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鈺玲.攝影□林科呈】許多人對於大稻埕的印象就是迪化街、南北貨與台北霞海城隍廟,但在大稻埕土生土長的邱翊認為不只如此。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大稻埕的魅力,邱翊從撰寫部落格「老台北的家鄉味」開始,後來成立「台北城市散步」,幾年來透過文化導覽,與團隊一同訴說這個古老商業聚落歷經不同時代淘洗淬煉的迷人故事。
當台灣多數老街都面臨無法走出差異化的困境時,大稻埕不僅保存了不少古蹟,更有多家百年老店至今仍持續開業,近年來還吸引大量文創產業進駐,讓許多民眾及外國觀光客都愛極了這裡懷舊的氛圍與獨特的產業樣貌。家族五代世居大稻埕的邱翊,引領我們從大稻埕慈聖宮出發,沿著涼州街,彎進迪化街直至台北霞海城隍廟,用數十分鐘的路程,撿拾他30多年的成長記憶,感受老街的悠然氣息。
涼州街曾經是布袋戲班的聚集地,有「獅館巷」之稱。邱翊從小在涼州街長大,外公開設的「茶店仔」是當時「小西園」與李天祿的「亦宛然」等知名戲班聯絡處。這些戲班在進行全台巡演前,必定會到慈聖宮首演,邱翊就會跟著外公一起來到在地人口中的「媽祖宮口」看戲、吃小吃。慈聖宮之於他的意義,不僅在於這是大稻埕唯一一間媽祖廟,更因為這裡滿是他的童年回憶。
獨特的社群連結
「很多人對大稻埕的理解就是迪化街,或是永樂市場跟台北霞海城隍廟,但其實大稻埕的範圍是很廣的,除了到淡水河邊,甚至雙連、中山赤峰街一帶都是。我認為赤峰街的打鐵街,是大稻埕的邊陲,那裡是因為大稻埕的拆船業而興起的聚落。」沿著涼州街走,我們來到了青木由香的選物店「你好我好」,邱翊說,這裡以前是他家,現在租給她,但他還是住在店面的樓上。
對於在這裡長大,又從事文化導覽的邱翊,這裡的磚瓦碎石都有故事。他站在騎樓,回憶起兒時的畫面:「亭仔腳(騎樓)是我們小時候很獨特的生活場域,現在的人大都住在公寓,很少有更開放的空間可以跟鄰居互動。我小時候會在這邊跟鄰居小孩玩耍,以前路上沒有像現在這麼多車,所以我們就會搬椅子出來,大家一起坐在路中間,邊泡茶邊聊天。」
邱翊說大稻埕人大都是生意人的小孩,由於這個特殊的地緣背景,只要遇到自稱大稻埕的人,他們第一時間通常會問對方是哪個小學畢業、家裡是做什麼的,有別於一般的交友問候方式。「透過這些問題,就可以知道他是哪家的小孩,社群網絡的關係跟別的地方很不一樣。」
大稻埕的文化就是商業文化
百年來,大稻埕一直以繁榮的商業聚落聞名,因此邱翊認為,大稻埕的文化就是商業文化。但商業總會隨著時代起落,產業聚落也會跟著興衰。原本邱翊擔心大稻埕會逐漸凋零,但後來他發現這裡底氣很足,加上在地屋主不短視近利,堅持把關求租店家的產業業種和人品,也不隨意漲價,讓這邊的南北貨店家,一做就是十幾年,也讓老屋完整保存下來。
許多店家第二代更在原有的基礎上勇於創新,他指著「富自山中」、「李日勝」等店家,都是因為品牌轉型而延續了生命,甚至成功賣到海外,這些原因都讓大稻埕免於衰敗的命運。
從此他不再把話說絕,因為地方的生命力遠比他想像中來得更有彈性,總能為自己找到新的方向。現在作為一個在地居民與文化工作者,他希望大稻埕能夠持續用可負荷且不影響原有生活品質的方式,繼續疊加豐富的歷史,讓更多人感受這裡豐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