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過去50來,全球新創科技產業的焦點始終在矽谷、波士頓和以色列,近幾年倫敦終於也開始走向舞台正中央,在政府協助下,打造出歐洲最成功的新創生態系統。
幾年前,這裡放眼望去盡是老舊的咖啡館。如今,四處林立的多是高級酒吧、時尚咖啡店,滿座的高朋都是20出頭、會說多種語言的年輕人,像是歐洲人才大熔爐。
在英國政府主導下,倫敦科技城(Tech City)計畫於2010年12月正式上路,要以聚集在東倫敦的一群新創科技公司為基礎,把倫敦打造成「歐洲的數位首都」。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倫敦科技城成立之始,做了以下宣誓:「我們不只要支持現存的大公司,還要支援明日的大企業。」
就像其他新崛起的科技聚落一樣,拜雲端運算技術和充沛的免費軟體所賜,在倫敦成立新創公司、擁抱國際市場,變得更便宜且更容易。加上這裡又有政府的大力協助,倫敦成為下一個矽谷的夢想並不遙遠。
除稅賦優惠外,英國政府祭出包括簽證改革等政策,並推出「未來五十」計畫(Future Fifty),挑選出50家高成長的企業,協助業者更了解如何競標政府採購案,或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如何取得各駐外機構的協助等。
倫敦證交所(LSE)也新設FTSE數位服務指數、甚至降低這些快速成長企業的掛牌標準。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孕育適合滋養數位產業的土地。2013年底在科技城成立屆滿三周年時,政府交出報告,稱東倫敦是目前歐洲擴張最快的科技聚落,在2009到2012年間,英國科技和數位產業有四成的新工作由此區創造,科技和數位公司數量成長76%,從49,969家暴增至88,215家,共僱用58.2萬人。科技業產值占GDP的8.3%,且以每年11%的速度成長,是G20國家之首。
已在倫敦設有辦公室的Google,一年前在東倫敦開了一個共同工作空間;亞馬遜(Amazon)、三星、英特爾和思科(Cisco)等科技業巨擘,也陸續到此區設辦公室。
新創公司最終的目標,自然是不斷獲利且吸引源源不絕的資金,而掛牌上市或吸引其他大企業拿出令人垂涎的價碼併購,都是可行之路。倫敦科技城亟需這樣的「出口」,以形成完整生態系的最後一環。
因此當開發出全球當紅遊戲Candy Crush的遊戲開發商King,傳出準備赴紐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對大力打響倫敦科技城名號的政府與當地科技社群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當然,這並不保證倫敦科技城就能催生像臉書般的企業,但目前看來,它正朝著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發展,有朝一日勢必能成為倫敦版的矽谷。
倫敦辦公室租金貴 企業頭皮發麻
編譯 楊宛盼
倫敦正逐漸轉型為全球科技重鎮,但一項針對科技公司的調查顯示,當地商用不動產價格狂飆與科技人才短缺,已成為業界的頭痛問題。
據市調業者YouGov的資料,七成的倫敦科技公司在擴展事業版圖時遭遇困難。新創公司Owned it財務主管布納說:「我很確定,如果我們繼續留在倫敦可能難以存活,因為太貴了。」
多達48%的受訪者認為,難以在倫敦拓展的主因,是中小型企業的經營支出過高,另有25%受訪者認為付得起租金的優質辦公室難尋,也有24%的企業面臨缺乏有經驗人才的問題。
不過,英國北部工業重鎮伯明罕的優點,正好可以彌補倫敦的缺點,該城正積極吸引難以在倫敦擴大營運的科技公司轉移陣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