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荷蘭地震與歐洲能源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紐時周報
2014/07/02 第3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精選頭條 荷蘭地震與歐洲能源
國際要聞 機器人帶來新的安全問題
漂泊多年太空船重回懷抱
烏克蘭農業有待振興
Uber顛覆城市運輸形態
 
精選頭條
 
荷蘭地震與歐洲能源
陳世欽譯
格洛寧根天然氣田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產地,多年來一直提供驅動荷蘭經濟的能源,而且穩定供應北歐。

然而長達半世紀的開採已使它的天然壓力下降,地質沉澱產生的地震變化導致地震更頻繁,去年超過120次,今年至少已有40次。雖然多數地震規模不大,亦未聞有人死亡或重傷,卻使建築物廣泛受損,同時危及附近的堤防,引起居民強烈不滿。

荷蘭政府已經要求負責經營的皇家荷蘭殼牌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資企業減產。這導致格洛寧根天然氣田不只引起當地人的憂慮。它的天然氣產量約占歐盟的1/3。在烏克蘭的緊張局勢造成俄國天然氣供應不確定,俄國並將能源供應焦點轉向中國大陸之際,減產可能對歐洲經濟造成尤其嚴重的衝擊。

住在格洛寧根天然氣田上的民眾正在設法應付地面所受影響。

妮安姬.帕斯托與丈夫傑普以數年時間整修一棟已有110年歷史的農舍,然而2012年的一次地震使農舍的牆壁出現裂痕,同時使帕斯托父母在對街的住處受到嚴重的結構性破壞,迫使他們暫緩互換房屋以便更接近自家農地的計畫。

妮安姬說:「我有四個孩子。如果他們睡覺時發生地震,會怎麼樣?」

傳統開採技術在這裡造成地質問題,可能使水裂開採法的批評者更有反對的理由。有些其他地區以水裂法開採頁岩

的天然氣,曾在英國引起地震。

荷蘭政府推出三年實驗計畫,要求經營格洛寧根天然氣田的NAM公司將今年的產量降至去年的4/5,同時採取多項補救措施,包括將部分利潤轉投資於當地經濟。大約15萬人住在這片約900平方公里的天然氣田上。

天然氣田每年為荷蘭政府帶來120億歐元(約164億美元)的收入,占歲入的4%以上。估計殼牌與埃克森公司每年可平分10億美元利潤。

NAM的格洛寧根天然氣田計畫經理雅各斯說,該公司承擔地震的責任與損害修補的開銷。

不過許多居民還是認為,現狀不太可能改變。曾經入閣並擔任過格洛寧根市長的華勒吉說:「過去二、三十年間,NAM糟蹋了人們對它的信任。」

在格洛寧根天然氣田運作前50年的許多歲月,蘊藏量大到在最初開發規模外,幾乎不需再做額外鑽採。約20個生產中心散布於鄉間,靜靜運作,把天然氣源源送到全國的管線系統與國外。

後來,在1990年代初地震出現了。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2012年8月,一場至今最大的芮氏規模3.6地震嚇壞當地居民,同時造成廣泛損壞。

洛普桑市長羅登柏格曾經協調民眾督促荷蘭政府與NAM公司採取行動。他說:「當時,整個區域驚覺本地區面臨的真實威脅。」

天然氣鎖在地底深處的多孔沙岩內。天然氣流到地面時,岩石有如受到擠壓的海綿般收縮。

在格洛寧根地區的部分地方,這種收縮導致原已因為許多運河吸水而形成的低海拔地帶下沉,最多達35公分。NAM挹注重資興建新的抽水站。

NAM的生產上限已降為每年425億立方公尺,但仍高於俄國最近同意供應中國大陸的380億立方公尺。

荷蘭政府正在使格洛寧根最容易取得的天然氣更難以取得,要求在地震震央洛普桑地區的五個地點大幅減產。

該公司與各有關當局已決定以五年時間投入12億歐元,整修並強化在地震中受損的民宅與其他建築。

許多人表示,格洛寧根非通過這個考驗不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公民團體「格洛寧根地球運動」的布蘭肯說:「只要有一人死傷,一切就會完全不同。一人死傷就會使整個區域變成一片火海。」

國際要聞
 
機器人帶來新的安全問題
陳世欽譯
從無人駕駛汽車到無人運送飛機,新世代的機器人即將使人類工作、開車、購物的方式出現革命性變化。

然而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已經確立地位,同時快速擴散。

許多專家已經開始擔心機器人對身邊一起工作的人類所構成的危險。

2011年某日,一家麵包店的一名員工在修理一條卡住的烤爐輸送帶時,困在一隻機器手臂與輸送帶之間而死亡。

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檢查署彙整的數據,過去30年,機器人在美國至少造成33起工作場所的死亡與傷害案例。這看起來似乎不是很多,卻不足以反映未來的危險。

機器人在工廠與倉庫勞動已有很長的時間。它們在這些地方裝載盛有各種貨物的盒子,鑽鑿並焊接汽車零組件,或者把食物從一個輸送帶移到下一個輸送帶。

有別於通常在籠內工作的現有機器人,新一代的機器人的自主性與自由會大得多。

HDT機器人公司的馬塞說:「安全達成這個目標的先決條件是,機器人必須變得更像人。它們必須有眼睛與觸覺,還必須擁有運用這些感官功能所不可或缺的智慧。」

按照法令的規定,機器人必須與人類區隔工作,而且必須在籠子裡或圍以光幕,使它在有人接近時自動停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死傷是因為人為疏失或踰越了安全阻隔線而發生。

2006年某日,一家汽車工廠的一個機器人突然抓住一名女工的頸後,接著把她的頭壓在機器人與她當時正在焊接的零組件之間。她最後死亡。

今天誕生的這一代機器人能與人類分工合作,而且可在人們生活、工作的開放空間自由活動。它們是感應器成本下降,以及人工智慧不斷突破下的產物。

新世代機器人帶來新的安全問題。如果一個機器人失去控制,後果是什麼?無人駕駛汽車首次造成人的死亡,又該如何?

這些機器人需要有額外的措施以保護人類。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前端配備有襯墊,以減輕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時的衝擊力道。擋風玻璃以塑膠製成,車子的前半部呈圓形。如此一來,比較不會傷害或困住行人或單車騎士。

另外一款機器人巴克斯特能感應到人,並在與人接觸前停止動作。它還配備一個顯示螢幕,可以提示周圍的人,讓他們知道這個機器人正在專注於什麼及接下來準備做什麼。

這些設計經證明有必要。2001年,一家汽車工廠的一名工人下班前清理時,進入一個未上鎖的機器人籠子。機器人突然抓住他的脖子,把他壓在一個輪圈下,導致他窒息而死。

加州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網路與社會中心的史密斯說:「專家擔心機器人構成的潛在安全威脅。如果一部機器突然故障,進而不受控制時,後果會更可怕。」

漂泊多年太空船重回懷抱
陳世欽譯
它已在太空孤獨漂泊17年。這艘太空船在迪斯可盛行的時代發射,1997年關閉,如今即將重回當初遺棄它的文明的懷抱。

一群以一間廢棄麥當勞餐廳為總部的民間人士已經與它搭上線。這種長距離握手是將它引回地球軌道的第一步。這艘僵屍太空船要回家囉。

「國際太陽-地球探險家3號」(ISEE-3)太空船進入太空已36年,狀況似乎還很好。工程師說,主要挑戰在於如何指揮它。它不完整的操作手冊裡時有矛盾。

工程師兼創業家溫戈與他的「天空公司」執行這項計畫,彷彿照顧一隻流浪幼犬。他說:「我們以科技考古學家自居。這事別人不會做,卻似乎該做。」

他說,該團隊五月以波多黎各艾里塞波觀察站無線電望遠鏡連絡ISEE-3,成為第一個指揮地球軌道外太空船的民間團體。溫戈說,該團隊應可在數周內做好發動引擎的準備。

美國太空總署(NASA)1978年發射ISEE-3。它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環繞太陽飛行,使科學家首次得以在又名太陽風的高速太陽粒子群抵達地球之前,觀察它們。它接著鎖定賈科比尼辛納彗星,並於1985年9月穿越它的尾部。

1997年除役後,ISEE-3不斷在一個355天的軌道環繞太陽飛行。它有如一輛繞著賽車場飛馳的更快速賽車,預計2個月後就會飛越地球。

這正是ISEE-3飛行計畫主管法庫哈爾的打算。他算出使ISEE-3移動到太陽風不同位置的複雜軌道,然後想到導引它去拜訪賈科比尼辛納彗星。

1986年火箭三次點火使ISEE-3預計在28年後,也就是2014年8月10日,進入可使它抵達距月球表面約50公里的軌道,同時使它進入地球軌道。法庫哈爾說,應該可以用太空梭把它帶回地面。

NASA並未想到這麼遠。1999年NASA把連繫遙遠太空探測器的「太空深處網絡」升級,並丟棄可與ISEE-3溝通的舊傳送器。然而ISEE-3從未關機,還在發送訊號,等候新指令。

NASA曾經考量趁2014年這次飛掠恢復接觸,最後認為科學上的回報有限,不值得投入如此大量的努力與金錢。NASA員工賈西亞今年二月設立一個有關ISEE-3的臉書網頁。他說,新傳送器價格高到「沒人願意負擔」。

溫戈與「NASA觀察」雜誌主編柯文認為,與ISEE-3恢復接觸值得嘗試。溫戈說:「我認為,這不僅不是不可能,而且可行。我知道如何辦到。」

大約另有20人加入這個行列,許多是ISEE-3最初團隊的成員。他們上群眾募資網站RocketHub籌募12.5萬美元以支應成本,最後獲得2238名捐款人捐贈將近16萬美元。

溫戈已經說服NASA利用「太空深處網絡」精準標出ISEE-3的軌道,同時計算使它進入地球軌道途徑所需的火箭點火。法庫哈爾1986年的計算結果非常接近,但不夠精準。經過一段時間後,細微的錯誤會放大。如今,ISEE-3可能已經進入衝向月球的路徑。

高齡81的法庫哈爾已經半退休,卻參與這項重新啟動的計畫。他想讓ISEE-3去與另一顆彗星相會。溫戈則認為,這勢必花費太多。

法庫哈爾說:「我們一定會拜訪彗星。相信我。」

烏克蘭農業有待振興
陳世欽譯
如同她在烏克蘭席柏爾基村舊蘇聯集體農場的許多鄰居,瑪麗亞.翁尼斯科出租她的一小塊農地,寧可換取穀物而非現金。62歲的翁寧斯科說:「我有兩頭牛、四隻豬和許多雞。我們用穀物餵牠們。」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農地分給村民,小塊農地導致農業效率低落或無利可圖。部分農地租給果農、穀物經營者或大型農業公司。部分在地人經營小塊農地,有些農地因地主亡故衍生法律糾紛而休耕。

烏克蘭曾是蘇聯的穀倉,以土壤肥沃盛產穀物、向日葵與牲畜聞名。共產主義垮台後的10年混亂期中農業生產大減,僅間歇性恢復,產量目前只達到1990年代的高峰,影響的因素包括貪腐、官僚作風與效率低落。烏克蘭若能振興農業,必可有效解決經濟問題,並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農業曾占國內生產毛額的近20%,目前僅約10%。

在烏克蘭與俄羅斯雙邊關係最近緊繃的局面下,西方不斷要求烏克蘭政府實施改革。歐盟藉由取消對烏克蘭農產品的關稅,推動加強與烏克蘭雙邊貿易關係的計畫。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一項180億美元貸款協議,烏克蘭政府必須落實多項工商改革方案,以協助解決農業與其他經濟領域的問題。

要求推動這些措施的立意,還包括在危機緩解時有助於提振外國投資人的信心。一些大型的跨國企業已經表示對烏克蘭農業有興趣,然而還在觀望。

即使些微改善也能使資金奇缺且效率極低的烏克蘭農業出現巨大改變。烏克蘭約有70%的土地適合農用,卻未充分耕作。世界銀行指出,烏克蘭每公頃農地的穀物產量約僅及美國之半。

在烏克蘭,農地禁止出售。這是共產時期的遺緒。斯德哥爾摩「農業公司」出租許多類似農村的七萬公頃農地,農地經理華伊丹尼克表示,在這種情況下,農地仍然維持西洋棋盤式的分割狀態。他說:「我們目前約有四萬個有效地主。四萬個!」

在親歐的席柏爾基村,懷念莫斯科的人不多。然而村長古沙克說,生活並未改善。他說:「集體農場時期的生活水準比較高。」他解釋,集體農場收割作物,飼養牲畜,製作衣服、家具與果醬,規模都比較大。

烏克蘭的前蘇聯集團鄰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加入歐盟之後,相繼放寬出售農地的限制,烏克蘭政府卻一再延遲解除禁令的時間,認為對烏克蘭這個農業社會而言,這有政治風險。

華伊丹尼克在辦公室拿出村子的地圖,說明村中的1000公頃農地如何分由507名村民持有。他說:「每片農地都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

Uber顛覆城市運輸形態
李京倫譯
Uber共乘服務最近在全歐洲成為抗議對象,人們控訴它輕忽安全、對乘客哄抬車資、讓許多計程車司機失業又逃避監督。

Uber是否有投資人相信的170億美元價值無從斷定。這家公司雖然在36國100多個城市有據點,卻仍可能像任何新創公司一樣垮掉。

Uber縱有缺點,卻可能如亞馬遜改變購物方式般大幅改變運輸形態:藉著使用聰明好用的軟體和大量資料,徹底重塑現有市場,最終讓許多都市運輸方式更便宜、更有彈性,讓各種收入的人更負擔得起。

在Uber經營多年的市場,如舊金山,每天用Uber已經可以說比擁車更便宜。既然Uber、Lyft和其他競爭對手都捲入全球爭霸的險惡競賽,共乘服務可能會在更多地方變得更便宜,也比擁車方便。

有些專家說,共乘服務使用者增加也許會引發對大眾運輸又一波的興趣和投資,因為人們通常會把計程車和其他多種交通工具搭配使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助理教授金恩說:「在許多都市,甚或郊區,過著沒有自用車或很少開車的生活變得容易多了。」

柏克萊加州大學永續運輸研究中心主任蘇珊.夏辛發現,共乘汽車和公共自行車服務讓使用者擁車率淨下降。

最近金恩博士和同事研究紐約市計程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資料,發現許多計程車趟次都是「多重形式」,也就是乘客把計程車和別種交通工具混合使用。

研究人員寫道:「計程車單向移動的特性讓人們可以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和共乘,不必擁車就能旅行。如此一來,計程車成了這些交通方式的補充,有助降低汽車自有率和使用率。」

舊金山監理單位委託製作的調查報告顯示,如果計程車更普及,人們會更常使用大眾運輸系統,並考慮出脫一輛或更多輛車。

不過,計程車業常受管制,許多城市數十年來數量並未大幅放寬,人們旅行的里程卻已大增。這在某些地方已使服務品質低落,例如舊金山,四分之一居民對計程車服務的評價是「糟透了」。

共乘服務讓路上出租車的供給量大增,對車資造成下修壓力。就如批評者說的,Uber和其他服務能增加供給,基本上是因為逃避了對計程車的監理。這使得共乘服務公司與監管單位劇烈衝突,也引發了「誰有責任維護這個繁榮新行業的安全」的問題。

這些問題應該會在這些服務成熟時解決。就像多數新科技一樣,共乘服務也會受到更多法律監督。

不過,Uber做的不只是在計程車市場增加汽車供給。拜科技之賜,Uber也增進了計程車市場的功用和效率。藉由偵測乘客流量,Uber可以聰明地把汽車分配到需求多的地方;藉由與乘客手機連線,Uber把付款過程自動化。當你用Uber服務搭到目的地後,只要下車,不用刷卡也不必給小費,更棒的是不用把車停好。

跟這樣的便利相比,你自己的車得找地方停、加油、修理、投保、清潔、付那些不開也得交的錢,開始顯得太麻煩了。

金恩博士說:「如果你的車一星期有五天停著沒開,你會突然覺得那些固定開銷是浪費錢。」

訊息公告
 
寫給網路業的新鮮人
社會新鮮人常嘆工作難尋,企業則常大嘆好人才不容易找。社會新鮮人如何在職場快速勝出,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104人力銀行加值事業群總監針對網通業新鮮人,分享九點建議。

建商不能說的祕密
建商每一個案子都以億計,甚至上百億元,拿些錢「進貢」官員的傳聞似乎屢見不鮮。什麼樣的開發案件最容易發生政商間的利益糾葛?已成為建商不能說的祕密。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台灣聯合報合作,每週推出紐約時報精選周報。
【紐時周報】電子報僅收錄中譯文,完整12版的中、英文報導請見聯合報周二出版的特刊。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