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習慣,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
哪怕將來得了失憶症,小時候的壞習慣也都還在。
文/洪蘭
一個朋友生病了,我去探望時,看到她兩歲的孩子玩完玩具後,居然會把玩具放回木箱中,才過來要她抱。朋友抱著他,親他的臉說:「寶寶好乖,玩具放的好好,媽媽好高興。」然後誇張的對我說:「看我們家寶寶自己會把玩具收起來,是不是好能幹,好乖?」
我了解她的用意,便努力稱讚,寶寶高興得樂不可支,不一會就在媽媽懷裡睡著了,我這才輕聲問她是怎麼訓練的。
不懲罰,只獎勵對的行為
我們不是說「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嗎?兩歲的孩子智慧沒有開,講也講不聽,精力又充沛,常把父母整得恨不得把他再塞回子宮去,為何她的孩子這麼乖?
她嘆口氣說,做完化療之後沒有什麼體力帶小孩,只能盡量把孩子抱在懷裡,唱歌、講故事給他聽。她發現,孩子只要有人抱,尿片濕了也不鬧,就知道孩子喜歡被人抱,便用抱他、跟他說話來獎勵他。她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可以教的。」
這位媽媽的親身體會,讓我想起幾年前,我們所裡請了一位美國教授來幫我們設立眼動實驗室,這位教授是摩門教的長老,有十四個孩子,帶了六個年幼的一起來臺灣,每帶他太太去買菜,都得出動四個學生幫忙推購物車,但是,這位太太並沒有忙得不可開交。
我觀察到,她才三歲的女兒就幾乎可以照顧自己,吃飯時會去拿自己的餐具,吃完了會把盤子拿去廚房,也有分配的家務事要做(餵貓、撿報紙、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服)。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應分擔的家務,家裡牆上掛著的一個鏡框,上頭有兩行字:「做完應該做的事後,你就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
當我們嘖嘖稱奇時,這位教授說:「你們不是都念過行為主義的『塑造』(shaping)嗎?假如你們可以教會一隻豬站起來用後腳走路,還推著購物車上電視賣廣告,小孩子怎麼不可能教他處理自己的事呢?只要記住『塑造』是不懲罰錯誤(動物聽不懂人語,我們無法責罵牠),只獎勵對的行為就好了。」
沒錯,我們以前訓練狗去壓桿時,就是一開始只要牠面向桿子就給牠東西吃,所以牠一進籠子就會立刻面朝桿子;慢慢的,再訓練牠必須靠近桿子才有東西吃;最後,牠得要把前腳放在桿子上、往下壓才有東西吃。到這時,牠就學會一進籠子就馬上跑到桿子旁邊,指示燈一亮就開始拚命壓桿了。狗本來不會這樣做,但是習慣成自然後,這個行為就變成牠的本性了。
孩子的智慧當然比動物高,但是在智慧未開前,也可以利用獎勵的方式訓練他養成好習慣。好習慣是終身受用的,有一次這位教授帶他小女兒來實驗室玩,要她先把小熊放在我的辦公室,才去實驗室看他父親裝儀器。回家時,她居然記得回到我辦公室抱小熊,她說:「小熊的家在我床上。」當每樣東西都有它固定的地方放時,東西就不會找不到也不會忘記了。
習慣成自然,教養定一生
聰明的父母都肯花時間教導孩子幫忙做家事,一方面減少父母的負擔,一方面訓練孩子獨立,將來會自己照顧自己。
教授講得很對,父母疲累了,脾氣會不好,沒有孩子喜歡會罵人的父母,假如孩子了解他幫忙把家務事做完了,父母就有力氣抱他,跟他講故事,他會願意做,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有個愛他、誇獎他的父母,沒有人喜歡一直指責他不對的父母,只要把時間用回到孩子身上,孩子便會很樂意幫忙。
我的朋友也很聰明,她不用責怪的語氣去罵孩子:「媽媽都病成這樣了,你還來吵!」反而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覺得媽媽一直都很陽光,喜歡跟媽媽在一起,心甘情願地替媽媽做事。
神經科學的實驗讓我們看到,小時候的習慣會對一個人影響一生,因為這個習慣是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哪怕將來得了失憶症,小時候的壞習慣也都還在,除非你下決心去改,不然習慣是真的成自然,一不小心就流露出來。英國有一句話說:「從你吃飯可以看到你母親的臉。」日本人也說:「看你拿筷子就知道你的出身。」這些不知不覺流露出來的習慣就是教養,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教養都是一塊有力的敲門磚。
教孩子建立好習慣、分配時間、善用金錢,教他生活進退應對的禮儀,養成他閱讀的習慣,這些都做完了,你就可以安心等著收成了。
洪蘭老師最想說,爸媽一定要懂──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專題演講
13:30開放讀者進場,座位有限,敬請提早入場,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