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珮萱 │ 攝影:董旭官】
對於在地生產者而言,行銷、通路、品牌往往是最大的考驗。而整合式平台的崛起,從育成、供應鏈整合、直達消費者端的通路,正好提供讓在地產品成長茁壯的肥沃土壤。礙於人力規模、資金成本、乃至於專業與經驗的不足,不少在地好物的業者沒有能力自己做通路、行銷和建立品牌。
幸而,開始有不少企業、通路商、網路平台等業者,扮演起在地好物推手的角色。大型企業生產自家商品時,開始選用在地原料、支持小農作物;終端的消費通路商則給予更多展售空間,有的還規劃專區,把如何做產品開發、行銷包裝等know-how分享給這些微型業者,儼然像是「育成中心」。
1〉擬定策略 育成在地品牌
挺在地,不只發生在消費端,也正在企業和通路商間慢慢發酵。誠品正是最經典的案例。在多數人心中,「誠品」兩個字,向來和台灣生活與在地文化、設計美學、創新創意的概念很近。
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清友形容,誠品向來是個「浪漫有餘而精明不足」的企業,自我定位為台灣首創之「生活產業與文創平台」複合通路。
走進誠品信義店,循著手扶電梯上到3樓,這裡除了書、文具,便會遇見「誠品知味」,整個空間販售著嚴選本地的食材及用品。
當中的「迷台灣(Meet Taiwan)」專區,可輕易挑選到台灣在地好物,從掌生穀粒、禾掌屋鴨間稻、鹿窯菇事、金椿茶花籽油、豆油伯醬油、在欉紅果醬等,還有像島民工作室、三和瓦窯這類文具和生活用品。四、五年前,早在這一波「在地好物」風潮屬於悄悄萌芽階段,誠品書店就設有「誠品知味」。
以信義店為例,過去是在2樓、收銀櫃台旁區塊,初期概念是有特色的台灣伴手禮。去年改裝完成後,便把位置挪到3樓,空間更大、800多品項,台灣在地生產商品,占比超過七成。如何輔助在地業者,誠品公共關係部資深副理陸嘉琪解釋,可分成大中小三套不同層次。
本身規模與營運經驗完整的,如阿原肥皂,店內提供獨立設櫃空間;規模略小的,可以進駐如在信義店4樓的原創設計小物專櫃;無法達到設櫃等級、或是剛起步的在地小農商品、生活雜物和禮品文具,3樓的誠品知味便提供舞台。
「我們剛開始和一些在地小商家合作時,還要適時提供他們產品包裝和開發定位的意見,」誠品生活通路發展事業群營業副理薛利芳補充,誠品團隊不只是為賺錢、單純進貨來賣,有時更像是在協助育成在地品牌。預計在今年第三季,誠品生活將在松菸文化園區開出新商場和首家飯店「誠品行旅」,誠品松菸店已定調整館都將以台灣在地文創產品為特色。「自己的土地自己疼惜、自己的文化自己耕耘,」吳清友四年前在誠品20週年慶提到這段話。挺在地,正是貫徹品牌核心。
2〉整合串聯生產供應鏈
在地商品目前仍以飲食領域居多。但從第一線的農作產地到成為產品出現在消費通路上,有時還需要良好的供應鏈與生產上中下游的串聯。
頂新國際集團旗下的布列德麵包,從去年投入支持台灣麥農的行動,購買5.5噸小麥麵粉為原料。今年採購台灣小麥麵粉的量是去年的五倍,占全台總產量近四成。
全文詳見遠見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