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106年會考「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出題形式與測驗內容上皆有新意,因此,各家對於未來出題的面向說法莫衷一是。於此對於即將上考場的同學給予些許建議與出題方向的猜測。 考前建議 如果考題沒有限定文體,切勿先入為主認為該題要寫成「○○文」。寫景、敘事、議論、抒情或可將其視為文句的表現形式,而各自有其書寫目的。例如,以孤獨為例,看似討論內在「應該使用」抒情,但蔣勳卻將孤獨延伸至思維上的孤獨者:「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 不論是感性的感悟或理性的感思,皆需強調邏輯性,別只作為末段感想,應將視其為論述主軸。「事、景」是「情、理」的外在包裝。 信、達、雅的文字要求,需情意真摯、感動自己,務必出於自我感受,真實事件。近年的評測講求學生能夠真實抒發自我深掘經驗,價值觀具有正向思辨力,力求雅正。 不寫普遍的直覺經驗,思考與自身的特殊性,善用所學所感,深化題目的可能性。想想看大部分人都會怎樣寫,就先刪除、避開大家直覺會寫的元素。例如,「捨不得」大多從第一層失去下筆,而帶出珍惜的意旨。可思考是否有其他延伸的可能性,選擇的素材與立意緊密相關。即使五感的書寫,都建議避免普遍的寫法。 若不知如何下筆,先從細緻的景寫起,帶入事件或人或感思。善用觸景生情的手法,帶入要論述的核心。 出題方向 失去,挖掘生命經驗中失去的記憶,思考失去的意義與啟示,尤勿落入俗套。建議由小見大,不見得是失去親人這樣的至悲之事才值得書寫。失去,除了獲得珍惜的啟示之外,可還有其他附加的感思? 成長主題,翻開近十年的題目,較為保守的出題都從成長體悟為主要。所以,要鶴立於其他考生,決勝於對成長的翻轉思考,切莫使用八股佳句,尋找所學課文中,是否有與自身體悟相仿者,或有共同情感質素,或相仿場景以作為觸發。(如洪醒夫、琦君等作品) 時代新產物對生活的影響與改變,例如AI人工智慧、臉書(隱私問題),甚至可延伸到現代便利商店與雜貨店的衝擊。可透過今昔(時代拉長,觀察點不只自身,可能擴及到家族長輩)生活型態的改變,從中思考優劣、文化問題,及其衍生的問題。 觀察台灣文化的改變,如歌仔戲、布袋戲、辦桌漸漸式微,而什麼文化又逐漸興起,興起後帶來什麼效應?對長輩而言,面對某些文化的沒落,他們在情感面遺失了什麼?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選購電子書可享66折,詳情請上udn讀書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