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種子成為大陸竊取目標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藝術不該硬學,藝術是用來玩的!!【小典藏】獻上最無壓的美學饗宴,隨時歡迎您與孩子一起用藝術玩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紐時周報
2014/02/19 第1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精選頭條 種子成為大陸竊取目標
國際要聞 搭機遇危險 記住學阿福
指揮大師卯上咳嗽聽眾
胚胎基因檢測引發倫理疑慮
老年記憶衰退,還是記太多了?
 
精選頭條
 
種子成為大陸竊取目標
【張佑生譯】

這樁玉米種子竊案2011年5月首度曝光。當時杜邦公司愛阿華州科研農場經理注意到一名男子跪著挖土。名叫莫海龍的男子自稱任職於愛阿華大學,一旁是同事王雷。聯邦當局說,二人趁經理停下接手機時駕車加速駛過一條溝渠逃之夭夭。

接下來聯邦調查局對莫海龍及同夥進行了一年左右的跟監,查出除一人外均為北京大北農集團或子公司金色農華種業的員工。結果莫海龍去年12月被捕,另有五名中國公民依竊取商業機密罪名起訴。聯邦當局與農業專家表示這是罕見且厚顏無恥的陰謀,目的是攫取同業耗費大量金錢與時間獲得的研究成果。

中國與航太技術塗料配方和金融資料等領域的經濟間諜活動早有牽連。但莫案與去年堪薩斯州另一案件顯示,農業部門正成為更大目標。產業分析家擔心,美國農民與大型農業的競爭優勢可能受損。在押的莫海龍日前在第蒙(譯註:愛阿華州首府)提訊時仍堅稱無罪。

聯調局主管反情報的助理局長安德森說,「我們發現以農業為目標是個新興趨勢」,這兩年已發展成國際趨勢。

當局表示,莫案被告曾前往愛阿華州和伊利諾州的種子試驗田,業主包括杜邦先鋒、孟山都和LG種業等農業巨擘。起訴書指出,被告在伊州買了塊自己的試驗田,隱藏偷來的種子。

他們想要的是自交系種子,出自自授粉的玉米植株。自交系最終會與其他自交系雜交,培育出雜交種子賣給農民。雜交能抵禦乾旱和蟲害。聯邦檢察官表示,一種自交系需五到八年研發,耗費三千萬到四千萬美元。

企業或農民可以移栽偷來的自交系種子,並以新種子與另一自交系培育出雜交品種,這是省下多年時間與研究巨資的捷徑。

「這些都是相當厚顏無恥的事實,」專攻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法的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凱森說。「我想,本案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行為離譜的程度。」

莫海龍的律師否認莫海龍有任何不當行為。

在另一案中,家住堪薩斯州曼哈頓的張偉強,以及阿肯色州斯圖加特的嚴文貴(均音譯),被控將有專利的稻米種子交給祖國中國的研究人員。張偉強在科羅拉多州生物製藥業者文特里亞生科做稻米育種員;嚴文貴則是聯邦農業部的基因學家。二人去年12月被捕。

北京一家農業公司的玉米品種顧問郭明(音譯)表示,外國蔬菜種子在中國市占率達80%。

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去年報導,跨國公司在中國玉米種子市場的市占率10年前僅為0.1%,2011年已增至11%。雖然中國國內玉米產量這些年來不斷成長,單株玉米的產量卻未大幅增加。

自2001年以來,中國沒有研發出任何重要的雜交玉米種子。

郭明表示,中國種子的產業結構不完整是問題之一,助長了中國種子市場內的偷竊行為。

她說:「有的種子公司直接去種子基地偷種子。有些育種公司把種子交給農民代育,種子收穫後農民卻不肯賣回,因為有種子貿易公司出更高價來買。」

郭明表示,然後貿易公司以高價出售種子。沒花半毛錢研發,卻賺取暴利。

「這裡的風氣就是這樣。」她說。

【2014-02-18/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

國際要聞
 
搭機遇危險 記住學阿福
【張佑生譯】

搞笑諷刺電影「空前絕後滿天飛」發行34年後,成為真實情況的基礎。

NBA傳奇球星賈霸在達美航空的艙內飛航安全須知解說短片中,再度扮演當年的角色,機師羅傑•莫達克,短片已於上個月開始播放。

賈霸這次並未告訴正駕駛克萊倫斯「可以起飛」,也沒有被告知「了解、了解」(譯註:此二處的英文皆有諧音和一語雙關的趣味。)賈霸只是現身,眨眼,示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和傳統的飛航安全解說短片迥然不同,包括1980年代的指涉,像是三角錐形的Devo帽、重金屬音樂吉他手、只對時尚有興趣的加州富家女,以及卡通角色阿福在影片中試戴氧氣面罩。

這一切都是打著安全為名號,還有行銷。

航空公司已經開始重新思考,應該如何處理乘客搭機過程中一直最被忽略,其實卻很重要的那幾分鐘。這些解說短片正是最新的例子。

明說的目的是讓乘客專注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但達美與其他航空公司愈來愈把飛航安全解說短片視為讓品牌引起話題的機會。

「航空業者承認解說短片超級無聊,乘客不會注意看。」策略顧問公司Hudson Crossing的旅行分析師哈特維德說。「但是影片非播不可,內容也很重要。」

行銷部門開始介入了,參與製作解說短片的程度也愈來愈高。

「如果(影片)內容有趣,會有更多人注意重要的訊息。」哈特維德說。「這將成為乘客選擇特定航空公司的一個理由。雖然是個小理由,但是一些小地方可以幫助航空業者脫穎而出。」

對維珍美國航空公司而言就挺有效的,去年秋天發布「安全舞」短片,在YouTube上已吸引超過860萬人次瀏覽。短片有強勁的音樂、專業舞者和令人亢奮的歌詞,像是「今晚,準備翱翔,因為我們將在空中盡情享受。」

紐西蘭航空自2009年起,就和廣告公司「.99 」與「真實」合作拍攝飛航安全解說短片。紐航行銷長陶德說:「紐西蘭航空是地球南端的一家小航空公司,我們必須採取與眾不同的做法。」

在紐航的飛航安全解說短片中,負責說明的空服員和機師穿著畫在身上的制服,或是構想來自「哈比人」的服飾,結合紐西蘭製作的「魔戒」系列電影。

達美航空的行銷傳播長帕萊斯說,公司並不認為找「空前絕後滿天飛」的演員來演飛航安全解說短片,是件危險的事。電影談的雖是飛機陷入危難,「卻是史上最好笑,而且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之一。」

儘管哈特維德表示飛航安全解說短片讓航空業者在社群網站上大大露臉,他也同時提出了警告,指出維珍公司的「安全舞」短片恐怕會讓像他這樣經常出差的旅客卻步。他說:「當你看過短片一、兩次後,就不想再看了。」

【2014-02-18/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指揮大師卯上咳嗽聽眾
【張佑生譯】

在音樂會上忍住不咳嗽的經驗,很不舒服。因為咳嗽而被台上的表演者斥責,同樣令人不快。

去年11月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一場音樂會上,客座指揮麥可•提森•湯馬斯在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演奏的樂章之間,朝聽眾席投擲止咳錠,對付咳個不停的聽眾。當月稍早,鋼琴家安德拉斯•席夫在波士頓演奏長篇的巴哈與貝多芬作品,滿懷敬畏的聽眾安靜聆聽。但是席夫彈奏安可曲時半途停了下來,向一個咳嗽的聽眾說話。

席夫責罵感到尷尬的冒犯者:「我在送各位一份禮物,別糟蹋了!」

這也是爵士鋼琴家奇斯•傑瑞特傳達給聽眾的訊息,只不過他的用詞不宜刊出。

在這個百無禁忌的年代,在音樂會咳嗽彷彿是褻瀆高級文化、舉世唾棄的最後惡行之一。此一惡評假設人可以忍住不咳,撐到沒那麼明顯的時候再咳。

日前在卡內基音樂廳的一場韓德爾的「彌賽亞」音樂會開始時,聽眾席間此起彼落的咳嗽聲宛如「沼澤各處的牛蛙在夜間彼此呼喚」,這是鋼琴家蘇珊.湯姆斯創造的意象。

音樂家覺得,要壓制聽眾的咳嗽,只須祭出暴力或羞辱的威脅。來自觀眾席的干擾要到何種程度,演奏者才該理會?聽眾的干擾與演奏者的反制,並非現場演出的特點,而且耗盡演奏會場的活力。這些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音樂表演中演奏者和聽眾的互動規範,不斷被重新定義。

18世紀的表演者熟知觀眾席(燈火通明)的動態,例如,應該要在某位威嚴的贊助者抵達包廂時,表達歡迎之意。蕭伯納說過,滿懷敬畏的觀眾保持安靜,隱身在黑暗中,音樂演奏時,臉上「最像在教堂作禮拜的表情」,但此一理想只能遠溯至19世紀。如今,對任何事物的敬意,像是「教堂作禮拜」,都很缺貨。安靜亦然。

錄音室的作品讓觀眾和表演者習慣高水準的音質。儘管如此,我們身體會動、呼吸、活躍,沒有聽眾,享受音樂的樂趣會降低。理想的安靜不是沒人出席,而是一群專注的聽眾營造的。

指揮家賽門•拉圖2007年處理一陣狂咳時說得好:「這部作品始於安靜,歸於安靜。」他告訴聽眾:「藉由保持安靜,聽眾能協助創作這部作品。」

身在聽眾席的我們開始將安靜當作特別作業後,我們就更願意為此犧牲。但我們的安靜是我們給這個世界上的奇斯•傑瑞特和安德拉斯•席夫等音樂家的禮物,而且代價可能很高。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給音樂家的禮物。

【2014-02-18/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

胚胎基因檢測引發倫理疑慮
【馮克芸譯】

亞曼達.巴克斯利聽聞那個消息後,先是尖叫,把母親和男友請出診療室,接下來她的第一個念頭是她絕對不會有孩子了。當時醫師剛告訴她,她帶有格斯特曼綜合症(GSS)的基因,此症會導致她緩慢而痛苦的死亡。

這種罕見的神經疾病已經纏擾她們家族好幾代了,她那56歲的父親當時甚至已在與死神做最後的搏鬥。

那當下,26歲的巴克斯利小姐告訴自己,她不會讓這個病再奪走家族中另一條生命,就算那意謂她得放棄生孩子,她都在所不惜。她說:「我希望這個病到此結束。」隔天,她的男友卡林斯基向她求婚。

但卡林斯基夫婦的婚後生活,有了意外的轉變,美國神經學會期刊最近刊出了他們的故事。他們就跟愈來愈多自知家族帶有遺傳性疾病的夫婦一樣,選擇接受體外受精,以夫婦兩人精卵在培養皿中形成胚胎,再從胚胎中取得細胞,先行檢測是否帶有致病基因。之後只將不帶疾病基因的胚胎移植到母體中。卡林斯基夫婦現有三個孩子,都不必擔心GSS症。

胚胎基因檢測已有10多年歷史,但隨著技術的改善、科學家發現愈來愈多致病基因,做這種檢測的人近年來大增。體外受精和胚胎檢測都不便宜,通常約須二萬美元(台幣60萬元),但它讓父母確保孩子不會遺傳到有問題的基因,而且如果檢測時就發現基因問題,也就避開了是否中止懷孕的艱難抉擇。

但這項程序也引發倫理問題,讓維護殘障者權益的人感到困擾,並讓部分醫師苦思該對胚胎的父母說些什麼。期盼生養孩子的父母在什麼情況下拋棄胚胎才是合理的?為了像GSS這種成年後才會發作的病就可以拋棄胚胎嗎?如果基因只是增加罹病風險,並非一定發病,怎麼辦?人們可用這種辦法來選擇子女性別嗎?最近一項國際調查發現,在2萬7000次胚胎著床前診斷中,有2%被用來選擇胎兒性別。

在美國,提供胚胎著床前診斷的醫師都是輔助生殖技術協會的成員,該會說,為預防「缺乏安全有效療法」的嚴重成人疾病,胚胎基因檢測「在倫理學上具正當性」。對於「嚴重程度較輕」或基因增加罹病風險但不一定致病的情況,基因檢測「在倫理學上可以容許」。

卡林斯基太太的基因會引發一種特別可怕的病,在她35歲左右到55歲左右之間的某個時間點,她會開始像醉酒般步履蹣跚;她現在30歲。發病後接著會出現失智,還可能失明或失聰,5年後很可能已經死亡。

東卡羅來納大學布勞弟醫學院生物倫理學家詹妮特.馬利克說,帶有GSS這類基因的人,在道德上有責任接受胚胎著床前診斷,如果他們負擔得起。

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倫理系顧問魏瑟曼說,人們並無義務為成年後才發病的病做基因檢測。他說,淘汰帶有這種基因的胚胎,基本上就像是說,像卡林斯基太太這樣的人當初就不該生下來。他還說,以乳癌為例,把帶有基因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的胚胎丟棄,是很有問題的。

魏瑟曼說:「對於自稱『無法應付乳癌風險』的人,我會說:『世上有各式各樣的風險,你和你的孩子都只能聽憑命運安排,無論多少檢測都改變不了這回事。』」

病患可以避開所有測試,期待自己運氣好,賭一把人類生殖學會創辦人兼所長提─卡斯巴所謂的「生殖輪盤」。或者,他說,他們可以自然懷孕,讓胎兒接受測試,如果有疾病基因,就面臨是否中止懷孕的困難抉擇。

卡林斯基夫婦透過體外受精,取得了12個胚胎。6個帶有GSS基因的胚胎已丟棄,她說:「那是一件做起來非常困難的事。」但懷孕更困難。她說:「對我而言,摧毀一個已在我體內成長的胎兒,跟丟棄一個還未著床的胚胎,是很不一樣的事。」

【2014-02-18/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老年記憶衰退,還是記太多了?
【任中原譯】

多數到了某個年紀的人(我們明白自己屬於哪一類),都不願花太多休閒時間檢視探討認知能力與年齡的研究結果。事實相當殘酷,且舉一例:記憶的速度與正確性從25歲前後開始衰減不止。

對每個年逾50,終於懂得徹底活在當下、卻發現可能時不我予者,這事實也都很熟悉。腦力隨年齡衰退是心理學最確鑿的發現之一。

多年來一直有科學家挑戰這記憶老化曲線,但都有個頑固的偏見:如強調測驗都對年輕人有利;或老人知道不必太在意記憶測驗之類瑣事,或者主張老年人思考時組織資訊的方式,必不同於把每個動作都用數位照相軟體記下的22歲年輕人。

現在又有研究從重要的數位角度,依資訊處理理論提出的「資料探勘」主張對認知減退的證據提出新挑戰。認知科學專題期刊一報告指出,德國杜賓根大學語言學者以先進學習模型研究龐大字詞資料庫。

受過教育的老年人通常比年輕人認識更多字,實驗便以老年人頭腦如何才能找到一個字來進行模擬。把這項差異置入研究模型時,老人泰半年齡「弱勢」便告消失。

研究領導人南斯卡在電郵中說:「老實說,令我震撼的是進行研究的前半段時,我完全相信健康成人的年齡與認知減退有關。但這項模擬與人們的資料如此契合,逐漸使我不得不同意,我完全不必強調認知減退的問題。」

神經科學家表示,新研究不太可能推翻百年來的研究結果。神經科學家有理由相信神經的處理速度一如多種反射運動,會隨年齡減緩;解剖學研究也指出腦部會有微妙的結構改變,可能影響記憶。

但這份報告幾乎必然會讓一些人更加懷疑年齡與記憶減退究竟有多大關係。加州史丹福大學心理學者蘿拉.卡斯丹森表示,例如,許多老年人與年輕人記憶力的比較研究,並未考慮阿茲海默症前期症狀對記憶的影響。

卡斯丹森等人還發現,隨年齡增長人們會偏好記住具正面意義的文字和聯想。當老年人在做「配對聯想測驗(對字偶進行隨機記憶的一種常用評量方式),例如鴕鳥與房子」時,極可能出現這種偏好。她說,「多數認知研究都要求給予參與者中性的刺激(情緒性研究則給予負面刺激),這種傳統研究典範可能對老人不利。」

新的資料探勘分析也對科學家許多評量標準提出質疑。南斯卡博士與研究夥伴應用先進的學習模型,拿兩組經過評估的字詞來做研究,分別為70歲與20歲受過教育者看過的字。他說,做「配對─聯想測驗」時,他們的模型對於老人與年輕人的分數差異,具有75%的解釋能力。

這表示腦袋存放的字詞越多,通常也得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特定的字(或字偶)。

研究思考與記憶的科學家常把「流質(可變)」與「晶質(固化)」智力做明顯區分。前者包括短期記憶(記住電話號碼)、分析推理,並能對不相干的言辭(如一些場面話)置之不理。後者則是累積學問、字彙及專業知識。

密西根州大心理學者韓布里克表示,「事實上南斯卡團隊所主張的是,晶質智力提昇可彌補流質智力的減退。」他與維吉尼亞大學的索豪斯透過多項實驗顯示,晶質智力在20-50歲間大幅提昇,然後達到高原期,同時期流質智力 (如分析推理)則持續下降;一些研究顯示20-70歲間流質智力減幅超過50%。

南斯卡的報告是一項模擬,不含任何檢驗主題,不過他表示正在準備數項有正規主題的記憶研究。

目前,這項對「認知減退」的數位時代新挑戰,可以充當對於記憶空白現成的解釋。

不是你的記性遲鈍了,是你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2014-02-18/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

訊息公告
 
「老闆加薪」的英文怎麼說?
老闆加薪!英文說對了嗎?發薪、加薪、升職,這些讓人開心的事,英文該怎麼說,才不會詞不達意?看似正確的句子,你找得出bug嗎?

郭雪芙 進擊的現代版灰姑娘
把時間倒轉,郭雪芙的故事一開始像童話故事裡的白雪公主,半路卻急轉直下變成仙度瑞拉。媽媽對她的影響力,一直到現在還深深烙印在她心裡。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台灣聯合報合作,每週推出紐約時報精選周報。
【紐時周報】電子報僅收錄中譯文,完整12版的中、英文報導請見聯合報周二出版的特刊。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