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油價及原物料行情持續上漲,各種民生物品也隨之飛漲,依咖啡、牛奶、糖、小麥、燕麥及柳橙汁期貨價格編纂的金融時報早餐指數(Financial Times' Breakfast Index), 自2019 年來已上漲63%,該指標在去(2020)年6 月開始緩步攀升,到今(2021)夏加速走揚。國際通貨膨脹(下簡稱通膨)壓力不斷上升,波及全球股市,釀成金融市場振盪。市場預期能源需求強勁,但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和俄羅斯等產油國聯盟(OPEC+)未快速增產,使國際油價不斷上揚。主要國家央行無不高度關注通膨升溫的可能性,自疫情以來,國際清算銀行(BIS)追蹤的38 家央行當中,即有13 家央行已升息至少一次。今年10 月,紐西蘭、波蘭及羅馬尼亞央行率先升息,吸引其他國家跟進,新加坡也於10 月中加入升息行列,通膨隱憂儼然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經濟學家警告,全球經濟可能會同時出現價格飆升與成長停滯的雙重打擊,最終導致停滯性通膨的苦果。無獨有偶,今年10 月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一篇文章,「Is the world economy going back to the 1970s?(世界經濟會回到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正說明了當前經濟的可能隱憂。而令人憂心的是,臺灣民生通膨也隱隱發作,加上振興五倍券發放、基本工資調漲及明(2022)年軍公教調薪4%的推波助瀾下,是否會加速通膨,而影響經濟成長?
全球通膨現象接踵而至
影響1:國際原油價格攀升,從生產端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改變許多商業模式及消費習慣。今年以來,油價、天然氣不斷上漲,尤其是國際原油價格,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自今年初的每桶50 美元, 已突破85 美元,漲幅達七成,創下近三年新高;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年底有望衝上每桶90 美元; 美國銀行業認為OPEC+不增產機率高,更預測明年6 月前,會飆上每桶120 美元。不僅使受疫情而缺料、缺船及缺櫃影響的生產端成本隨之上升,也帶動消費端的物價上漲。
影響2: 煤價飆升, 中國「類停滯性通膨」風險
近期,中國因煤炭庫存低落,冬季需求高峰期迫近,把煤價推升直逼歷史高點。受煤價飆升與「能耗雙控」等因素影響,中國國家統計局10 月14 日公布9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年增率10.7 %, 創下1996 年統計以來新高。但9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卻意外放緩至0.7%,為近半年來新低,除了顯示內需動能不足外,也使PPI、CPI 年增率的「剪刀差」,來到史上最大差距;10 月份CPI 年增率已快速來到1.5%,創下13 個月新高。而PPI 不僅連續4 個月上揚至13.5%,與CPI 的「剪刀差」也進一步擴大至12%,再創歷史新高,顯示已有「類停滯性通膨」風險徵兆。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