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41期】 2014.11.20每週四出刊 | |
|
|
 | 考試是驗收老師,不是評量學生 | 作者:張德齡 攝影:陳之俊 | 魏肯博在荷蘭教育界極具影響力,他指出,學習不能填鴨,啟發學生好奇心、找到成就感,才是教育核心的精神。 | | 魏肯博在荷蘭教育界極具影響力,他指出,學習不能填鴨,啟發學生好奇心、找到成就感,才是教育核心的精神。 烏特勒支市(Utrecht)位於荷蘭地理位置的正中心,是鐵路交通的樞紐,通常荷蘭政府公家機關的地點設在海牙,學術研究機構或非營利組織的辦公處,就在這裡。2004年時,曾代表荷蘭出席聯合國,演講荷蘭教育政策的初等教育委員會政策顧問魏肯博(Mark Weekenborg)接受《遠見》專訪。2008年,他建議設立教育委員會,做為政府與校方間的重要橋樑,在荷蘭教育界有相當影響力。 來到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一樓大廳全是落地窗,像進入明亮時尚的咖啡廳,自由,輕鬆的工作氣氛,正如同荷蘭教育的氛圍,讓孩子在自然、輕鬆與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給孩子更多空間學習,才會更願意學習,且學得更好。如果訂定兩週內必須念完10頁教科書,這種教條式學習,不是荷蘭的方式,」魏肯博說。 當學生不再好奇 就偏離教育核心 例如一個4歲孩子,開始問問題、開始對周遭事物好奇,就是學習的開始。「如果一個學生已經沒有好奇心,如果一個教育不再讓學生有好奇心,那就失去最重要的核心,」他說。 魏肯博舉荷蘭小學上課情況,比如說,日本發生海嘯,老師問學生,「什麼是海嘯?從哪裡來?有多少人遇難?誰能夠找出答案?」透過一連串的問題激起好奇心,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們找到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後,就更喜歡學習,如此正向循環。 有趣的是,教學雖採自由啟發方式,但絕對不是放任,也會驗收成果。「考試在荷蘭也很重要,但目的是什麼?」魏肯博認為,在美國或新加坡,考試就是目的。但他認為,考試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教育的成果到底如何,是否對教學成績滿意,是否需要改變教法,找出更聰明有效率的教法。 換言之,跟台灣完全相反的是,考試以測驗老師的教學是否有問題為主,是否需改變教學方式,而非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問題。考試主要檢討的對象是老師,而非學生。 例如,2006年荷蘭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排名降低(數學第三名,科學第九名,閱讀第六名)。同年,荷蘭教師評鑑中,很多老師無法達到標準。於是,開始全面檢討教育系統,提出三個重點建議。 一、透過考試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與狀況,以改善教學方式。二、老師們互相學習,透過彼此討論與參觀教學,創造啟發的環境。三、教學要有重點,加強閱讀與算術教育。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