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暗物質之網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什麼是《DFUN》?!是Digital Fun,也是Design Fun。【DFUN設計風尚誌】,一同駕馭這股科技愛美風潮!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4/19  |  第2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暗物質之網
真菌大軍來襲
名家專欄 千杯不醉007
科學人新聞 腸道細菌隨「食」改變
暗物質之網
撰文/萊貝斯凱德(Noam I. Libeskind)

翻譯/李沃龍


電腦模擬顯示,暗物質之網緊抓著宇宙裡的各個星系,使得銀河系裡的矮星系全都落在一個奇特的平面上,但暗物質是否真的存在呢?

重點提要

■星系形成的理論顯示,小型衛星星系構成的球狀暈應該包覆著我們的銀河系。但由於一直搜尋不到足夠數量的小型衛星星系,有些人開始質疑宇宙學的基本學說。

■天文學家觀測到的衛星星系,大致排列在橫切過銀河系的一個平面上。

■天文學家透過新的電腦模擬,利用巨大的暗物質之網便可解釋小型衛星星系數量與其特殊排列的原因。

大多數星系就像銀河系一樣,有著數十個衛星星系繞著它們運行。這些衛星星系都極其暗淡──只有那些繞行著銀河系以及我們附近的仙女座星系、距離最近且最亮的星系才能被觀測到。但這些矮星系並非雜亂無章地恣意繞行,它們全都位於一個側向的平面上。

這種排列方式著實出人意表。模擬星系演化的電腦模型早已顯示,天空中任一方向上的矮星系數量應大致相當。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向認為,這種球狀分佈是暗物質所導致的結果。暗物質是一種只透過重力與普通物質作用的神秘物質,天文學家認為,宇宙裡瀰漫著暗物質,並在星系形成及宇宙膨脹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由於矮星系的排列之謎實在令人傷透腦筋,包括克羅帕在內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質疑,暗物質是否確實存在。他打斷了我的演講,並說:「暗物質的說法是錯誤的,根據電腦模擬顯示,衛星星系會呈球狀分佈於銀河系周圍,但這明顯牴觸我們觀測到的現象。」

我提出另一種觀點,則嘗試以遠比銀河系巨大的宇宙暗物質結構,來解釋這些衛星星系的特殊排列。雖然無法說服一些如克羅帕般的懷疑者,但包括我在內的天文學家所做的新近研究均顯示,龐大的暗物質之網足以說明這些衛星星系在天空中獨特的排列方式。

行蹤不明的物質

位居這場辯論中心的暗物質,便是天文學家為了試圖解釋其他令人困惑的星系特性而提出的。1930年代,天文學家茲威基(Franz Zwicky)想測量后髮座星系團的質量,那是個由大約1000多個星系構成的巨大星系團。他首先測量了這個星系團裡每個星系的速度。他驚訝地發現,那些星系具有每秒數千公里的速度,快得足以撕裂這個星系團。那為何這個星系團沒有被撕裂呢?茲威基推斷,這個星系團必定充滿了一些看不見的物質,利用重力緊抓住那些星系。這種行蹤不明的物質,隨後命名為「暗物質」。

自80多年前茲威基首次提出這個說法後,暗物質的訊號便突然出現在宇宙的每個角落裡,幾乎每個星系中都可觀察到。在我們銀河系裡,天文學家從觀察星系外緣的恆星運動中,也推論出暗物質的存在。就像在后髮座星系團裡的星系一樣,這些恆星的速度太快,我們能觀測到的所有物質根本不可能抓得住它們。銀河系周圍的10多個矮星系,似乎擁有更高比例的暗物質。

大量的暗物質暗示著,它應該在宇宙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用電腦模擬是研究這個演化的方法之一,從1970年代開始,宇宙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便嘗試利用電腦程式模擬宇宙的歷史。這項技術是:先在電腦裡設定一個假想的方盒;把虛擬的粒子(每個點代表一個暗物質團塊)擺進方盒中幾近完美的格子裡;然後計算每個粒子受到盒中所有其他粒子的重力,再根據每個粒子「感受到」的合力移動它們,並反覆進行上述長達130億年的過程。

如今,這些步驟雖進展得比1970年代複雜許多,但仍然使用這項基本技術。40年前,電腦模型一次只能處理幾百個粒子。現在,最先進的電腦模型可在一個相當於可觀測宇宙大小的體積裡,成功運算數十億個粒子。

以電腦模擬宇宙已成為研究個別星系的有效方法,但它也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問題。例如,電腦模擬顯示,那些繞行在銀河系周圍、瀰漫著暗物質而稱為暈的結構,應該會把氣體與塵埃拉進個別的團塊。這些團塊會因重力而塌縮,最終形成許多恆星與矮星系。在銀河系的狀況中,暗物質的無所不在代表我們應該能夠觀測到數千個小型衛星星系。但當我們眺望夜空時,卻只觀測到數十個衛星星系。在1990年代,天文學家首次確定了無法找到這麼多的矮星系,此後這便稱為「失蹤的衛星星系問題」。

more

真菌大軍來襲
撰文/佛雷塞(Jennifer Frazer)

翻譯/林雅玲


一種奇怪的真菌疾病,在加拿大和美國出現,對人類造成新的威脅。

2001年,在加拿大卑詩省的溫哥華島東南方的海岸,有好幾隻死海豚被沖上岸,牠們肺臟裡充滿真菌,而且比正常的肺臟重了好幾倍,幾乎沒有氣體存在的空間。島上的獸醫從未見過這種景象。當地的貓和狗也有呼吸困難的毛病。在貓身上,當真菌感染並腐蝕到頭骨時,可能導致一種很可怕的症狀:「腦漿滲出」(weeping hole)。同時,幾個住在這個加拿大太平洋側島上的人,也罹患了未知的呼吸疾病,他們不斷咳嗽、體力減弱並且難以入睡。胸部X光檢查顯示肺部出現不正常結節,腦部也有。然而,活體組織取樣檢查證實那不是癌症,罪魁禍首是真菌。

儘管症狀不同,不過折磨寵物、海豚和人類的都是加蒂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島上從未發現過這種真菌,過去也不曾發現它出現於熱帶和亞熱帶之外的地區。不過現在它就在這裡,只是沒人知道它從哪來?來了多久?最令人擔心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此生病,還有這種新真菌能傳播多遠。

我們確實有理由要好好注意這株真菌。

more

 
千杯不醉007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翻譯/周坤毅


全球最著名的情報員可能有酗酒問題!

棒,真是棒(bombed, James bombed)!

我稍微改寫第七號情報員龐德(James Bond)著名的自我介紹,以彰顯他的好酒量。研究人員根據弗萊明(Ian Fleming)原著小說的描述,研究龐德的個人習慣,發現他酒喝得很多,遠遠超過安全值。顯然他有單獨乾掉一整瓶酒的許可證。

事實上,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的報告,龐德的酒精攝取量多到讓他可能是「惡性腫瘤、憂鬱症、高血壓與肝硬化」的高危險群。這項「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的研究發表在BMJ惡名昭彰的耶誕特刊,每年它都會刊載這類半真半假的研究,我得多喝幾杯酒後才讀得下去。

英國德比郡的急診室內科醫師強生與諾丁漢郡的小兒科醫師戴維斯,瓜分了弗萊明的14本小說以進行這項研究。根據他們的計算,龐德的酒精攝取量比成年男性的建議最高攝取量高出四倍以上。他平均每週喝下92單位的酒精(每單位是10毫升或8公克的純酒精)。計算平均值時並未包括他絕對不可能飲酒的天數,譬如說,住院或遭囚禁時。奇怪的是壞人總是想設計極度複雜的機械來殺他,卻不趁他在牢中時賞他一顆子彈。

more

 
腸道細菌隨「食」改變
撰文/費特曼(Rachel Feltman)

翻譯/鄭方逸


素食和葷食造成腸道細菌大不同,而且改變速度超乎想像!

不但人如其食,就連在我們體內生活的細菌也深受我們飲食的影響。

長久以來,微生物學家就知道不同飲食會促成不同的腸道菌落,而最新研究顯示,改變的速度快到不可思議。根據一項近期研究的結果顯示,我們的飲食如果劇烈改變,體內的菌落也會在幾天內就發生明顯變化。

研究人員把受試者按飲食型態分為兩組:一組以動物性產品為主食,例如肉類、蛋類和乳酪;另一組則以蔬食為主。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幾乎馬上反應。舉例來說,動物性飲食會抑制能分解植物澱粉的微生物數量,同時增加耐膽汁細菌的數量(膽汁有助於脂肪分解)。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系教授張(Eugene Chang)說:「我們原本以為菌落改變會花上好幾天、好幾週或好幾年,但其實這個過程幾個小時內就開始了。」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大衛(Lawrence David)是杜克基因組科學與政策中心的助理教授,他指出,菌落快速改變的現象對原始人類非常有用。掠食者的飲食種類是否豐富多樣,取決於當時可得的食物來源,而微生物群系的適應能力則可確保人類吸收最多的營養。大衛和同事把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中。

然而微生物並非全然有益。動物性飲食的受試者,體內的沃茲沃斯氏嗜膽菌(Bilophila wadsworthia)顯著增加,這種細菌會在小鼠身上引發結腸炎。但大衛也警告,我們不能因此就急著提倡要改變成何種特定飲食,他說:「我們知道,有些人會斷章取義,主張某種飲食型態優於其他。因此我們必須強調,單就這項研究結果無法幫助我們評判哪些飲食比較健康。」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