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媒體發表「無需學外語的AI新時代」之後,被部分「雙語政策」的狂熱支持者扭曲為「完全不需要學外語」。事實上,外語學習仍然會在未來的教育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會比很多現在的熱門學科都還歷久彌新,甚至於成為新寵。先舉個真實的歷史事例佐證外語的重要性。明萬曆年間日本入侵朝鮮,勢如破竹直逼平壤,朝鮮遂求救於明,明雖國事如麻但仍出兵助朝,並且經過十三年苦戰之後把日本打到了釜山,並且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然而明廷卻沒有一個人懂日文,最後找了一個在日本混過的無賴參與談判,結果此人兩面糊弄,等於出賣了明朝,但明朝竟是在兩年後才發現真相。由此可知外語的重要性。
但我的重點則是,在AI翻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如現在一般,人人都要花許多時間學英語?更遑論以英語取代中文成為教學語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破除兩個常見的迷思。
首先,並不是人人都有語言天分。語言能力一如數學、音樂、繪畫、體育等能力,並非一種普遍性的能力。因此,過度以語言能力來評斷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或專業能力,對多數孩子都是不公平的。而且,每個人的學習能量是有限的,多花時間學外國語言,必然少花時間學本國語言;讓外國語言進入專業科目學習,必然稀釋授課內容。
因此,過度學習外語必然造成中外語言皆平庸的結果,同時知識吸收分量大減,最終傷害到下一代真正的競爭力,也就是學習、思考與創造等三種能力,因為三者都需要專精一個語言。
另外一個迷思是,外語的口語能力最重要。如果如許多人所言,學外語是為了拓展國際觀,亦即取得豐富多元的知識,故當然是要靠閱讀,而非吸收知識能力極為有限的口語。但在AI翻譯軟體與裝置不斷躍進、電子文本可以一鍵翻譯的情況下,以本國語閱讀的範圍將遠非半生不熟的英文所能企及,這時到底還有哪些人需要學習外語來閱讀?
未來除了每個領域中的專家中的專家之外,外語學習只有三種情況:對語言有興趣、想深入某些領域、想強化創造力。這些領域包括如高階外語教學、語言學、外國文學(及翻譯)、哲學(及翻譯)、高階涉外等領域。不過即使在高階涉外領域,最後外語主要會用在確認精準與增進感情,而不是用在談判協商,因為在未來以本國語言透過同步翻譯軟體與外國人溝通,絕對會比使用外語來得精確。
其次,AI雖會使一般人學習外語的需求驟減,但外語的教學單位並不會因為AI而失去存在的意義,反而會成為新時代的核心領域。因為,在AI滲入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後,語言學者將可以其對語言各個層面的精細知識,參與AI的發展與精進。
更關鍵的是,由於人類唯一可以不被AI取代的能力就是創造力;有此能力才能對AI提出有創意的提示(prompt),讓它為你創造出具有創意的產品。因此,外國文學(不論透過教學或翻譯)因能提供大量不同於本國文學的創意激發,必然成為AI時代不可或缺的知識對象。
總之,在未來外語還是非常重要,但那將是專家才需要的知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