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頒發的「台北電影獎」,是台北電影節活動的最後高潮。它只以台灣片為參賽對象,拉開與金馬獎不同的獨特位置,幾年的經營累積之下,這項競賽已逐漸形成檢視台灣電影上半年戰果的期中考。
很高興看到的幾部首映國片,稍稍拉開了近年台灣電影某些保守、刻板的類型侷限,開始有些不一樣的嘗試。「行動代號:孫中山」和「共犯」雖然仍是青少年議題,但前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寓言,後者則是挖掘年輕靈魂內在寂寞的懸疑類型,各有千秋。陳宏一的「相愛的七種設計」延續他對城市圖像與未來變貌的觀察,提出既幽默又犬儒的批判,讓人想起楊德昌的「獨立時代」。至於傳統的寫實路線,亦有「冰毒」、「回家的女人」和剛入圍盧卡諾影展的「迴光奏鳴曲」,各顯神采。
已連續多年擊敗劇情片奪下百萬首獎的紀錄片,今年同樣來勢洶洶。入圍片單裡看不到「拔一條河」、「十二夜」和「看見台灣」,我相信初審評審並未刻意抵制高票房作品;但這似乎也反映台灣紀錄片的多元與整體成績,絕對並非僅從院線上映與否或票房數字來做論斷,甚至把紀錄片型假想成在商業思維上的新利機。不過我倒是希望獎項的指標意義能夠反過來幫助紀錄片找到發聲管道,一如去年的首獎得主「築巢人」,最後終於有了小規模的公開映演。
其中,在去年金馬獎飲恨的「餘生」,像是劇情片「賽德克•巴萊」的真實對照版,角度宏觀、細膩深情;長達10年記錄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的「行者」,則像一首漫長而柔美的影像詩,深入挖掘藝術家的內在及其作品間的微妙關係,兩片都看得出史詩般的格局與美學底蘊。「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和「公民不服從」雙雙擁有力道百分百的政治控訴;「刪海經」、「空襲警報」等片則以不同的題材,提醒我們大自然被破壞殆盡的可怕。平心而論,紀錄片的百花齊放,還是比劇情片更令人驚豔嘆服。
在這些新作之外,別忘了還有「郊遊」、「暑假作業」、「總舖師」三部大導演的作品,同樣在競爭名單之列。最後的這張成績單,究竟是會肯定大師還是鼓勵新人?而紀錄片是否再度站上王者之位?一切都考驗著由陳國富領軍的評審團做出最後決定,在明晚的頒獎典禮上正式放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