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接連讀了一些關於電子書跟大數據的書,科技樂天派照例暢談電子書的美好遠景,同情紙本書的夕陽無限好。 然而,我突然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今天出版市場上全面電子化了,人在家中坐,可以上網下載任何想看的書,而且這些書永遠不會斷或絕版了,我還會像其他許許多多的重度書痴一樣,每年花大筆金錢買入市場推薦地當其新書,明知道看不完甚至一輩子都讀不到、用不著,也為了某個萬一會斷貨或需要時找不到而買入嗎? 答案只有一個,斷然不會! 以我自己為例,每年購入中港台的書籍約莫20萬元(新台幣),每年平均採買量沒有一千好歹也有八百本(再加上各家出版社贈書約莫百來本),而我年閱讀量最多只有四百到五百之間。也就是說,我每年的圖書採購金額可以省下一半。 如果全市場的消費者都和我一樣,特別是如果其他原本喜歡買書囤積的藏書人,也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反正書都在雲端上,隨時想讀再買就好根本無需囤積在自己家(的硬碟),大家的購書量應該都會大幅下滑吧? 也就是說,出版市場的產值崩跌個三到五成,應該是合理的推估吧? 至少對我來說,過去因為害怕實體書會絕版、會斷貨,加上喜歡紙本書的質感與收藏書的樂趣,所以不管看不看得完,在市場上想看想要的新書,大多會在合適的時機出手買下(所以家裡堆滿了書),並適時出清用完後不再需要留下的書(或送人或賣給二手書店)。 如果書籍全面電子化之後,圖書再也沒有絕版問題,也失去了收藏樂趣(在能容納數以千計的電子書的閱讀器裡存再多書,都只是虛擬的數位檔案),我將只會在需要使用時才購買。 如果夠多的人產生如我般的想法,出版產業將面臨一大波的業績衰退。因為當今的出版產業早已經時尚產業化,每個月固定推出重點新書,三個月到半年後以低價開始在市場上拋售賣不完的庫存,一年後以更低價出清存貨。眾家出版社根本不在乎讀者能不能讀完自家出版社透過各種行銷活動塞給消費者的書,反正每個月時間到了就推出新書。 更別說,目前電子書的訂價約莫落在實體書的三到五折之間。由於近年來圖書折扣戰越打越兇,以七折在市面上買到實體書的情況愈來越常見,是以如果未來圖書全面電子化,我預估合理的市場售價應該是目前訂價的三折左右,甚至會有很多新人作家為了搶出頭,像美國的亞馬遜網路書店或蘋果商城上的自費出版品一樣,以每本一美金的金額販售。 總而言之,圖書的訂價也將會大幅下滑。雖然出版社可以跳過總經銷鋪貨給電子書平台,省了一筆出貨給經銷商的費用,不過市面售價只有目前訂價三折的書價,出版社的出貨價格無論如何絕對會比現在還低。 第三點,原本就已經供給遠大於需求,供需失衡的出版界的傾斜情況將會更嚴重,因為再也沒有任何書籍上市後,會被下架或掛絕版,每一本上架書都能一直在書店平台上販售,直到人類建立在電子的基礎上的文明消失為止。這和過去紙本書市場快速淘汰實體書的遊戲規則不太一樣。即便目前紙本書的主要銷售管道已經從實體書店轉到網路書店,卻也因為販售的仍然是實體書,實體書會因為新書周期結束後販售狀況不佳而面臨銷毀絕版的命運。電子書卻完全沒有這個困擾,更棒的是,電子書沒有起印量的問題。無論是否為出版社的重點書,電子書都不需要首刷量。雖然出版社的製作成本因而大幅下降,但也別忘了,這些書將永遠不會被銷毀或下架。長尾效應對平台業者來說大有好處(總體業績上升),但是另外一個殘酷現實個別的出版社或作者能分到的利潤卻少之又少。 也就是說,當電子書全面成熟之後,極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有屯書習慣的消費者不再屯書(營業額大概會下滑五成左右),原本圖書訂價也將只剩下目前紙本書的三到五折,且因為書籍永遠不會絕版,留在市場上跟新書競爭的商品品項將遠勝過往的圖書市場,每一本新書的能見度將更低,且能賺取的利潤將更少。極有可能只有超少數的暢銷書賺走了大部分的業績,其他書則連最基本的製作成本都無法回收(即便製作費用也已經大幅壓低)。 在目前靠著靠著每個月推出根本讀不完的大量新書向市場套利,把書賣給不管讀不讀得完都會買回家堆積/收藏的重度買家獲利的出版產業,全面將實體書電子化之後,恐怕將迎來營業額的大幅衰退,因為市場購書意願、頻率和實際採買金額,都大幅減少(就連圖書館的採買量都可以大幅壓縮,諸多分館只要共享一本虛擬藏書即可,特別是那些本來就冷門、小眾或不太有人會借閱的出版品)。 全面電子化後,對亞馬遜之類的平台商或許好處多多,但對出版人跟作家來說也是嘛?恐怕並不盡然!贏者全拿,輸到脫褲的情況應該也會越來越普遍才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