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你吃肉,但有慈悲和同理心,而不要吃素,卻對他人沒有慈悲和同理心……
每當跟新朋友吃飯,點好餐後,都會被問起:「你們練瑜伽的人都吃素嗎?」
對我來說,吃素是一個自然發生的結果。當瑜伽練習愈深入,身心的感知愈加敏銳,對於食物的喜好自會有所改變。未過度加工、當地當季的新鮮食材、簡單烹調的食物當然最好。
後來,我更希望能在日常飲食當中,實踐「八肢瑜伽」(Ashtanga)中「持戒」(Yama)所提到的「不傷害」(Ahimsa)。願能以此善待一切生靈,進而選擇齋食。
在瑜伽的飲食觀當中,認為食物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心靈意識。肉食被歸類於「惰性食物」(Tamasic Food),攝取過多易令人產生怠惰、昏沉、沮喪不安、遲鈍的感覺。但若我們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的肉食主義者吃素,或是因病痛而亟需從肉類攝取營養的人茹素,完全漠視他們的需求,便違背了瑜伽中「不傷害」的原則。
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曾說:「我寧願你吃肉,但有慈悲和同理心,而不要吃素,卻對他人沒有慈悲和同理心。」
素食對於身心有益,但非絕對必要。我們需要了解如何選擇好的食物,更應培養良好的進食態度,才能帶給身心最大的益處。
排鞋子的故事
某年我在印度的瑜伽學院居住時,老師給我一項特別任務:在用餐時間幫忙整理食堂外的鞋子。
因此,每日我都會晚些到餐廳,把那些散落在地上的鞋子歸位,再去用餐。飯後再巡一次,才回房間。有時見到地上散亂的鞋子很多,身旁的印度好友Apoorva就會說:「唉,妳今天的功課很多喔。」而若鞋子幾乎都整齊排放架上,她就會開心笑道:「今天妳沒有功課了,真棒。」
每當我彎腰排鞋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瞥見了,都會對我點頭微笑,並很有默契地將脫下的鞋子排好。收拾妥當後,望向整潔的地面,我總會感到無比舒暢,這才進去安心吃飯。
排完一個月的鞋子後,老師問我:「妳有注意到,靜坐大廳前的鞋子總是排得很整齊,跟飯廳前亂丟的鞋子完全不同嗎?」
原來,當我們準備上課、靜坐時,內心會是收攝、恭敬且充滿覺察的,然而準備吃飯時,便即刻失去那份專注和覺知。凌亂的鞋子即是渙散的心,當我們進食時,可能會因分心而不知不覺吃得過多,造成身體及消化系統的負擔,也無從品嘗食物的滋味。
因此,印度傳統的瑜伽傳承在用餐前都要進行「食禱」,藉由唱誦的儀式,讓用餐者擁有愉悅、放鬆且感恩的心情,用心感受與食物之間的美好連結。
老師也經常告誡我們,要在用餐前立誓:我要少吃三口。帶著節制的意念,運用五官專心感受眼前的食物,才能真正享受食物的美味。
靜默中的珍饈美饌
2014年的秋天來到印度時,亟需讓自己徹底休息,並希望擁有足夠的時間做自我練習,因此決定不跟大家一起參加師資訓練課程。每天晨起後,獨自拎起包袱,在大街上攔一輛TUTU,駛往鄰近的Sadhana Mandir Ashram,也就是我們傳承的舊學院,進行靜默的練習。
隨身戴著Silence(靜默)的牌子,任何人見了都視我為隱形遊魂,絕不輕易打攪。由於大家都在密集上課,舊學院人煙稀少,我在那裡做體位法、呼吸法、睡眠瑜伽及靜坐等練習,也常在恆河畔漫步、曬太陽,直到下午四點才坐車回去,準備傍晚的團體靜坐。
待在舊學院的時間頗長,早、午餐都在那裡食用。聽聞搖鈴噹啷,便知飯菜已經備妥。來到靜謐的食堂,拿起鐵盤打好菜,再隨意找個位置入座。
每張桌子都放有Silence的標誌,提醒來者保持靜默。沒有太多的人聲,唯有窗外鳥囀唧唧,清風拂過樹梢,枝葉發出窸窣的脆響。金色的陽光鋪灑在餐桌上,在如此靜美的地方用餐,自然升起了舒緩感恩的心情。
印度學院提供的素食餐點很簡單,菜色變化不多,每道菜都充滿濃重香料味,食材也常切碎熬煮成嬰兒食品般的濃稠狀,很難見到食物的「原形」,常常搞不清楚湯裡搗得稀爛的菜究竟是什麼。只能在暗自猜測之後,拌飯或裹著烤餅一股腦兒地吞下肚。
每次到印度,我都會帶許多泡麵、豆乾、海苔、罐頭,因為大概一個禮拜後就會開始發膩,極度想念台灣食物。但當我在舊學院舉箸品嘗那些「吃膩了」的菜肴,不再心浮氣躁,而是細嚼慢嚥,細心感受食物的氣味、色調、口感時,竟別有一番滋味。
我總以為舊學院的食物特別好吃,或許是每當在那裡用餐時,都有一顆虔敬安靜的心。當食物添增了靜默的香氣,便能讓平凡無奇的菜肴成為珍饈美饌。
共食圍爐的快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跟一群人一起共享食物,又是另一種愉悅的用餐經驗。
首次在台灣參加靜默營時,三餐皆是自助餐模式,大家自行取食。不過最後一天的晚餐,民宿主人特別準備了豐盛的火鍋。當大家安靜地圍坐桌前,望向滾燙的湯底,以及一盤盤的食材,頓時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下手。
這真是一場默契大考驗,在不說話的狀況下,只能比手畫腳討論哪樣食材要先下鍋。煮好食物要分配時,也得不斷比畫想吃得多或少。到了後來,竟然激發我們互動的慾望,用手勢溝通實在太費工,唇語氣聲開始出籠。大夥兒身處如此滑稽的場面,不禁憋笑起來,終是打破了靜默。
實驗結果發現,靜默營真的不太適合吃火鍋。沒有言語、笑聲與眼神的交會,怎能稱得上是圍爐呢?
然而,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中國人過年要吃年夜飯。全家人共聚一堂烹煮食材、閒話家常,不僅填飽了胃,也暖足了心。食物不僅讓人不再飢渴,也能透過共食來分享彼此的陪伴與關愛。
靜下心來,專注而用心地進食,食物便不再只是食物,不僅能補足身體所需的能量,也能讓心靈獲得深刻的療癒與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