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家族爭產不能以投資人為壑


【明周娛樂•時尚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等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3/21 第370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柯文哲的百憂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家族爭產不能以投資人為壑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台灣應該訂通膨率目標為2%
民意論壇 跨兩岸、跨藍綠 大家都給蔡英文留條路
美古都融冰了 兩岸陷僵局?
聯合筆記/豈可兒戲
陸甘建交 對岸警告中的「期待」
外交戰火 燒向TPP之路
俗諺未必準 氣象預報加油
台灣高教迷思 國際化等於英語化嗎?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柯文哲的百憂解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大巨蛋停工十一個月,問題懸而未決。柯文哲說,一直擺爛不是辦法,市府最後的手段是舉辦i-Voting,交由民意解決。

看來,i-Voting已成了柯文哲的「百憂解」。任何市府搞不定的事,全都交給i-Voting代勞,彷彿這顆藥丸一吞,便能百憂消解、煩惱盡除,自己一點責任都不必負。然而,上月社子島開發案的i-Voting才弄得灰頭土臉,居民怨聲載道;現在,柯市長還要拿大巨蛋來i-Voting,是覺得天龍國居民天真可欺嗎?

社子島開發案的投票率僅三成多,主要是居民對市府提出的四個方案無一滿意,故而興趣缺缺。可見,有什麼選擇方案,才是i-Voting可行的重要前提。如果大巨蛋只問要不要繼續興建,豈不是太荒唐!

大巨蛋不適合用i-Voting決定,原因是:一,它可能涉及上百億的賠償訴訟,其間權責必須釐清,不能用i-Voting來轉嫁。二,大巨蛋今天的困境,是柯文哲以個人成見阻止遠雄施工所致,舉辦i-Voting只是為他自己卸責。三,市府與遠雄的角力涉及法律、政治、金錢等多層面的糾葛,不能用i-Voting的「是非題」來作答。

i-Voting其實是一種投機版或簡化版的公民投票。如果柯文哲真想訴諸民意解決大巨蛋問題,他應該辦的是一場完整版的「公民投票」,而非i-Voting。那樣,民意的呈現會比較完整,也更有代表性。

事實上,以柯文哲之機智和長袖善舞,他不如好好想想此事的收拾之道。一旦真的走上i-Voting那一步,他只是把市民拖進這池渾水罷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家族爭產不能以投資人為壑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過世,大房與二房出現激烈的經營權爭鬥。張國煒依遺囑出任長榮集團總裁,僅一日即遭大房兄長聯手拔除;其後,又連續失去長榮航空董事長、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法人代表、長榮儲運董事、長榮海運董事等職。在一般人眼裡,「長榮人生」固然是茶餘飯後的熱鬧話題;但對長榮集團的投資人而言,卻只能隨股價波動而忐忑不安。

家族企業的爭產風波,在台灣屢見不鮮。但以長榮的家大業大,又是海空營運版圖遍及全球的企業,在張榮發遺囑明確的情況下,竟上演如此驚心動魄的內鬥戲碼,可見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的現代性仍極不足,「家」與「業」、「公」與「私」之間的分際依然模糊。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企業領導人驟生變故,相關公司的經營即可能隨之動盪。

無獨有偶,食品大廠泰山企業最近也發生第三代爭權風波,幾位堂兄弟聯手辭去董事之職,藉此召開臨時股東會,逼迫董事會提前改選董事長。所不同的是,長榮航空在張國煒被拔除董事長職位後,造成股票連續收黑;泰山的大股東內訌,則有投資人伺機搶進,股價反而飆升。

張國煒氣焰逼人的領導風格,在航空界褒貶不一。然而,他在一個月內接連丟了總裁、董事長與董事等關鍵身分,並非他的經營能力不足,而是他持有的股權遠不如大房。在經營權的爭鬥中,誰持股多,誰在董事會的發言就夠大聲;張國煒一路挨打,是可預見的結果。過去兩個月,張榮發第二代為了爭產爭權不斷出招,在情、理、法上都有可議之處,這也讓長榮集團長期建立的形象受到打擊。

舉例而言,張榮發四年前曾宣示:財產不留給子孫,要全部捐給基金會做公益;在遺囑中,張榮發改將財產留給張國煒,但仍要求集團盈餘要持續捐贈給基金會行善布施。然而,在張榮發過世後,大房與二房相爭,演變成「爭權」也要「爭錢」;在這種情況下,遺產變成了兩房相爭的標的和對抗的籌碼,而不再是行善工具。這種表現,是對張榮發生前樂善好施形象的無情回應。

再如,張榮發在遺囑中指定老臣協助繼承者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為公司經營繼續打拚;但近期的發展,老臣卻各自選邊,且選擇性執行張榮發的遺囑;就「理」與「法」而言,都有討論的空間。而張國煒採取法律行動反擊,要求清查張榮發的海外遺產,並要求聯貸銀行解除自己的連帶保證人責任,都將使這場鬥爭陷入惡性循環,預告雙方法律戰難以停歇。

所謂公司治理,包括監督防弊的「公司監理」與興利的「公司管理」兩個層面。公司經營的權力源頭是股東會,公司治理的重要精神是重視股東的權利,要公平對待大小股東。檢視過去一個月長榮家變最烈之際,三大法人同時賣超長榮航空股票,卻大幅買進華航股票。一賣一買之間,可以看出市場對長榮家族內鬥的憂慮。

張榮發家族雖是長榮最大股東,但以長榮航空為例,持股十張以下的小股東人數也有近十萬人。當長榮家族大股東彼此激烈對抗時,可曾想過這將損及小股東的權益?長榮航空領導階層一夕數變,張家第二代可曾想過:搭乘長榮航空的眾多旅客可能因此感到不安?

台灣企業發展起步較西方國家為短,法人化及專業經營的觀念也相對薄弱。也因此,往往因遺產處理失當,或接班人之間理念不同,造成大股東將董事會當成角力戰場,包括經營階層傾軋式的換血,在在升高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連帶損及公司利益及小股東的權益。

長榮家變鬧得如火如荼,絕對不符合張榮發的遺願,更非長榮股東所樂見。張家第二代應適時煞車,以維護張榮發名聲及長榮集團形象。台灣企業界也應引以為鑑。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台灣應該訂通膨率目標為2%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立法委員也是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質詢時,與央行總裁彭淮南有過一段辯論,曾銘宗認為應該適度增加通膨,以免薪資停滯,造成人才外流;但是,彭淮南認為,低度的通膨可以提升生活水準,而且物價穩定有利於長期的經濟成長。顯然他們兩人對於台灣總體經濟政策方向是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那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他們的觀點呢?

一般而言,薪資具有僵固性,短期之內是不容易變動的,向上調整固然不易,往下調整也同樣不容易。因此在物價上漲的時候,由於企業收益增加,但是薪資不動,所以企業的利潤增加,因而帶動投資,擴大勞動需求,從而再帶動薪資。也就是說,勞動需求是一項引申性的需求,只有當企業有利潤的時候,才會增加聘僱員工,然後才有機會提高薪資。換句話說,溫和的通貨膨脹不但對企業有利,對於整體經濟成長也是有利的;相反的,如果出現通貨緊縮,企業產品的價格下跌,在薪資不容易調降的情況下,造成企業虧損,下一年度就會開始減少僱用人員,於是薪資開始下跌,失業率就會增加,所以通貨緊縮就有可能造成經濟不景氣,當然不利於經濟發展。

近年以來,由於國際經濟不景氣,許多國家出口不順暢,各國都希望能以國內市場來帶動有效需求,除了提振民間消費以外,重要的是希望國內企業能夠增加投資,一方面可以立即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勞動需求,降低失業。在此一目標之下,日本安倍經濟學三箭中的一支,就是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同時把通貨膨脹率目標訂在2%,希望藉此帶給企業更多利潤,然後帶動國內投資。

然而,彭總裁認為當物價穩定時,企業比較沒有風險,因為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產品的價格及未來可能的利潤,因此比較會願意投資。相反的,如果通貨膨脹很嚴重,產品的價格不確定,當然利潤也比較不容易估計,投資風險自然較高,因此對於投資就會比較保守。所以,彭總裁認為提要提高薪資,一方面要從提高勞動生產力著手;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加薪的企業更多租稅鼓勵,讓他們願意在有利潤的情況下,給員工加薪。

其實他們兩人的講法都沒有錯,一方面,政府應該營造一個讓企業容易賺錢的環境,企業賺錢了,就有能力給員工加薪;另一方面,員工也應該盡可能提高生產力,帶給企業更多產出,自然薪資也可以提高。

既然兩人的講法都對,為什麼兩人會有不同的政策建議呢?重點在於近年來台灣的物價的確是非常穩定,為何長期的經濟成長率卻逐年下降呢?而薪資停滯成長呢?更應該問的是,近年來,不但是物價穩定,甚至是否已經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了呢?比方說,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了0.31%,這是台灣少見的通貨緊縮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降,造成躉售物價指數(WPI)更是下跌了8%。但是如果扣除油價因素,單純就核心物價來觀察,仍然上漲約1.3%,因此嚴格說起來台灣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現象。

不過,我們要特別指出,雖然台灣並沒有出現通貨緊縮現象,但是由於長年以來的物價穩定及薪資停滯不前,導致國人對於物價的調整非常敏感,記得曾經有一家賣滷肉飯的知名餐廳想要調漲5元時,遭到許多國人的批評。在國人對於物價調漲非常敏感的情況下,企業想要獲利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要企業主動為員工加薪。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應該可以考慮安倍政府的做法,把通貨膨脹率目標訂在每年2%,讓企業有更多獲利的機會,進而未來比較容易提高薪資;否則,台灣經濟一直停滯,薪資也不容易提升,而陷入長期的低度成長循環。

   
民意論壇
跨兩岸、跨藍綠 大家都給蔡英文留條路
黃年/評論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卡在九二共識,兩岸風雲,劍拔弩張。一股勢力站在蔡英文的同一邊,另一股勢力站在她的相對面。

站在蔡英文同一邊者以綠營為主,但從大選開票看,其支持者已跨越藍綠舊線。這股勢力,又分成「反對她接受九二共識」及「希望她靠近九二共識」兩支,而二者的界際是可變動的。迄至目前,蔡仍在二者之間依違莫定。

站在蔡相對面者,在大陸及藍營皆有。這股勢力,對九二共識與蔡英文的關係,也可分成兩支。一支較強調給她懲罰,另一支較傾向要她轉型。強調懲罰者,主張以窒息戰法迫其就範;傾向要她轉型者則主張「圍城必缺」,要留一條出路。

隨著情勢急遽惡化,懲罰論的聲勢正在升高,要蔡英文轉型的壓力也顯見增加。就兩岸大局來看,強調懲罰必致兩敗俱傷,而若欲引導她轉型,勢必要給她一個出口。

因此,憲法說仍是兩岸的一著活棋。北京若能默認「以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而蔡英文倘能以「用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相回應,雙方就不會走到山窮水盡,而或可柳暗花明。

「以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無違「兩岸一中」,卻存有「一中各表」的緩衝,這正是九二共識的「現狀」,也是兩岸關係的「現狀」。北京若不能接納這樣的現狀,九二共識在台灣將難立足;而蔡英文若竟不接受「以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恐怕也難撐持下去。

九二共識是「模糊的傑作」,其中存有許多求同存異的空間,憲法說即是。但當前的兩岸危機,不但出現在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形同自行封閉了「一中各表」的空間;而北京也有既然如此即封閉此一現今默認的空間、改採較「九二共識」更緊縮路線的跡象。

北京不僅應操作與民進黨的關係,更應關注大陸與全體台灣人民的關係。如果北京認為兩岸整合應循「心靈契合」、「兩岸一家親」及「和平發展」的路徑,卻封閉了「一中各表」的空間,在現階段,兩岸在「一中原則」上,即難有交集之處。

另一方面,台獨已無可能,「一中各表」應是當下台灣與大陸維持競合關係的唯一架構。蔡英文既稱「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即沒有理由自己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大門關上。

「一中各表」當然維持不易,但蔡英文不可代兩岸封死這條路。而只要蔡英文肯試這一條出路,她應當獲得跨兩岸及跨藍綠的理解與協助。因為這不僅是蔡英文的出路,也是台灣的出路,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出路。

北京若能給蔡英文留一條路,那就要看綠營讓不讓蔡英文走出來了。畢竟,蔡若沒有出口,台灣即無出口,民進黨及綠營也不會有出路。所以,綠營尤其應給蔡留條路。

不過,首先蔡英文自己得給自己留一條路才行。

   
美古都融冰了 兩岸陷僵局?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馬總統選擇拉美做為畢業旅行之地,歐巴馬也把拉美納入畢旅行程;不同的是,前者是為活路外交做最後巡禮,後者則是去接收與古巴復交的成就,兩者畢旅心情,冷暖自知。

歐巴馬的外交成就並不顯著,但能與世敵古巴和解,歷史留名的價值必然高於身為第一位非裔總統。二○一四年末,歐巴馬和古巴總統勞爾共同宣布,美古將展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美國隨即放寬旅遊、匯款、出口農產品等多項對古巴的限制,雙方並在去年七月復交。

歐巴馬出訪古巴的意義有二:第一、證明美國五十多年對古巴的禁運政策是錯誤的,新的交往政策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第二、雙方和平友好的關係,有利區域的穩定與進步,共同尋求拉美在政治與經濟上的一體化。

歐巴馬將率三十多位企業主和廿位國會議員訪問古巴,為美國產業開拓古巴市場,因為美國已失去在古巴市場競爭的優勢。然而美古經濟活動無法快速增加的原因,是美國仍持續對古巴經濟禁運,當初柯林頓為避免連任障礙,簽署將古巴禁運列為法律,使總統喪失解除古巴禁運的權力。現在在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和正值美國大選關頭,解除禁運仍需時日。

古巴近年積極經濟改革,成為多國亟欲拓展的市場。最顯著改變在私有事業不斷增加,使用的勞動力達全國四十%,Airbnb網路平台有超過兩千多筆古巴民宿資料。古巴政府取消出國簽證規定,許多古巴人絡繹於歐美各國。

古巴與美修好,已吸引許多美國企業如喜達屋飯店集團重返投資,更會帶動產業活絡,尤其觀光產業,進而促使公民意識活動增加。

歐巴馬和勞爾在互利的共識上,藉由教宗牽線,促成了美古復交,雖然雙方仍存在部分歧見,例如人權和禁運問題,但並不會影響主流的趨勢。反觀兩岸目前的情勢,也需要雙方領導人有智慧的運籌,方能化解僵局。

   
聯合筆記/豈可兒戲
謝邦振/聯合報
聯合報最近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三的受訪者自認自己是台灣人,而台灣獨立之路凶險需付出代價,寧可失去邦交國與願為此而打仗者,二成一左右。也就是不管天然獨、基因獨、後天獨,都看不出台灣人夠勇。

而願付出經濟封鎖代價者更少,僅一成六。顯然,目前的台灣人對兩岸關係變化,有很大的主觀感受與現實落差。

這份民調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就任前公布,不少論述青睞,引用願為台灣人的部分,幾乎到了民氣可用的地步。而當中共宣布與甘比亞復交時,各種高調紛紛出籠。

其一、嘲諷馬英九。民進黨人一再強調,這是中共給馬難堪,馬政府多年依順、叩頭的結果,所謂活路外交不過休克外交,仰人鼻息。這種論調最可怕的是,視外交為前政府或一人之事。台灣人身分認同再高漲,依舊在中華民國之下,外交警訊是傳給中華民國與即將上台的蔡英文,怎能前朝之事於我何有哉,存心看戲。

其二、邦交國無用論。當傳出綠營有邦交國無用論主張時,某些名嘴夸夸其談,丟掉幾個小邦交國又怎樣。天下有自棄自絕的外交?

民進黨在幾天後才由發言人出來否認,這不是民進黨的主張。原因無它,質疑之聲四起,如果五二○之後再有斷交事件,人民真能不在乎,蔡政府要怎麼解釋?

其三、兩岸關係變差,名嘴、立委說大話,陸客不來又如何!兩岸關係不只是賣鳳梨酥、茶葉蛋,陸客住旅館、坐遊覽車觀光而已。除非兩岸關係不要了,意氣高論,太不負責任。

馬英九總統沉痛的說,陸甘復交,對兩岸長期以來辛苦建立的互信非常不利。何止如此,當兩岸熱線接不上,絕不是沒誠意而已。從兩事一起看中共的態度,兩岸關係再不是慈善事業。

前外長歐鴻鍊道出憂心,二十二個邦交國都想和中共建交。所謂二十二國友好穩固,是長期兩岸默契下的結果,而外交休兵的前提,則在兩岸擁有互信的基礎。

民進黨一再灌輸,台灣將另外思考,從國際走向中國,似乎兩岸關係不是當務之急。但不論區域、國際、經貿組織,只要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台灣參與的空間就遭設限壓縮。兩岸關係與外交的給與取,在五二○之後會是什麼局面,如何影響台灣的政經發展、國際地位,蔡英文不能只是一廂情願空泛獨白「兩岸不需針對性競爭」。

兩岸關係,讓利不再,須進一步制度化、協商化、談判化,三化能否進行,端賴互信,陸甘復交不過互信動搖徵兆,先期預警新政府。兩岸互信、和平穩定的基礎是什麼,馬政府半年來對民進黨苦口婆心的提醒,差不多仁至義盡了。接下來,台灣人民要考慮,是不是願意跟著付出代價。

   
陸甘建交 對岸警告中的「期待」
李英明/中原大學副校長(桃園市)/聯合報
隨著五二○逼近,民共過招力道,越來越引人注目。大陸選擇離五二○還有兩個月的時間點與甘比亞建交,基本上是指向五二○,意在警告。但在警告的同時,似乎也帶有某種「期待」,希望五二○後兩岸仍可繼續在這幾年來好不容易建構起來的「共識」軌道上發展。

甘比亞與我們斷交已有兩年多,大陸於此時和甘比亞建交,時機耐人尋味:其一,大陸並沒有直接和我們的邦交國建交,顯示大陸仍然不希望立即和台灣進行外交衝撞;其二,沒有直接挖我們的外交牆角,顯示大陸仍然想要告訴人們,與馬總統之間的外交休兵「默契」並沒有提前結束,陸甘建交與兩岸外交休兵並沒有直接的衝突;其三,既然陸甘建交並不想造成與台灣的立即外交拚搏,那麼其弦外之音,主要就是警告。

大陸原本希望在大陸兩會之前,就能讓民共對話「上軌道」,讓蔡英文及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能夠回到八年來兩岸的「共識」道路上來,但對大陸而言,蔡英文及民進黨並沒有把握住這第一個時機,只是講一些維持現狀或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的「抽象話」。大陸這次和甘比亞建交,應該就是想對蔡英文及民進黨施壓及警告,希望他們可以在五二○講話中,向這八年來兩岸共同建構的、能夠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路線方向靠攏。因此,陸甘建交除警告之外,應該還隱含了上述的「期待」。

通過這種微妙的「期待」顯示,大陸應該不希望和蔡英文與民進黨之間,就像兩輛對開的列車那樣直接對撞。在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制約下,如果大陸真要挖我們的外交牆角,我們到底能有多少招架能力,實在很難說。在我們的邦交國中,等待大陸外交關愛眼神者,應該不在少數。而如果我們期待美日縹縹緲緲的所謂支持來對治大陸,那可能更是非常一廂情願。陸甘的建交,顯示大陸企圖告訴人們,挖台灣外交牆角,讓台灣出現雪崩式斷交,基本上不難,就看大陸要不要這麼做。

讓大陸最為顧慮的應該是,不願見台灣民眾有關遭到大陸打壓國際空間的悲情情緒再度泛生,從而可能又再度成為台灣即將執政者用來對治大陸的籌碼。因此,除非兩岸未來的共識期待完全崩塌,否則大陸應該不致想激烈的挖我們的外交牆角。

歷史殷鑑不遠,穩住兩岸關係,才能穩住我們的國際空間;站穩中華民國憲法的合憲立場,讓兩岸關係繼續朝合憲的方向發展,就可以繼續穩住兩岸關係,讓兩岸關係在彼此互尊互重的基礎上,繼續和平穩定的發展。

   
外交戰火 燒向TPP之路
杜巧霞/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台/聯合報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為當前亞太地區涵蓋層面最廣、涉及亞太十二國經貿整合、法規制度調和,以及未來仍將持續發展的最重要貿易協定;在多邊貿易談判近乎停滯,區域主義盛行下,TPP在亞太地區將是維護區域貿易秩序最重要的協定。

根據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估計,TPP生效之後對所有成員國均有正面效益,主要利益來自於各國法規制度的調和及消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將吸引更多國際直接投資、增進國際分工與貿易,以致將加速成長。至於美國與日本,則由於國際供應鏈的效率提高,亦將同樣受惠。故儘管TPP尚未完成各國國會批准的程序,但TPP成員國均樂觀以待。

我國為爭取公平競爭機會,也宣布將爭取加入TPP下一波擴大成員的談判,各部會且已展開法規制度落差之盤點,以期能早日準備、及早加入。否則不但將被各國貿易排擠,同時也不利我國吸引外人直接投資。

然而能否順利加入TPP實非我國單方面可以決定,依TPP對新成員加入的規定,新成員必須先完成與既有成員的雙邊入會談判,並完成其國內(同意)程序;其次所有成員必須同意成立工作小組,並以共識決同意新成員之申請。目前我國與TPP成員國皆無正式外交關係,即使美國、日本可能支持我國之入會,新加坡、紐西蘭已經與我國有雙邊經濟合作協定,我國仍然必須取得另外八國的支持,其中若有任何一國基於「一中」原則,不願支持我國之入會談判,我國入T的行程即可能受到影響。

依我國與新加坡及紐西蘭雙邊談判經驗,兩岸關係的改善是台星、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完成協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大陸與甘比亞建交,兩岸外交戰蠢蠢欲動,新政府亟欲振新經濟,此不利情勢必須謹慎因應,否則我國經貿發展恐將增不利的限制因素。

   
俗諺未必準 氣象預報加油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聯合報
昨天何石松老師「春雨防秋旱,儲水於地很重要」一文,利用俚諺來判斷一年旱澇,饒富趣味;提醒有雨當思無雨之苦,預先綢繆,也是該有的態度。但俗諺未必可信,也無量化標準,還是請氣象局多加把勁,各項預報應有更高的精度。

多年前,我曾就「清明時節雨紛紛」做過統計分析。以四月五日為中心,前後七天當作清明時期,以台灣較長紀錄的水利局雨量站計算降雨機率,結果清明時節台灣北部最有可能下雨,東部、中部次之,南部機會最小;而清明時節降雨機率大於「非清明時節」的地方只有台灣東南部、北部、中部。尤其南部差異已達極顯著水準。

俗諺無法量化,雨量多少毫米算是豐是旱?氣象局對大雨、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都有嚴格定義,雨量預報也有數量跟機率,才可實務操作,也不會有認知差異。

只是氣象局的預報還不能令人滿意。颱風預報時為了安全,通常高估;即使短天期預報也剛搞了烏龍,預報三月十七日開始大晴天,最後翻盤成大雨,更不要說長期雨量預報,常讓水利單位不敢放心。

俗諺是經驗累積,而台灣雨量豐枯懸殊、南北差異已是常識,甚至東西兩邊、南北二區還會一邊防汛、一邊抗旱,除期待氣象專業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外,國人也該支持發展氣象科技,讓氣象預報能更精進、進步,以降低災害損失。氣象局也不妨整理這些俗諺,統計分析氣象資料,驗證並公布其正確性。

   
台灣高教迷思 國際化等於英語化嗎?
袁孝維/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主任/聯合報
新聞報導,政大決議下學年度新聘教師,每學年需開設兩門英語授課課程,一時間意見紛紜。其實要求新進老師以英語授課,政大不是第一個,如果我們不能把國際化的內涵釐清,政大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討論繞來繞去,是我們把國際化與英語化畫上等號,即使不是等號,也是把英語化視為高教國際化的重要議題。

台灣高教大力推動國際化大約是在十五年前,各校陸續成立國際處;在教育部經費挹注下,十年前結集各大專院校,成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推動吸引外籍生來台就讀。

為何要招收外籍生?理由當然很多:教育外交較不受國際政治干預;大學排名指標之一即是外籍生人數與分布;厚植我們在其他國家未來的影響人脈;用外籍生補救少子化缺口;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是,希望台灣的年輕人可以和國際接軌,可以「國際化」!

在教育部的高教國際化評鑑指標中,學校開授多少全英語學程、英語課程等都列為重點項目。銘傳、淡江成立了國際學院,台大也規劃成立國際學院,聘用外語流利的師資,希冀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就讀,硬體(件)軟體(件)齊備,只欠東風。 而東風在哪?

最近看了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新書「高等教育怎麼辦?」,回頭看台灣高教,特別是國際化這一塊,感觸特別深。校長在台灣出生長大,完成大學教育後赴美攻讀碩博士,在美教書研究三十四年,七年前應聘到香港擔任校長,也是台灣中研院資深院士。他自創新名詞「心件(soulware)」,指的是一種文化、心態、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他指出,缺乏心件正是兩岸大學教育落後其他已發展國家的原因之一。

國際化如只聘請英語好的老師來教書,而沒有要求老師落實郭校長推行的「教研合一」,這樣的課程有內涵能夠吸引優秀外籍生嗎?

研究生先不談,如沒有具前瞻先進的研究室,也不會有優質外籍生願來,所以教學與研究勢必合一。而大學生,我們可在大一大二提供華語課程及一些英語課程,要求其在大三大四時進入常態中文授課課程。華語已是世界未來語言,這才是台灣招收外籍生的籌碼。

英語課程的設計也非亂槍打鳥式,應先了解各標的地區的學生需求,再設計系列有邏輯系統的學程,例如對東南亞的商管、土木,對非洲的公衛、農業,對日韓及歐美的社科、法律及文學等。甚至有些學程根本不需要英語授課,學生來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台灣的文化與語言。這些就是台灣推動國際化的心件,如果沒有了解自身優勢,並設定目標與方法,只是蓋了美美的硬體,也建立制度並聘用人員等軟體,希冀達到國際化不啻緣木求魚。

國際化不等於英語化,語言不過是溝通的工具罷了。唯有建立有內涵、自信的心件,了解台灣及他國的文化優勢,改變心態、行為習慣與思維模式,才能真正開步邁向國際化。

   
黏人、分離焦慮,是怎麼回事?
黏人、分離焦慮,是寶寶的必然現象,1到3歲的孩子也有可能偶爾發生,爸媽千萬不要覺得氣憤或不耐煩,反而是需要盡量滿足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單身動物園》單身有罪?愛情一定需要共通點?
《單身動物園》的題材很有意思,但並不是非常大眾化的口味,它要探討的主題的確是很大眾化的,就是:單身真的不好嗎?為什麼社會就是認為人應該要找個伴?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