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聲音藝術、聲音藝術策展與文化政治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典藏藝術網_首頁 典藏藝術網_今藝術
2014/09/11 645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 聲音藝術、聲音藝術策展與文化政治
對視覺藝術的策展機器來說,聲音藝術家大概就像薩伊德(Edward Said)所形容的那種富異國風情的客體:貧窮、作品不能賣、破爛、神祕、土。總言之就是搞不清楚在幹什麼,但好像很有趣—儼然當代藝術域外,「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最後邊疆。

□ 聲音藝術及其策展的座標與方位
展覽製作,或說策展,一直以來可說幾乎為視覺藝術所盤踞與主導; 對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體制來說,聲音藝術總像是一個比較晚出生的藝術門類,不過,聲音的「遲到」,並不代表對聲音命題的探索與相關研究必然被動......

□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究竟什麼是觀念藝術? 什麼事物,可以稱為藝術?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藝術家?什麼據點,才算藝術的發生場域?什麼時候,那就是藝術?什麼是藝術觀念?介於哲學與社會之間的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可多元對話的視覺文化?
《新書座談》
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日 期/2014.9.20(六)
時 間/下午2:30-4:30
講 師/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策展人、創作者) 重新觀看藝術觀念和觀念藝術的新對話~
 
本期精選

楊嘉輝∣室樂 特定場域聲音裝置、音樂記譜 尺寸視場地決定

聲音藝術、聲音藝術策展與文化政治 top
文.審譯.圖/楊嘉輝Samson Young 翻譯/于昌民

現狀之一:論本真性

對視覺藝術的策展機器來說,聲音藝術家大概就像薩伊德(Edward Said)所形容的那種富異國風情的客體:貧窮、作品不能賣、破爛、神祕、土。總言之就是搞不清楚在幹什麼,但好像很有趣—儼然當代藝術域外,「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最後邊疆。

今天,要把本真性當做文化生產行為的戰略目標,的確是困難重重。本真性無論做為藝術手段、論述框架抑或文化抱負,都已被解構至體無完膚。墨菲(David Murphy)甚至認為,全部與本真性相類的概念,均站不住腳。(註1)而班迪克斯(Regina Bendix)則把本真性形容為「那個骯髒的A字」(the dirty A-word,註2)—一個毫不時尚的概念。連後殖民主義都早「被farewell」了(註3),誰還要把本真性當回事?

然而,即使我們在藝術生產中無法實現「絕對的文化本真性」,在策展論述中常被過度消費的「跨越性」(例如「國界跨越性」transnationalism)同樣充滿盲點。越界行為始於矛盾。跨越性強調「流動」,卻忽略界內外之差異,與推動跨越行為的各種外部力量。這一系列的差異、外力與矛盾,見諸大量以地域為主軸的策展論述之中。「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此類文化奇觀,主辦方再現特殊性的執念,當然也可資例證。流動性、差異性與本真性的糾葛,於聲音藝術論述兩極化的傾向之中亦可見一斑。有作者強調流動性,將聲音藝術視為純粹的閱讀策略與社群連結的工具,把音樂與聲音視為在某些場域之中可以互換的概念。有創作者則強調差異,嘗試以創作動機來描摹聲音藝術的邊疆與領土,排除並非自覺地以聆聽做為主要關注對象的作品,把聲音藝術持續的細化。

各種有關「本真」的宣告,共通點在於它們均以「假裝」做為定義上的對照。但問題在於:在舞台之上、與畫廊的白牆之間,到底誰可以宣稱並不是「裝出來的」(who isn't faking it under the spotlight)?(註4)在後本真時代裡,我們只能湊合著。湊合,是讓「意義生產機器」存活下去的唯一途徑。路途上,我們會發現原來聲音藝術與文化政治的論述,在許多重要的面向上都相互關聯。談聲音藝術的策展而不談文化政治,注定徒勞。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九月號•264期。

 
專題

「轉速:中國聲音藝術大展」展場外觀一景。(楊嘉輝提供)中國聲音藝術大展「國際聲音論壇」現場。(姚大鈞提供)

聲音藝術及其策展的座標與方位 top
專題策畫/郭昭蘭

「中國聲音藝術大展」與「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大概是近兩年來中文藝術世界最受注目的聲音藝術/聲響文化的策展。姑且不論兩者在類型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它們的實踐,多少標誌「聲音」的命題,進入展覽製作(策展)的對話與藝術表意系統。展覽製作,或說策展,一直以來可說幾乎為視覺藝術所盤踞與主導; 對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體制來說,聲音藝術總像是一個比較晚出生的藝術門類,不過,聲音的「遲到」,並不代表對聲音命題的探索與相關研究必然被動,相反的,聲音藝術的遲到,有沒有可能,一併將視覺藝術已經體現的文化政治僵局,以「後」見之明的方式,加以超越呢?

今年5月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的聲音藝術研討會(Sound Art Curating Conference)—「聲音藝術策展歷史、理論、以及實踐」(Histori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ound Art Curating)中,香港聲音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邀集「中國聲音大展」策展人姚大鈞、史文華、以及筆者於研討會中展開「超越原真性:『中國聲音大展』的案例研究」(Beyond Authenticity: The Case of "Sound Art" In China)的小組討論;這個以「中國聲音大展」為起點的討論,翻轉交疊出聲音藝術與策展內外幾個重要的命題:一、本真性(authenticity)的塑造與侷限及其身分政治意涵;二、純粹聆聽岌岌可危嗎?三、全球聲音場景外,田野中的聲響實踐為何?四、聲音進入策展過程中,其地緣特質的面貌是什麼?本專題由筆者重新邀集兩位參與者將討論命題文字化,並延伸來自「造音翻土」參展藝術家黃大旺有關台灣體制外音樂的文章,藉此可望將聲音與策展的文化政治討論前沿,稍稍往外再推出一點。

2000年左右,隨著科技藝術研究所的成立,聲音實踐進入台灣學院教育系統,伴隨著新媒體藝術理論的支持、官方獎項與補助的挹注,聲音藝術獲得應有被「聆聽」的機會,但也因此安全地被分配在新媒體藝術的學門之中。然而,架構在新媒體藝術論述之下的「聲音」,要不是被看作是一個中性的媒介、電子聲響處理的對象,就是因著藝術整體環境的感知分配效應,被看成是視覺之外的另一種感官—做為視覺藝術的「他者」,「見」其所未「聞」,或強調其奇觀表演性。如此,與其簡單地將聲音藝術看作一個已經完備的學科,不如首先進一步探視聲音藝術相關的文化政治視野,重新考掘其邊界。而策展,這個當代文化中的偶像破壞者(The Curator as Iconoclast,註),在兼具偶像崇拜者和偶像破壞者的同時,有沒有可能在這操作的合理矛盾中,做為一種方法,既同時保存聆聽,又同時重新塑造一種給未來的新的聆聽關係?透過三位作者的論述,希望藉此開啟對聲音藝術及其策展實踐進一步的提問。(文/郭昭蘭)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九月號•264期。

 
優惠推薦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top

作者:高千惠

當策略成為一種藝術,關係藝術的美學立足點又在哪裡?

究竟什麼是觀念藝術? 什麼事物,可以稱為藝術?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藝術家?什麼據點,才算藝術的發生場域?什麼時候,那就是藝術?什麼是藝術觀念?介於哲學與社會之間的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可多元對話的視覺文化? read more

     
訊息公告
美國隊長帶頭衝 全球股市撥雲見日
美國收回量化寬鬆的腳步持續,明年升息已成為市場共識,加上美元指數也悄悄往上拉升,面對此一趨勢,如何在全球股市位處不同位階採取適當策略,將是投資人未來重點。

《露西》打開人類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衝著「盧貝松」三個字就準備要看暴力美學動作片…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露西》是一部哲學片,用超越目前人類視野的宏觀來探討生存的意義,用宇宙萬物的知識來提醒人類的渺小。
 

其他相關新聞請見典藏藝術網  聯絡e-mail:service@artouch.com 廣告刊登:02-2560-2220 ext.31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