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創造台灣的樂音 ── 50年來台灣交響樂團發展的故事。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21 第11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創造台灣的樂音 ── 50年來台灣交響樂團發展的故事。
美的人物 陪伴台灣音樂成長的指揮大師:廖年賦
精選推薦 諾阿•諾阿:高更大溪地的奇幻之旅
 
創造台灣的樂音 ── 50年來台灣交響樂團發展的故事。

我們都讀過日據時代與台灣光復時期的歷史,知道50、60年代,曾經有過以月薪200元過生活的打拼的日子。

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在物資匱乏,沒有兩廳院等演出場地的台灣,人們是如何聽音樂,如何接觸古典音樂?交響樂團是如何成立,如何演出他們的表演?

50年來,台灣的音樂環境又是如何走到我們今日所見的樣貌……

今天華滋《談美》就替大家訪問到台灣著名的指揮大師廖年賦。1932年出生,經歷日本統治,台灣光復,退出聯合國,以及各大交響樂團成立的歷史的廖老師,將與我們分享台灣在地的音樂發展故事。


更多台灣音樂發展的故事,歡迎加入「生活•有點藝術_華滋出版」粉絲團,與我們一同分享!

陪伴台灣音樂成長的指揮大師:廖年賦

熱愛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都聽過「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的大名。

70、80年代,他們在不容易與國際接軌的局勢裡,為台灣在國際上爭取到許多難能可貴的榮譽,培育出如今的台灣古典音樂界許多中流砥柱的人才。

世紀的創辦人廖年賦老師,更是台灣交響樂界的重要人物。

台灣早期大小樂團的成立與營運,幾乎都有廖老師的參與在其中,而透過世紀與多年來的教職工作,他更為台灣一代人札實地打下了欣賞古典音樂的基礎。

廖年賦老師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並不像其他30、40年代的台灣重要的音樂家一樣,擁有家族的音樂背景,而是一路因著自己的興趣與機運努力過來。

聽廖老師的故事,我們能夠以一種很台灣文化的觀點,認識在日據時期、台灣光復等不同的背景下,「音樂教育」和「交響樂團」一路發展茁壯的軌跡。

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廖老師的分享吧!


▋日據時期台灣欣賞音樂的管道

父親留給我的回憶,除了漢文外,還有音樂。父親有位朋友阿壽叔,在「臺北放送局」工作。這個單位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於1930年成立,位於新公園,即是今日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所在。「臺北放送局」的主要目的在於政令宣導,但是,對年幼的我來說,它讓我聽到許多歌曲,可說是我音樂啟蒙的開始。阿壽叔來家裡做客的時候,都會教我唱日語歌,唱個一兩遍,我就學會了。今天回想起來,他可算是第一位讓我展現音樂才能的長輩。

或許也是這樣,我至今都還記得阿壽叔,他當年教我的歌,我也還記得:阿壽叔教我唱的是《旭日東升》。不僅如此,我自己聽收音機廣播時,也學會唱些曲子,有一首是《海之歌》。這些曲子,黃靖雅寫碩士論文時,還真的找到了曲譜,不過歌名有些出入,前者是《愛國行進曲》,後者是《海行かば》。為什麼有這些差別,我不知道,或是後來出版歌曲集時,曲名改了。

今天回頭想來,這些歌曲不外乎是日本軍歌及愛國歌曲,歌詞裡反映了濃濃的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只是我那時候年紀小,好聽的是旋律,自己能很快學會、記住,至今都還能流利地唱出,是人生的一件得意事,至於歌詞在說什麼,當時就未在意,今天更記不得,也更無所謂了。

除了廣播外,電影音樂提供了另一個聽歌的來源。2011年下半年,我看到電視報導李香蘭的電影《莎韻之鐘》,聽到主題曲的旋律,驀地想起,幾十年前,我曾經與哥哥在臺北延平北路的第一劇場看過這部電影。

當年,哥哥廖年豐偶而會帶我去臺北看電影,他騎腳踏車,我坐在前面橫桿上,坐上半個小時,到達臺北時雙腳又麻又疼,但是能看電影,就很開心了。就算沒能跟去看電影,哥哥姐姐們看完電影留下來的「本事」(Program),我會小心收藏起來,不是因為上面的劇情說明,而是因為上面有電影配樂的簡譜。

我還記得,曾經在日本電影裡,看到過指揮帶領小樂團演出的畫面,只是我家全無音樂背景,那時候看到,並沒什麼太多感覺。


▋日據時期台灣音樂教育

在土城公學校時期,音樂課的科目名稱為「唱歌」,改制為國民學校後,才稱為「音樂」,其實主要還是唱歌。不管是「唱歌」或是「音樂」,都沒有教科書,主要就是學唱日本歌謠,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當然也沒有教看樂譜。

學校有一臺直立式鋼琴,但並沒有被用在音樂課上,而是保存在辦公室當寶貝,只有老師才能去彈。不知怎麼,我對這臺鋼琴印象很深。土城公學校有頂埔和清水兩個分校, 分校有小風琴,本校才有鋼琴。日後走了音樂的路,再來看這件事, 我發現,連殖民地的國校都有風琴和鋼琴,由這一點,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對音樂的重視。話說回來,國校的音樂課,除了讓我可以高興地唱歌外,並沒有為我增加任何音樂的常識。


▋光復後的台灣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中日戰爭結束,日本將臺灣歸還中華民國。父親由廣播中聽到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時,高興地老淚縱橫,那個情景,我至今難忘。剛光復的時候,一切都很亂,在鄉下地方,有些人會去找日本人的「走狗」報仇,行徑有如流氓。在如此的動盪裡,大家都自顧不暇,也沒人會思索,我這個國校剛畢業的小孩,下一步要怎麼走;更何況,家中的兄姐們都只有國校畢業。我的小小腦袋裡,天真地以為,光復了,可以不必唸書了,也就玩了一年。一年後,民國三十五年九月,臺北縣立板橋初中成立,一切開始不一樣了。

初中的課程裡,音樂也沒有佔什麼份量。不過,我還是有特殊接觸音樂的機會。板橋初中有臺大風琴,可以改變音色,也一樣地只有老師可以用。那時候,有位由日本回來的林老師,他注意到我有音樂天分,歌也唱得好;另一方面,我常常到老師辦公室窗口,向裡面看著那臺琴。有一天,林老師發現我又在看,就叫我進去彈琴。他示範給我看,我很快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彈出來。於是林老師主動地開始教我彈琴,引領我進入音樂的世界。這是我初中三年裡,最重要的音樂經驗,對我日後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台灣音樂早期的專科教育

剛光復時,國校師資的培養相當於高職的專業教育。師範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的學生,全部提供公費,每個月還發零金,畢業後分發到學校教書,保證就業。在當時,就讀師範學校是大部份初中畢業生的第一志願,整體名額不多,競爭激烈,錄取率不高,保守估計,大約百分之五左右;音樂師範科更不好考。

我唸的省立臺北師範學校現在名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依舊在原址和平東路三段。當年的和平東路算是臺北的邊緣地帶,一點都不熱鬧,也尚未舖柏油,還是泥土路一條。北師校園四周環繞著稻田,一片鄉村景象。校舍是低矮的平房,學生一律住校,早晚都要點名。生活採取軍訓管理,每天穿著制服,升旗後做早操,男同學還要進行操槍課程及輪流留守。

這種情形,並不是北師特有,而是「動員勘亂時期」的一般景象。北師三年級開始試辦學校軍事管理,一開始去搬日本兵留下來的槍清洗,要綁綁腿,晚上還要站崗。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先後派遣不同領域的教育人員來臺,重新建立各級國民教育。以當時政府的薄弱財力,卻未忽視音樂師資的培養,實屬難能可貴。當時北師音樂科師資陣容堅強,我的老師裡,康謳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吳華青畢業於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曾寅育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鋼琴組、沈炳光則是福建音專理論作曲組的畢業生。這些老師們飄洋過海來臺時,或許未曾想過,他們會在臺灣終老。

那時候,音樂科的課程,都是全班一起上,但聲樂和鋼琴是「個別課」。我一到三年級的班導師都是康謳,聲樂老師為男中音吳華青、鋼琴老師曾寅育、視唱練耳兼作曲老師沈炳光,皆為當時一時之選。除了師範學校的一般課程外,音樂專業課程包含視唱練耳、齊唱、合唱、聲樂、鍵盤樂、國樂、音樂概論、和聲學、普通樂學、作曲法、音樂史、音樂教材及教法、指揮法。對我來說,除了唱歌和彈琴外,這些都是全新的東西。

北師音樂科接收了日治時期的音樂設備。全校只有一臺平臺鋼琴,放在禮堂,另外有八臺直立式鋼琴及二十臺風琴。八臺鋼琴中的四臺放置音樂教室,供上課使用,另外四臺則分別放在四間「鋼琴室」,就是今日所稱的「琴房」。二十臺風琴則配置於各班教室,學生下課後可以練習。

看來有很多琴,事實上卻不敷使用。因為要練琴的學生很多,不只音樂科的學生,還有普師科的學生也要練琴。而且很少人家中有鋼琴或風琴可以練習, 僧多粥少的情況,可以想見。音樂科的學生每個人每天分配半個鐘頭琴點,量不多,卻已讓普師科學生羡慕不已。白天練琴時間不夠,半夜到琴房,點著蠟燭「偷偷」練琴,成為大家公開的祕密,也有不少的故事和回憶。


從日據到光復,從軍樂隊真正成為國家級的交響樂團,中間的許多故事,除非是老一輩的音樂人,否則真是無從得知。透過廖年賦老師的自傳──《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我們才有機會認識一個有趣的,我們所不知道的音樂,不知道的時代,不知道的台灣。


本文內容參考自《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附贈CD)/華滋出版 ,羅基敏


◆台灣主題延伸閱讀:《愛說台語五千年:台語聲韻之美》 / 《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

諾阿•諾阿:高更大溪地的奇幻之旅

一八九三年,他給分開多年的妻子梅特•加德寫信說:「我正在整理一部關於大溪地的書,它對理解我的繪畫很有用。」高更說的那部書叫《諾阿•諾阿》,當地毛利語的意思是『香啊香』……


1891年,高更出海尋找新天地。

南太平洋溫暖的海水上,聽見一群人呼喊著諾阿•諾阿。

他們有著與土地相仿的褐紅色肌膚,赤身裸體在樹下無憂無慮。他們採集、打獵,高興時席地而坐的宴會,很香很香,諾阿•諾阿。

高更看著年輕男子的肉體產生情慾,是自然嗎?

高更娶13歲的大溪地少女為妻,是罪惡嗎?

教會禮拜完的午後,少女們回憶毛利古老的神話,太陽和天的男神,月亮與海的女神,以及可怕的、在黑暗的夜晚亂竄的死者靈魂,諾阿•諾阿。

男子乘上小舟,捕魚去吧,捕魚去吧,一道占卜妻子的忠誠吧,諾阿•諾阿。

高唱「諾阿•諾阿」吧,它是香氣,是如香氣一般環繞的喜悅與恐懼。

高唱「諾阿•諾阿」吧,它是飄搖的靈魂,是自然的問候,是如此給予的祝福。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高更在大溪地島的生活,高更在大溪地島的領悟。


12/22(一)《諾阿•諾阿:大溪地手記》,跟著高更一起探索神秘的大溪地文化。

上帝奇詭傑作:雲南元陽梯田、東川紅土地、元謀土林
「這裡不只是風景,而是一處偉大的地方。」陳仁文如此描述著他看到的風景。放眼望去,梯田的壯闊、紅土地的奇彩、土林的蒼茫……會讓你在剎那間忘了按快門,只想靜靜地欣賞,當下所看見的一切。

宮原眼科 歷史與時尚的交會
宮原眼科最為人好奇的,莫過於她曾經是臺中的第一性病中心……直到有人看見了她內在美麗的容顏,重新為她穿上二十世紀的新衣裳,搖身一變,成為火車站前最耀眼的時尚明星。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於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
有任何建議或要求轉載授權,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