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乳癌人數持續增加,有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乳癌與塑化劑的暴露有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醫院收集上萬名女性尿液樣本,追蹤後以其中128名乳癌患者、以及251名對照組,發現當婦女塑化劑攝取量偏高,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1.9倍。這也是全球第一份證實塑化劑與乳癌關連性的報告。 民國100年國內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添加塑化劑DEHP的風暴,當時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不少民眾才驚覺不知默默吃下了多少塑化劑。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今天在聯合報系、中研院合辦的健康高峰論壇,發表「乳癌與塑化劑的關係」。 陳建仁表示,台灣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50歲以前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與歐美不相上下。他指出,乳癌發生有多重因子,除了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懷孕、哺乳的時間晚、初經年齡早之外,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有關。 為探討塑化劑的暴露量,這項研究從民國80年自台灣七個社區、收集近1萬2000名婦女的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128名乳癌患者、251名對照組,分析尿液中的代謝物。 研究發現,若塑化劑的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1.9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1.7倍。若暴露量高而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3.4倍。 陳建仁說,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多數人對於塑化劑的代謝能力正常。但如果是惡意添加塑化劑,喝一瓶運動飲料,會攝取到可容許量七倍的塑化劑,或是有少數人因為基因體質因素,對塑化劑代謝能力差較,就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陳建仁建議婦女要重視篩檢,及早發現、治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