將較長的子珠均分區隔,以利閉眼默誦時方便記數,也因此隔珠通常都會略大於子珠。至於又稱達摩珠的母珠,則是能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的最大顆珠飾,它通常又與象徵阿彌陀佛法身智慧、且呈圓錐狀的佛塔一起成組搭配。此外,位於母珠下方,貫垂於中國結飾之中的記子,一般多以十顆為一單位的小珠串,除了具有珠串收尾的美觀作用,也是掐捻佛珠每滿108遍的一個記數。 全文摘錄自【典藏•古美術】七月號•250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