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劇情片、紀錄片,或是個人生活錄像,每部影片都是一個時代的一段記憶。它們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鏡頭下那個時代的生活型態、思考模式、環境樣貌留下最生動的紀錄。因而電影,以及其他的影音──學術界稱作「音像」(audiovisual)──檔案,都成為紀錄我們時代的重要文化遺產。 但如同記憶在腦中會隨時間逐漸退色、消逝,電影這個以膠片、錄影帶、和當今硬碟作為載體的記憶,一樣也會因重複使用的磨損,與時光的侵蝕下,隨著它的載體的變質而慢慢退色、崩壞。當一部電影所有的拷貝與母片都化為烏有,這個世界就徹底失去一段記憶,或者幸運一點,我們可以透過DVD來追憶,但卻再也找不回這段記憶最鮮明的輪廓。 然而,世人對此危機的意識來的太晚。聯合國科文教組織指出,以往用以紀錄影音資料的底片、錄影帶等媒材都無法長久保存,因而,世人大約只剩下10到15年的時間,能搶在這些影音資料毀壞到不堪使用之前,將其轉為數位資料進行永久保存。因而,於2005年,聯合國大會將10月27日訂為「世界影音遺產日」(World Day for Audiovisual Heritage),呼籲全球重視各種影音資料保存的重要與急迫。本期的放映頭條也將以電影修復、音像資料修復、經典修復映演幾個方向,待各位讀者了解台灣目前在此領域的努力與難題。 今年的「世界影音遺產日」標語呼籲全球為下一代保留我們的影音遺產。 國家電影資料館––與時間搶片 數位修復幫國片「還春凍齡」 目前除了中影有能力為其出品的影片進行修復與發行映演之外,維護保存其他國台語電影的重責大任,都落在隸屬文化部的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簡稱「國影館」)身上,在國影館的片庫中,光是華語電影就有約莫14,440部館藏,但因某些影片收藏前的儲存環境不良,館方估計,目前共有約3000部影片等待修復。 同時,雖然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在七十週年紀念的宣言指出,電影膠捲若妥善儲存,可以保存數百年,但是其所謂理想環境指的是攝氏五度、濕度40度以下的儲藏環境。而電影資料館礙於經費有限,多數片庫只能維持18度的陰涼環境,光是維持總面積將進2000坪片庫的空調費用,就佔去國影館年度預算3000萬新台幣額度的近三分之一。儘管如此,此一環境並無法完好保存影片,充其量只能延緩影片品質衰變的速度。因而,將早期電影進行數位修復與典藏,對於現在的國影館而言,可能是較能讓國片有效長期「凍齡」的選項。然而,礙於取得版權不易、工程耗時與經費龐大,國影館自2007年起展開數位修復計畫,至今完成的數位修復成果,僅有2009年公開的李行導演的台語片作品《街頭巷尾》一片。 2012 首波數位修復計畫 目標搶攻國際影展 《龍門客棧》修復成果 10/27 國人搶先看 而從2012年起,國影館才在國科會計畫經費的資助下,展開10部影史重要影片的修復計畫,其中包括阮玲玉主演的《戀愛與義務》(1931)、世界僅存首部記錄中國風土民情的紀錄片《經過中國》(1915)、以及台灣攝影先驅鄧光南於1935 至 1941 年間拍攝的五部家庭電影等。而在這批數位修復影片中,接近完成的胡金銓經典《龍門客棧》更將響應「聯合國世界影音遺產日」,在 10 月 27 號晚上七點鐘,於全台127家老字號戲院聯合義演,門票的稅後收入,則全數捐至國影館做為保存台灣電影遺產基金。 《龍門客棧》由國影館委託世界電影修復先驅單位,義大利波隆那電影資料館的「電影修復實驗室」進行修復,在該機構修復的電影也可優先獲選於波隆那「再發現電影」影展(Il Cinema Ritrovato)放映,此一影展也是取得歐洲各大影展門片的前哨站。國影館該計畫負責人黃庭輔表示,2012年修復的影片皆在華語電影史、美學發展上有重要地位,透過和委託國外影片修復機構,希望這些重量級影片可以藉此進入國際影展放映,讓各國看見台灣電影的發展歷程,在國外獲得肯定後,希望進而影響國內政府單位和民間組織的支持。 國影館《龍門客棧》全國義演活動宣傳圖片。 第二波修復計畫出爐 13部影片待觀眾回味過往時光 延續2012年的計畫,國影館館今年繼續挑選13部經典電影進行修復。有別於去年的選片策略,今年除了挑選重要影史作品外,更以六、七○年代演藝巨星主演的國台語通俗電影為主,希望待電影完成數位修復時,能夠透過這些電影在國內大銀幕上再現的光彩,喚起上一輩與新一代台灣社會大眾對於修復老電影的重視與支持。 今年繼《龍門客棧》後,國影館也將修復胡金銓的另一武俠經典《俠女》(1970,徐楓、石雋主演),除此之外,預計修復影片還包括由林青霞與「雙秦」秦漢、秦祥林主演,當年掀起「三廳電影」熱潮的瓊瑤經典《我是一片雲》(1976),以及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主演的另一部瓊瑤電影《彩雲飛》(1973);鳳飛飛從影代表作《春寒》;劉家昌代表作《梅花》等國語片經典,從中可看到「小淘氣」甄珍、「雙秦雙林」、鳳飛飛等華語巨星當年風華。 諜報片看見台灣老片多元創作能量 除此之外,《阿嬤的夢中情人》帶起台灣新一代觀眾對於諸如《第七號女間諜》等台語諜報片的好奇,國影館也順勢將一系列的華語諜報片進行修復。其中包括《天字第一號》(1964,白虹、柳青、柯俊雄主演),本片是台語片黃金時代下的作品,更是台灣第一部諜報片,遠比另一部名列修復片單中的國語諜報片《揚子江風雲》(1969,李麗華、張美瑤、柯俊雄主演)早了五年上映,足見台語片在內容上的靈活多變,甚至在題材嘗試上領先受黨政軍掌控的國語電影,而柯俊雄在這兩部國台語片中皆領銜主演,更可透過他窺見當時影壇環境的變遷。 除了台語諜報片之外,國影館的修復片單之中還包含了許多重要的台語片,台語歌王文夏主演的歌唱電影《再見台北》(1969),寶島歌王洪一峰唯一電影演出作品《舊情綿綿》,以及歌仔戲小生楊麗花主演的《回來平安港》,都將勾起上一輩台灣人的青春往事。除了明星風采之外,此批片單台語片還包括重要影史作品,《燒肉粽》(1969)則是台語片時期最有人文關懷氣息的辛奇導演,當年萬人空巷的代表作之一,《王哥柳哥遊台灣》上、下兩集(1959)則是資深台灣電影導演李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該片鏡頭記錄下台灣1950年代各地影像,極具歷史影像價值。 《王哥柳哥遊台灣》劇照。圖片/國影館。 台語電影•SOS! 台語片的修復與保存更是當今文化保存工作的當務之急。台語片盛產於從1955年到1970年之間,最高曾創下178部的年產量,總產量更約有上千部。但誠如《阿嬤的夢中情人》片尾字卡所揭示,大部分的台語片都沒有妥善保存,或是隨著電影公司、戲院關門而散佚,至今只留下約200部電影拷貝,例如文夏的《再見台北》便是這位台語歌王拍過十多部歌唱電影中,唯一留存下來的作品,而這些膠捲並正隨著時間持續不斷的酸化變質、或發霉中,品質一年比一年下降,這些僅存的「阿公的美好回憶」正急需各界伸出援手搶救。.....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