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V.S. 民族自信事 李安執導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榮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攝影以及最佳視覺效果四大獎項,消息傳出時,舉國歡騰,全世界所有華人為之慶賀,儘管所得多為技術獎項,不如李安所預期的最佳影片獎,事實上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投票結果,反映出對浮面事物較有感受力之美國文化的認知程度和思維邏輯;但此片以西方高科技拍攝技術講述東方哲學的深沉內容,呼應追求身心安頓的時代潮流,引起世界各地觀眾的共鳴,紛紛創下亮麗的票房紀錄,卻是不爭的事實。李安更因此被稱為「台灣之光」、「華人之光」,國家民族的自信心似乎隨著李安在國際影壇的優異表現而大幅提升。 中國自秦朝建立一統帝國以來,雖也曾受過北方民族的統治,但漢文化卻一直居於主導的優勢,直到186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以優越的軍事力量擊敗了自以為是天朝上國、文明中心的大清帝國,第一次來自東、南而非西、北的「蠻夷」重重羞辱了這個文明古國,自此之後,優勢主導的漢文化日漸衰頹,中國被迫一步步地接受一個更先進、更現代也更「文明」的西方文化。此後一世紀東西方列強帝國主義式的行徑,激起了中國知識分子和一般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導致民族自信心的嚴重失落。 而現代中國在歷經實施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所導致的經濟發展停滯,一度鎖國與世界隔絕,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77年開始朝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發展,並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經濟開始起飛,於是沉睡多時的猛獅終於覺醒,2009年,更於2008年秋的全球金融海嘯中率先復甦,取代日本,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國崛起的言論於是浮現,超英趕美的思維處處瀰漫,然而這樣的言論和思維背後隱含著的依舊是民族自信心的不足。 其實,過去一百多年以漢文化為代表之中國文化的衰頹,也只不過是在影響力上暫時的減弱罷了,並無損其深邃精粹的內涵。中國思想文化的偉大從不曾因政治、經濟、科技、國力的衰弱而有所改變,也從不曾因戰敗而不受世人所尊敬和景仰,這點光從自古至今中國藝術市場歷久不衰的國際性,即可看出,尤其在現今這個物質文明過剩、無常多變而心靈尋求依歸的時代,中國文化中的美好價值和亙古不變的真理,更是受到東、西方世界的推崇與追求。 中國人會缺乏民族自信心全是因為對自己文化珍寶的不了解,一味只看到他國形而外的優勢,不斷比較之下造成內心空虛,並因而感到憤憤不平之故。三民書局發行人劉振強在1988年〈刊印古籍今註新譯叢書緣起〉中即已寫道:「一個世代昌隆的門第,必有它賴以持家的寶訓;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也必有它賴以利國的優良傳統。中國五千年來,聖賢相繼、德慧相承,匯積而成的典籍浩如瀚海,這些典籍正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 「近數十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方面雖均有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著一個隱憂,那就是:我們已經逐漸失去中國人的氣質和自信;中國文化的氣息一代比一代淡弱。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而不能讀懂中國典籍,應該是最主要的因素。由於語言文字、生活環境、教育方式等種種的演變,古人容易瞭解的書籍,我們現在讀來,往往覺得艱深難解。而身為中國人,不去接觸或讀不懂中國典籍,自然無從認識自己的民族與文化,甚至會產生誤解,這就無異於切斷個人通往民族大生命的血脈,而導致個人的生命不能與民族的大脈動同其跳動……」這一番言論,對歷經文化大革命後的現代中國而言更加貼切。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四月號•247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