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破題之前,先細讀一篇小品文〈竹島〉,是北宋末,詩書畫三絕大藝術家徐兢(1091-1153)所寫的:是日酉後,舟至竹島拋泊。
其山數重,林木翠茂。其上亦有居民,民亦有長。山前有白石焦數百塊,大小不等,宛如堆玉。
使者回程至此,適值中秋月出,夜靜水平,明霞映帶,斜光千丈,山島林壑,舟楫器物,盡作金色。人人起舞弄影,酌酒吹笛,心目欣快,不知前有海洋之隔也。
北宋書畫名家徐兢,遊過竹島?那日前登上國際版面的「竹島」?一點不錯!這就是前不久,在日本嚴厲外交抗議之下,南韓總統李明博所登的「獨島」(也就是日方所稱的「竹島」),成為史上第一位登島的韓國領導人。一時之間,在世界上引起軒然大波,使這座小小的島嶼,成了報紙矚目的焦點。事實上,韓方所謂的「獨島」,Tokdo或Dokdo,在古代就是日方所稱的Takeshima(竹島),朝鮮一般漁民,口耳相傳,日久音訛,把「竹島」念成了「獨島」,反倒是日本方面保留了古音。
徽宗遣使高麗,
徐兢為特使團代表之一
這種地名因口傳訛變,變得面目全非的例子,在中國俯拾即是,大至典籍上的地名城名,小至嘴邊上的街名巷名,常常都不能倖免。我手邊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就有一則例子云:
舊說: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後語訛為「蝦陵」。
近代如建於民國36年為紀念王陽明的餘姚陽明醫院,就被鄉人訛傳成了 「養命醫院」。音義演變,完全如港劇一般的無厘頭。
話說書畫家為何會登上朝鮮海外的一座小島?這還要從宋徽宗談起。宋元符三年(1100),哲宗卒,弟端王趙佶(1082-1135)繼位,登基後,竟然連續三年,遇到三次「河清」,分別為:第一次,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同州黃河清。」第二次,大觀二年(1108年),「同州黃河清。」第三次,大觀三年(1109年),「陝州、同州黃河清。」沉迷祥瑞,好大喜功的徽宗,信心隨之大增,臨朝氣勢如虹,遂有消滅北方大患之志。政和五年(1115),宋軍大舉伐西夏,慘敗於藏底河;而同年金太祖則大潰遼軍於混同江。因此,徽宗便有安撫高麗、盟金伐遼之策;於是便聯絡完顏阿骨打,在宣和二年,與金締約;宣和四年,仿神宗元豐舊制,遣使高麗。徐兢因緣際會,成了特使團代表之一,得到了遊歷海外的機會。
徐兢為能書善畫的一代名筆
徐兢,字明叔,號自信居士,福建(甌甯,今建甌)人,十八歲入太學,後以父蔭補官,累官至朝散大夫,賜三品服。他自幼穎異不群,能書善畫,尤工篆書,南宋名儒魏了翁稱譽為「於《說文解字》以外,自為一家」(〈跋聶侍郎所藏徐明叔篆赤壁賦〉)的一代名筆。
張孝伯為他寫《行狀》時,則讚他讀書 「鄙章句學,而漁獵古今,探賾提要,下至釋老孫吳盧扁之書、山經地誌方言小說,靡不貫通。」又形容他神思迅捷,口才便給,「在貴人前,抵掌論事,常傾一坐;文詞雋敏,立就下筆,袞袞不能自休,尤長於歌詩。」有一次,他經過西楚霸王廟,留二十八字。中書舍人韓駒見之嘆曰:「後人殆不可措筆矣!」可謂極力推崇。大詩人兼書畫收藏家樓鑰也評他:「畫入神品,山水、人物俱冠絕一時」,又說他,嘗作平遠山水贈韓駒,駒曰:「明叔詩為畫邪?畫為詩邪?」作品一出,人爭購藏。不過,「世人所藏,多出他手,或公所指受。」可見當時書畫市場上,不但有他的代筆,也有他的假畫。
至於徐兢的處事為人,《行狀》中也有生動的描述。說他「處事,無大小,皆妙有思致。他人窮智慮,莫能及。」除了詩書畫外,他還喜歡音樂與飲酒,「洞曉音律且善嘯,閒命倚笛和之,聲嘹然,由其上;塵飛幕動,殆若鸞鳳群集。」
他愛喝酒,但不誤事,「飲酒至二斗,不亂,與客對,必引滿先釂。酒半,談辯風生,或遊戲翰墨,吹簫拊瑟,超然疑其為神仙中人也。天下士,聞公名,率願納交,微賤小夫及門,遇之亦必盡禮。有所求,無細大,必響應。人之有善,喜若己有。故所至,人翕然親愛之,雖蠻貉行焉。」風範情貌,不減魏晉名士。
祖上徐鉉,也是才子書法家
徐兢為畫,十分慎重,「雖濡毫漱墨,成於須臾,而張之絹素,或經歲不顧」,故坊間流傳絕少,他常「自題保大騎省世家」,以示家學淵遠。「騎省」是指他的祖上,宋初名臣徐鉉,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才子、大書法家。
鉉字鼎臣,本是南唐翰林學士,後隨後主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是當時有名的 「江南三徐」中之「白眉」。文章議論與韓熙載齊名,號稱「韓徐」,與弟徐鍇精通文字學與篆書,號稱「大小徐」。曾與句中正等共同校訂《說文解字》,增補19字入正文,又補402字附於正文後。此一補訂本,世稱「大徐本」,是他以「隸字錄《說文》,如蠅頭大,累數萬言,以訓後學」的精校稿,也是清段玉裁注釋之藍本,流傳至今,仍稱最善。
少年得志的他,在南唐,十六歲即為校書郎,二十多歲就升為知制誥,為後主高級文字秘書,以博學多藝,辯才無礙,成為天下皆知的「名嘴」。《宣和書譜》卷二說他:「文雅為世所推右。來使本朝,一時士人,想望其風采。」不過,他卻兩次栽在趙匡胤的手裡,傳為趣談。
第一次是,後主派徐鉉為代表使宋。宋朝臣「皆以辭令不及為憚」,不敢出任「差官押伴」,弄得宰相為難,不得已,請示宋太祖。趙匡胤也厲害,特選「殿侍中不識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筆點其中一人,曰:『此人可』。」如此奇招,弄得「在廷皆驚,中書不敢請」。被選中的「殿侍」,也「慌不知所繇,薄弗獲己,竟往渡江。」
徐鉉見到來迎接自己的使臣,不知有詐,以為遇到敵手,於是施展辯才,「詞鋒如雲,旁觀駭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騎省叵測,強聒而與之言。居數日,既無與之酬複者,亦倦且默矣。」名嘴徐騎省的三寸不爛之舌,居然遇到了一個聾子般的白丁悶葫蘆,任他講得是口乾舌燥,卻毫無反應,不見效果,只好默然作罷,無功而返。
第二次是宋太祖伐南唐,後主命鉉請和。他拜見趙匡胤,為南唐請命,「累數千言」,太祖辯他不過,發飆道:「不須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真是弱國無外交,一句橫話,就把他頂了回去。
徐鉉歸宋後,專心書法,初見《嶧山》字摹本,「自謂冥契,乃搜求舊字,焚擲略盡,悟昨非而今是」,識者謂,自陽冰後,續篆法者,惟鉉而已。北宋淳化五年(994),據徐鉉摹本,重刻秦《嶧山刻石》,所書篆字,映日視之,筆畫中心有縷濃墨,蓋因中鋒直下,筆鋒常在畫中,被譽為如「屋漏痕」、「錐畫沙」。後人跋其書者云:「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於篆籀,氣質高古,幾與陽冰並驅爭先。」並強調 「此非私言,天下之言也。」可見他在篆書史上的地位,是能直接承繼李斯、李陽冰的大家。
宋徽宗宣和四年 決定遣使高麗
到了徐兢時,家中仍多騎省遺物。他大伯父手中,就保有一硯,旁著鼎臣二字,「嘗謂群兒曰,有能紹素業者,當以是與之。」那年,徐兢剛「結髮」(二十歲),「能知憤激,刻意篆籀,世父以授公。而公之生,有十歲來歸之兆,故人謂公為 『騎省後身』。」可見在當時,大家都視徐兢為徐鉉轉世,對他的書法,也是推崇備至。
有一次,當朝太子少保命他寫「咸寧墓碑」,他寫來寫去,寫不好。沒辦法,只好「禱於佛,取般若心經,習書之。至『實』字,偶見風幡飛動,因悟體勢,自此擅天下重名。」
宋徽宗自己是書畫名家,藝術要求嚴苛,眼高於頂,對徐兢的字,居然「尤所愛賞。嘗召至禁中,書『進德修業』四字,袤(長)丈許。至 『業』字,公特出奇,變行筆之敘,留中畫,最後落,脩勁端直,如圓石墜千仞。」徽宗看了,「駭異稱善,左右皆失聲,其運筆精熟,周旋曲折,雖夜屏燈漏,無毫釐差。真、行遒麗超逸,褚、薛、顏、柳,眾體兼備。」實在是才華豔發,藝驚御座。難怪後來徽宗要賜他同進士出身,擢為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
宋徽宗在宣和四年(1122),決定遣使高麗,開始建造船舶,準備禮物,而不久高麗國王睿宗薨,新王登基,入貢來朝,「請於上,願得能書者,至國中。」徽宗大喜,除了先前決定派遣給事中路允迪報聘外,並特命徐兢為「國信所提轄人船禮物官」,兼祭奠弔慰,隨船團出使,於宣和五年五月出發。
宋代出使高麗,多走水路,從明州(寧波)出發,乘西南季風,隨黑潮北上,最為迅捷,順遂時,十日左右可達。宋神宗時,為了遣使高麗,特別建造了兩艘巨艦,一艘名「凌虛致遠安濟神舟」,另一名「靈飛順濟神舟」,規模雄偉,名稱絢麗,實在駭人眼目。
徽宗好勝,「詔有司,更造二舟,大其制而增其名,一曰『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二曰『循流安逸通濟神舟』,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鷁首,屈服蛟螭。所以暉赫皇華,震懾夷狄,超冠古今。」
又委福建兩浙監司,造四艘小「客舟」,護航「神舟」,復令明州裝飾。客舟造型如神舟,「具體而微,其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可載二千斛粟。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每舟篙師水手,多達六十多人,其規模之巨,也令人咋舌。
至於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有如現代的巨型大郵輪,真古代的鐵達尼號(Titanic)也。是年五月,當八舟齊發之日,送行者、看熱鬧者,滿山遍野,蔚為奇觀。船團由神舟領航,揚帆順風而行,抵達朝鮮時,也是朝野轟動,奔相走告。高麗人「迎詔之日,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也。」真是把大宋威儀,在海外發揚得淋漓盡致。(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