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音樂中尋找創意向來是最具挑戰的一項工程,一方面現今已有太多音樂類型與風格發展出來,要能做出前所未有的「新音樂」比以往難度更高,再者音樂編曲和錄音混音等製作端的軟體學習門檻也愈來愈低,加上影音剪輯功能日益強大的趨勢,幾乎「創新」的速率遠超越過往任何時期。 一般說來,「模仿」通常是初期的路線。因為喜歡或欣賞某個樂團或是創作者,於是開始學習抓和弦、唱出神似歌手聲線的韻味、從反覆練習中獲得表演的快感,這些都是音樂學習道路前期的必經之道。然後有了「取樣—sampling」。
一是文字的取樣。如流行歌曲中常有古詩詞或新詩的蹤影,瓊瑤是早期台灣歌壇引用最多古詩詞的作詞者,校園民歌時期也有不少這類作品,近來包括蘇打綠等文青團體跟歌手也有取樣的作品出現。
二是節奏的取樣,這在嘻哈饒舌音樂中的情形最多,這些年如熱狗、蛋堡、小人等也運用取樣概念,無論取樣自西洋老歌、爵士樂器還是Funk、Disco等,既豐富專輯的音樂性,也讓新歌裡藏著懷舊味,對市場來說還混搭跨年齡與樂風的多元特色,一舉數得。
三是旋律的取樣,在華語流行歌曲中如早期羅大佑的「家」到孫燕姿的「天黑黑」等,算是比較耳熟能詳的例子,更多的是古典音樂被取樣進來,如Sting的「Russian」中取樣普羅高飛夫作品基傑中尉裡的Romance、林俊傑跟郎朗的「靈魂的重量」取樣帕格尼尼狂想曲,最多的是卡農,這個堪稱最受婚禮喜愛的古典曲式,早在S.H.E、伍思凱、品冠等許多歌手的作品中出現過。
此外,這些年要知道一首流行歌曲受不受歡迎的新方法,就是看有多少模仿MV的影片出現。在YouTube上打上一首歌名,除該MV的點擊數字外,後面加上parody(搞笑模仿),大概會出來一整排的影片有多少就知分曉(如碧昂絲的Single Lady,PSY的騎馬舞等)。
不過創意的最後是風格。沒有出現風格(無論舞台肢體表演或者音樂形式)的獨特性,很難支撐太久。風格可以混搭中西,可以融合古今,可以配合科技,也可因靈光一閃而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新貌,這是一個Team Up創造的年代,永遠需要的是新血輪,表演者與欣賞者互為共同磁場,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力量為音樂創意尋找「表演與聆聽的共振」,將是下一波值得關注的趨勢與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