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看得見的殘酷與看不見的冷漠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2 第350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校牆高矮與惡性深淺
聯合報社論 聯合/看得見的殘酷與看不見的冷漠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半導體產業正站在十年一遇的轉折點
民意論壇 滿手儲蓄 不敢投資不敢花
畢業了…陸生,還喜歡台灣嗎?
聯合筆記/柏南克與伊拉克
女童割喉案/歐洲廢死 爭議不止 民主決行
女童割喉案/廢不廢死 別扯兩公約
女童割喉案/拆牆蓋牆 首長喜惡勝學童安全
公務員終身學習 麥擱假
力推自由行 不管行亂象
塑膠必有塑化劑?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校牆高矮與惡性深淺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劉小妹割頸案引發兩項議論。一、校園圍牆高低如何。二、死刑存廢如何。

校園圍牆放低且講求透視性,並規劃「友善校園」,本是為了正常社會正常人的設計。死刑則是針對有反社會行為的罪犯如何給予懲罰的設計。

先說圍牆。放低校牆並講求透視性,在景觀上有相互「借景」的效果。路人行經學校,見校內師生活動,會有一種感染社會朝氣的愉悅;而學生見牆外活動,也有一種與社會聯繫的開放意識。其實,圍牆高低與校園安全無必然關係。割頸案的凶嫌是翻越低矮校牆進入,但同日新北市則發生嫌犯藉鷹架翻越較高的校牆行竊。何況,高牆增加死角。

再者,校牆高矮也與是否仍要維持「友善校園」是兩回事。倘加高校牆也同時關閉「友善校園」是一回事;而若「友善校園」值得維持,則不論校牆高矮,皆須有一套校園安全的規劃,那麼校牆高矮也就成了其次的問題。

死刑存廢是一種相對的思維。歐盟廢死,但日本與美國多數州仍維持死刑;因此,「謹慎死刑」不論從民主看或實務看,仍多有支持者。照理說,當司法愈進步、人權法治觀念愈發達,論刑的事實與證據應當愈堅實;因而若至「欲求其生而不可得」(鄭捷案一審法官用語)的地步,死刑的存在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

廢死運動者每稱「不談個案問題」,但反廢死者支持死刑的理由正是針對那些人神共憤的「個案」。也因此,近日又見對隨機殺人及殺死孩童者應處死刑的主張。

牆有高矮,如果不全盤關照校安,而因一、二壞人進入校園加高校牆、緊縮友善校園,受害的是正常社會多數的正常人。惡性有輕重深淺,而主張廢死者不談「個案」,難道真正的原因是不願正視那些「個案」?

   
聯合報社論
聯合/看得見的殘酷與看不見的冷漠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北投校園割頸案引發社會激憤與不安,凶嫌龔重安當場遭人追打,有上百民眾連夜聚集警局企圖圍堵他洩憤。與此同時,許多民眾對校園安全表示憂慮,「隨機殺人一律死刑」、「兒童人權優於被告人權」的呼聲不斷,也對近年甚囂塵上的「廢死」聲浪發出反彈。

事實上,從民眾當街追打凶嫌、而警方也表現得毫不以為忤看來,台灣社會的法治教養及人文精神,距離「廢死」所主張的境界,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眾所周知,在一個法治社會,一個人的犯行應該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必須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審理來決定,而不是由群眾在街頭執行私刑報復,或由某些法律人作出公開呼籲。因此,北投民眾當著警察的面毆襲凶嫌,固然是出於義憤,卻難謂正當;而這樣的演出,看在一般學童眼裡,甚至是「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不當示範。更嚴重的是,警方的處理方式,似乎也覺得讓群眾「發洩」一下,比較合乎台灣的「民情」。若連執法人員都存有這樣的心態,也就無怪乎台灣的法治教養顯得離離落落。

一方面是警方放任民眾在街頭毆襲凶嫌,另一方面卻是人權團體和司法部門大唱「廢死」的高調,兩相對照,當然顯得格格不入。歐盟之所以大力提倡廢除死刑,其主要精神支柱有二:一是植基於基督捨身的宗教寬容理想,二是對於歐洲歷史上多次大規模戰亂與屠殺的深切人道反省,認為任何人沒有資格剝奪他人之性命。基於這樣的寬容及人道反省,再加上歐洲悠久的法治傳統作為支柱,使得「廢死」在歐盟成為共同的信念。

但在台灣,由於人文、社會及法治條件不夠充分,要強行植入「廢死」之理念,便難免發生扞格與衝突。舉例而言,一般台灣民眾信仰的是佛教,人們相信的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此外,包括「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之類的約法三章之歷史故事,都深印在民眾腦海。因此,一個冷酷凶殘的連續殺人者,如果因廢死之主張而不必「償命」,甚至要納稅人不斷出錢供養,許多民眾當然會感到憤怒難填,覺得法律無以伸張正義。

從法律不應植基於社會環境之「真空」的角度看,廢死聯盟近年推動的工作固取得不錯的進展,卻始終難以成為社會民眾信服的目標。尤其,廢死呼聲雖高,在未能完成立法的情況下,僅憑著簽署「人權兩公約」的約束,既嫌法制單薄,也創造了不少畸形的角落。例如,在台南拐殺男童的曾文欽,曾聲稱「在台灣殺一兩個人不會判死」,這是凶殘者的有恃無恐;對一些死刑犯而言,因政府遲遲不敢執行,他們雖一心求速死之解脫而不可得;對於一些被害者家屬而言,看到司法的怠惰無力,因創痛難平而無法停止悲傷。甚至,有些殘暴慣犯,因法官的一念之仁而得以逍遙在外,法律配套的缺乏,卻造成更多無辜者喪命。

犯下割頸案的龔重安究竟有多凶殘,外界尚不得而知,他並無其他前科。民眾對他憤怒追打,主要是他下手的對象是年僅八歲的羸弱女童,這被視為卑鄙的強凌弱行為,也因此才有要求將他判死的呼聲,但這並不必定意味他殘暴成性。人們對於發生在眼皮底下的凶案,當然無法視而不見;但是,對於一些不是立即分明的案件,或者真相在漫長的司法過程中遭到埋沒的案件,又將如何追問正義?例如,四次殺人奪走三命的毒品殺人犯張添銘,幾度殺人遭判無期徒刑都獲假釋,最後槍殺素不相識的計程車司機,法官仍引用「兩公約」讓他逃過死劫,受害家屬只能泣訴人間不平。再如,有些詐騙集團屢屢騙走受害人一生積蓄,卻輕易獲得法官緩刑交保,繼續在外為害其他大眾;如此,那些無視他人痛苦與社會問題的執法者,難道不該譴責?

一個放任民眾當街毆打嫌犯的社會,卻又不斷用廢死論調來牽制法官的審判,縱非精神分裂,恐怕也是表裡不一。談廢死,不能不顧社會民情,更不能不加強人權教育;論法治,不能不尊重法律程序,更不能忽視人間的正義公理。若不能弭平其間的虛實落差,說一套、做一套,台灣如何落實真正的法治?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半導體產業正站在十年一遇的轉折點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有半導體教父之稱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表示接班人難尋,強調「不太可能」找到能力、知識與他相仿的接替人選,但總得替未來做準備。他也提及,企業接班人「未來的潛力比過去的表現優異重要」,這要靠上級的判斷力。企業接班思考是如此,產業的發展與存續也是一樣。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20年已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如何尋找並掌握下一波具潛力的市場機會,恐怕現階段也需做好準備。

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2014年產值突破新台幣2兆元,2004年時則剛突破1兆元大關,宣告台灣半導體進入兆元級產業。歷經十年的發展,產值倍增但產業結構已大不相同。強者愈強的時代來臨,不禁令人憂心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的創新與多樣性,是否即將走入歷史。

從數字可以發現,以領導廠商而言,聯發科占台灣半導體設計業營收比重由2004年的15%,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40%;台積電占晶圓代工營收比重亦由2004年的64%,提升至2014年的82%;至於封測業的日月光,2004與2014年占比則穩定在37%左右。

進一步分析這十年來營收成長的貢獻,更可看出聯發科與台積電在各自產業內強者愈強的趨勢。2014年設計業產值較2004年倍增,其中65%的產值增長是由聯發科所貢獻;晶圓代工業的產值成長更多,2014年產值為2004年產值的2.3倍,台積電貢獻了95%。

台灣半導體設計業除了聯發科之外,最大的族群是LCD驅動IC相關廠商如聯詠、奇景光電、瑞鼎等業者,若加計LCD驅動IC業者對產值成長的貢獻,則高達88%。也就是說,台灣IC設計業這十年來產值能夠倍增,幾乎全仰賴聯發科及LCD驅動IC業者。對照聯發科這十年來營收成長超過五倍,以及LCD驅動IC族群成長達到三倍,其他領域的IC設計業者僅少數公司仍能維持明顯的營收成長。至於在晶圓代工領域,台積電十年間營收成長三倍,聯電僅成長20%,強者愈強的態勢更是明顯。

台灣IC設計與晶圓代工業強者愈強,主要是受惠於手機的蓬勃發展。掌握手機市場與技術的發展脈動,雖然造就了聯發科及台積電成為國際一流企業,但是其他國內的半導體業者在面對中國大陸的挖角,以及聯發科與台積電的人才磁吸效應,已出現人力斷層現象。十年前一流人才不一定去龍頭企業,因為員工股票分紅制度吸引優秀人才至新創企業放手一搏,但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只有龍頭企業有能力配發足夠吸引一流人才的現金,導致國內半導體產業人才分布嚴重失衡。

展望下個十年,考量全球人口結構、經濟成長及技術演進,醫療電子與車用電子將成為半導體業者未來兵家必爭之地。以Qualcomm為例,除了成立公司開發無線醫療的解決方案,亦與車廠緊密合作,提供跨平台跨系統的新一代車載系統產品。原深耕車用與醫療電子的半導體供應商,如STM、TI、Renesas等,更是各自占據制高點等待市場起飛,而這些領域一直是台灣IC設計業者難以突破的障礙。

台灣業者習於馳騁消費性市場,對於車用及醫療此類垂直應用市場有較多顧慮,但是若不儘快布局,機會將稍縱即逝。因此,除了寄望國內龍頭大廠的投入,政府應可考慮針對這些領域的新創公司有條件的開放員工分紅配股,藉以提供產業人才流動的誘因,促進產品開發的多樣性。

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正站在十年一遇的轉折點上,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想要再創造一個新的兆元或倍增,如何建構一個具吸引力的環境,讓更多人才願意重拾過去的創新基因,無懼地往艱難的道路轉進,就如同2004年聯發科進入手機市場後所創造的成就,政府與產業應攜手努力才能竟其功。

   
民意論壇
滿手儲蓄 不敢投資不敢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聯合報
或許大家已警覺到最近幾點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訊息,包括:台灣對外出口在連五季正成長後於今年第一季轉為負成長、進口也是連二季衰退;四月份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一成多,創下五年半來單月最大減幅;四月的景氣對策信號也跌落到代表「低迷」的藍燈。

導致出口衰退的原因不一而足,如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海外市場需求下降、紅色供應鏈在地化衝擊、產業競爭力下降、匯率因素等。台灣是以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衰退,也為未來的經濟成長埋下隱憂;君不見,主計總處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三.二八%,若上述情況未改善,不無下調的可能性。

筆者以為,唯有改弦易轍才能重獲轉機;即應「調結構、穩增長」,漸漸增加消費及投資的內需比重以減輕對出口的依賴。

但行政院主計處的最近預測指出,在儲蓄成長、投資動能不足的影響下,今年的儲蓄毛額及超額儲蓄分別升至新台幣六.二八兆元及二.七二兆元,超額儲蓄率更調升至十五.五二%,均創下新高。「超額儲蓄率」為一國之超額儲蓄占GNP的比率,不僅是衡量一國閒置資金,也可反映國民消費及國內投資的概況。可見除了民眾消費意願降低外,政府多年來亦未能將民間資金有效地引導至國內的公共建設投資,甚為可惜。而且高的儲蓄率亦可能發生「節儉的矛盾」,即社會大眾想儲蓄得更多,但因資金無法有效運用,導致產出減少、經濟成長衰退,最終可支配所得下降,儲蓄反而減少。

就消費而言,消費者信心的降低或許與近年來接二連三的食安風暴有關;此外,國內一波波的民生物價漲勢就讓民眾大嘆吃不消,不得不縮緊荷包。而薪資長年未調漲,也使一般受薪階級省吃儉用。誠然,政府除了監控物價外,如何讓民眾食得安心,唯有在食安方面加把勁了。另外,實質薪資提高可有效增加消費;那麼,就看大老闆願不願意加薪了。

而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財政部這幾年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透過各地方政府的搭橋,積極媒合民間資金參與政府公共建設。同時也活化開發國有土地,引進民間資金參與投資。這些政策立意良好,但民間投資的成長似乎不如預期;政府應思索,如何在法規上或相關稅務上進一步鬆綁,才能提高投資誘因。

又台灣的主要出口國分別是中國大陸(含香港地區)、東協、美國、歐盟及日本;但出口地區及出口產品卻有過於集中的傾向,理應適度調整出口比重,如加強對於東協市場的拓展,降低對大陸的依賴,才能降低主要貿易國經濟減緩的風險。

當然,加強產業創新,提升競爭力及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亦為關鍵。大陸日前推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宣示將在十年內先後追趕台韓,再超越日德美;面對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行政院正規畫將自明年起九年內將砸四五○億元台幣,扶植我農工商界裡的中堅企業,善用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機器人,晉升生產力4.0企業。若能有效地執行,台灣還是有競爭優勢。

   
畢業了…陸生,還喜歡台灣嗎?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有一群年輕人,從小在教科書上讀到台灣的阿里山、日月潭等美麗風光,聽著長輩唱鄧麗君的歌曲,於是讀完了高中,帶著家人的祝福,來到台灣讀大學。抵達台灣後,卻發現同校中的外籍生、僑生與他們的待遇很不同,那怕他們比其他同學都要用功、甚至囊括班上學業成績前幾名,他們都與獎學金無緣。甚至,課業中屬必修學分的實習課,他們也無法參加。畢業後三十天之內必須離境!於是有人這樣寫道:

「我是一屆來台的學位生,在台學習的這近四年中,我很幸運地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友善的台灣人,但也有不少不歡迎我們的人。當我們表示要尋求『三限六不』政策該鬆綁的時候,他們說『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是你們自己要來的吧!不管怎樣都是你們自己要選擇來的吧!』聽到這樣的言論,忽然間,我覺得在這裡的生活很灰暗。在那些人的眼中,我們『不請自來』,在台學習的這四年,我活得竟是那麼的卑微…。」

面對上述的吶喊,我也很無言!其實這幾年來,筆者曾針對來台讀大學與研究所的大陸「學位生」,及短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換生」,進行追蹤研究,發現一些值得台灣當局、民眾、甚至各大學值得注意的事。

首先,對台灣社會與民眾的整體印象而言,陸生十分肯定台灣人與人間直接互動時的態度,例如一般民眾的人情味、商店人員的服務態度、一般民眾的基本禮儀、公德心與守秩序習慣、環保意識等。相對的,台灣民眾對台灣國外事務的理解與投入,包括:一般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程度、國際觀,整體社會對外來文化與人民(尤其是國外的有色人種)的接納程度,陸生表示都比預期還低!

至於來台學習上對台灣整體的大學印象,最受到肯定的是學習條件與資源,其次為校園環境,但多屬於硬體方面的條件。相對的,對於學習氣氛與學習效果,都比預期還差。尤其在與台灣同學的互動、課程中的實習機會、上課的討論氣氛、台灣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程度、課堂參與度等)與學習態度(如準時上下課與交作業)、台灣同學的國際觀與對大陸的了解等方面,則比預期還要差,尤其對於大陸充滿過時的偏見。

因為地緣及文化語言的優勢,台灣仍屬陸生的熱點地區之一。陸生選擇來台交換的最主要目的,是領略不同文化,開拓眼界、感受台灣地區的風土民情。學習能力與學術水平方面並不是來台交換陸生的最重要目標。但對於來台長期學習的學位生,在花了二至四年不等的青春歲月,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社會之後,他們對台的觀感就相當不同,尤其當他們畢業後必須在三十天之內離境,面對大陸企業對台灣大學文憑的不熟悉等挑戰,這些與大陸人脈中斷數年、由台灣培養出來的陸生,他們的滿意度與未來動向,是否更值得關注?

   
聯合筆記/柏南克與伊拉克
游其昌/聯合報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問美國,在洛杉磯就先丟出「兩個訊息,三個壯大」,以壯大台灣為己任,向美國表達「維持現狀」的決心。蔡英文急向美國爭取支持的心理,固然可理解,但美國老大哥一向蠻橫霸道,一旦有變,棄盟友如敝屣的作風,我們不能不謹慎以對。

最近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來台演講,連一向溫文儒雅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都忍不住火起,彭淮南直問柏南克,「你的QE量化寬鬆政策帶來很多副作用,讓我們很煎熬。」柏南克只是點點頭,聳聳肩,心中有數地問:「你們還好嗎?」當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追問,推QE是否想到傷害他國時,柏大老的辯詞是,美國經濟占全球四分之一,美國好,全球也會好。

柏南克沒說的是,金融危機是美國「邪惡華爾街」闖出來的禍,為了救美國銀行,聯準會「以鄰為壑」輸出貨幣,讓美元貶值,造成全球金融動盪,其他國家通貨膨脹,受不了的小國就在這連鎖效應下紛紛出狀況,貧富差距加大,社會衝突深化,政府治理面臨威脅,美國一點都不在乎。至於華爾街的不道德,柏南克也很虛偽的說,「我們很憤怒,但聯準會不是執法機關,管不到」。柏南克對美救急固然一時奏效,恐怕全世界還要花好幾十年來承受這偉大政策的苦果。

美國經濟政策將全世界當提款機,美國軍事政策也如是。美國攻打伊拉克,扶植了伊拉克政府,這個政府還沒站穩,歐巴馬就宣布撤軍,造就了各方勢力搶進伊拉克,內戰不斷,成就了伊斯蘭國和中東大亂。日前伊拉克丟了大城拉馬迪,美國防部長卡特痛批伊拉克政府軍「缺乏戰鬥意志」,拋棄美國支援裝備,流入伊斯蘭國手中。美國防部長卸責談話讓伊拉克總理驚訝;伊朗則說,沒意志對抗的其實是美國。

不只是伊拉克吧,翻翻歷史,當初大陸失守,美國是怎麼對待中華民國政府的,杜魯門當年「對華關係白皮書」說,國共內戰的失敗應由國民黨負起全責。胡適曾罵美國「在雅爾達密約出賣中國,在緊要關頭停止對華有效援助,因為自己是個大國和無人可抗爭的世界領導地位,倒下來的中國流著血時,美國可以說『罪不在我』」。

這些談話是不是和今天卡特對待伊拉克政府的作風,如出一轍?豈只是伊拉克、中華民國,當年美國對越南不也如是,美國老大哥在乎的是國內輿情選票,是美國利益超越一切,誰管你內戰頻仍,生民塗炭,至於何時得見伊拉克和平歲月,那是你們伊拉克人的事。

看看柏南克,想想伊拉克。當我朝野領袖為了總統選戰,競相向美國表態靠攏時,在顧及政治現實之餘,能否也想想這些歷史事實。為台灣長遠幸福謀,千萬不能迷信依靠單一強權,在國際政治裡,要慎言謹行,避免成為這些霸權傾軋的棋子,絕對不要輕諾,小心別讓台灣成為這些霸權的棄子。

   
女童割喉案/歐洲廢死 爭議不止 民主決行
鄭善印/開南大學法律系教授(新北/聯合報
報載歐洲菁英訪台時,常向政府高官詢問台灣為何還有死刑?我在日本法務省網站上看到對死刑的各類報導,其中可能有助於國人了解歐洲有關死刑的文獻。

西德一九四九年即於憲法規定廢止死刑,原因據信與納粹政權有關。根據一九四八年末的民調,贊成維持死刑現狀者占卅七%;贊成僅對惡劣犯行維持死刑者占卅七%;反對死刑者則僅廿一%。廢止死刑後,到一九六七年的五次民調均顯示,贊成恢復死刑者占五十%以上;反對者占卅一%以下。直到一九七九年以後的七次民調,除一九九六年外,其餘民調才豬羊變色,贊成恢復死刑者,約占兩三成;反對恢復死刑者則均占五十一%以上。

也就是說德國直到廢死後的三十年,才有穩定超過五十%的民意反對恢復死刑,但仍有兩三成贊成恢復死刑。

英國於一九六九年經由議會可決,將謀殺罪廢除死刑,一九九八年更將叛亂罪、海盜罪、軍刑法罪全面廢止死刑,但一九六九年以後,實際上已無死刑之執行。廢死理由大約是:人道、可能誤判、死刑無犯罪嚇阻力、重視刑罰的教育機能等。但英國在一九六九年廢死前後十年的殺人犯罪率,卻不降反升,例如一九五九年殺人犯罪率是每十萬人五十九;一九七九年則為一二七。廢死後,仍然有許多恢復死刑的議案及請願案,惟都未獲通過。

英國MORI社調查,自一九七七年至二○○八年支持死刑的人數均占五十%以上;二○○八年贊成死刑者占六十六%,反對死刑者則僅占卅二%。英國You Gov社二○一一年調查,對殺多數人、恐怖活動殺人、殺童、殺警等犯罪,贊成恢復死刑者均占五十三%以上,但贊成恢復所有謀殺罪死刑的僅占三十八%,反對恢復者占四十三%。可見英國近年對死刑的輿論還是極具爭議性,全面廢死者並非穩定多數。

法國於一九八一年由國會通過廢除死刑。廢死理由大約是:基於人本主義、人權精神、西歐國際環境、死刑無嚇阻力、死刑可能誤判、死刑可能不公正等。廢死前後十年的殺人罪發生率不減反增,例如一九七二年的殺人犯罪率是十萬分之二.六八;一九九二年則是十萬分之四.七二。可見死刑雖可能無殺人罪的嚇阻力,但廢死更無法降低殺人罪。

但法國廢死後的二十五年內,曾因惡劣犯行及恐怖事件,而有卅次以上的恢復死刑案提出於國會,惟都未獲通過,直至二○○七年廢死入憲後,爭議才漸平。其間,自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四年的十二次民調,贊成恢復死刑都在五十%以上;一九九九年至二○○六年的四次民調,贊成恢復死刑才少於五十%,但仍在四十%以上。可見,法國民意對於死刑意見並非穩定多數。

反觀我國,贊成廢死者大多是意見領袖,反廢死者則多為基層民眾。菁英們採廢死說,應該有他們的人道理想或其他可能的政治上考量,但我們從上述三國的廢死過程中都看出,應經由議會以民主方式決行,倘若經由大法官解釋模式,由十餘人即決定全民價值,可能無法令人接受。

   
女童割喉案/廢不廢死 別扯兩公約
劉文仕/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聯合報
五月廿九日上午「媽媽嘴」殺人犯才被高院更一審判決死刑,當天下午就發生人神共憤的校園割喉事件,再度引爆對廢死與否的論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規定,也再次淪為雙方攻防的論據。

其實,公政公約並未規定所有死刑都應立即廢止、當然失效,反而從第六條規定「二、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判處死刑只能是作為對最嚴重的罪行的懲罰」、「五、對十八歲以下的人所犯的罪,不得判處死刑;對孕婦不得執行死刑。」反面解釋,如果一個國家尚未廢除死刑,對十八歲以上而觸犯最嚴重的罪行的人,仍然可以判處死刑並依法執行。

同條第四款雖規定「任何被判處死刑的人應有權要求赦免或減刑。對一切判處死刑的案件均得給予大赦、特赦或減刑。」但要不要給予赦免、減刑,就如同要不要判死一樣,都是國家權力斟酌個案的裁量作用,而非無論如何都必需給予寬貸。就如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於今年四月八日將波士頓爆炸案犯判處注射毒針死刑,與二○○一年就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犯的判決,如出一轍。

耐人尋味的是第六款「本公約的任何締約國不得援引本條的任何部分來推遲或阻止死刑的廢除。」白話就是「我沒有說簽約國非廢死不可,簽約國盡力就是了;如果不想廢、廢不了,也不勉強;但不要跟兩公約扯上關係,說是兩公約允許可以不廢。」

換言之,死刑的保留,涉及一國國民價值選擇、立法政策決定,廢與不廢,都與兩公約無關。兩公約只是從基本人權保障的理念出發,明揭「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權,這個權利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因此,在處理這個議題時,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就無違兩公約要求:政策上,現階段雖無法全面廢除死刑,但仍應往這個方向努力;立法上,盡量縮減現行死刑的犯罪類型,只保留對具刑事責任的人所犯最嚴重罪行的懲罰;在司法上,恪遵罪刑法定主義,且應審慎,合乎正當程序;在執行上,應注意是否已走完所有可能的司法流程,且對孕婦不得執行死刑。

誠如波士頓案檢察官歐提茲表示,死刑判決堪稱「公正允當,這是對美國加以恐嚇威逼的政治罪行,被告將會為他的犯行付出生命代價」。承審法官奧圖也對陪審團表示感謝:「諸位應該為你們對本案的貢獻感到驕傲。」法官與執法機關如能適當回應社會期待,相信大家也會對法官與執法機關維護公理正義作為表示感謝。

   
女童割喉案/拆牆蓋牆 首長喜惡勝學童安全
許美玲/教師(雲縣斗六)/聯合報
每一次公共政策推動之始,政府官員是否會去沙盤推演未來可能遭遇的困難及問題?才不久之前我住的地方一些市區國小好端端的圍牆被教育主管機關編了經費硬生生的拆了,原因是友善校園計畫、開放教育、社區融合,更甚者是地方首長的喜惡。在學校服務的我們及家長第一個反應,和現在發生事情後社會大眾的反應是一樣的。

偌大的校園在有限的人力之下如何做到嚴密監控,滴水不漏,俗諺說得好「做賊一更、顧賊一暝」,防不勝防,所以圍牆不是此次女童割喉案的問題重點,而是凸顯了長久以來國民中小學校園一些急待解決卻又得不到解決的沉痾痼疾。

其一,國民中小學的學童正是需要被妥善保護的民族幼苗,正需要有嚴密的駐衛警的門禁管制,但事實上國中小卻不似大學院校一般普遍設置校警,或編預算設置保全人員來保護「成年學生」;更甚者有些中南部財政不佳縣市的學校還須自覓財源來請人充當門衛,足見我們是一個不夠重視民族幼苗的國家。

其次,學校經常因民眾投書沒有開放學校空間,包括廁所、運動場、球場及圖書館等設施,而被教育主管機關K得滿頭包。政治人物為了選票也配合演出,因此大開門戶,毫無管制,任由閒雜人等進出,無視黌宮尊嚴,直接影響學童安全,所以中小學校園更應門禁森嚴。

最後,請不要在每次發生重大校園安全事件後,中央或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又來了一堆形式上或推卸責任式的作業程序,把校園內照顧孩子的人力統統拿來做一堆無意義的書面作業,或是準備再把推倒的圍牆又試圖重新圍起來,因為裡面的人總是感到無言。

   
公務員終身學習 麥擱假
陳筱棻/醫學中心基層員工(台北市/聯合報
我們服務的單位是一級教學醫院,每次院內開所謂終身學習課程,人手數十張卡,擠在刷卡機前等刷卡,刷完卡轉頭離開,真正進教室上課的少之又少;即便是中午休息時間,很多門診、治療還在進行,醫師及助理人員根本走不開。社會把醫院定為服務業,下班都無法準時了,何來多餘時間上課?

依據「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推動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實施要點」清楚的規範是狹義的公務人員,而非所有公務員;我們雖在公營機構上班,但不是所有公務員都角色相同,還有眾多的勞工階層,如約聘、僱員及技工、工友,擔任各類複雜的專職工作,每年公務人員四十小時的終身學習對他們來說,真是苦不堪言,舉凡要用到數位學習的課程,連操作都難以勝任,更何況是測驗,結果是要請人代上課、代答,實體課程台上老師講課,台下睡成一片。對這些基層同仁而言,鴨子聽雷,坐在那兒更是不好受,可想而知這些課程對他們的負擔,這樣的終身學習對他們有何意義?我們國家「假」的事還不夠多嗎?

上級要公務人員吸取新知及進修,出發點是可認同的,但對於職業的屬性不同是不是應該有所區分?有關單位是否評估繼續執行的可行性?讓公務員專心在工作上,而不是花心力取得「弄虛作假」時數上?

   
力推自由行 不管行亂象
陳國柱/微博@台灣自由行創辦人、/聯合報
日前網路瘋傳兩名陸客在墾丁大街騎乘電動車與貨車相撞喪生,後經警方澄清,是兩名香港旅客發生車禍,且僅受輕傷。

我不知發生車禍的原因與責任,然而這只是百千墾丁遊客發生車禍之一,凸顯的是:自由行遊客行的問題。

大墾丁地區的範圍很大,各景點距離都不是步行與自行車能抵達,而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墾丁街車,平均一小時一班,經常還等不到或人多時搭不上。

自由行的旅客愛墾丁,但所有不開車的散客來墾丁玩,只能依賴公共交通工具或自己解決。其中陸客不能開車與租車(本人也不支持),電動車成為僅有的少數選擇;其他選項就是陸客喜愛的拼車一日遊,但非法的白牌車充斥,誰能保證遊客安全與事故後的醫保與賠償。

然而,墾丁地區道路狹窄,屏鵝公路多數路段沒有慢車道,天天上演慢速的電動車、自行車被大巴士或其他汽車逼到路邊的情景;而下坡、急轉彎等操作不當造成的摔車、落溝受傷事件,在墾丁根本不是新聞。

墾丁大部分地區隸屬於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管理處、交通部的觀光局,以及屏東縣政府,三個單位共管的結果,就是如至今是否合法的墾丁大街的夜市到去年才有第一個公共廁所。而對自由行旅客不便的交通,沒有單位出來解決。類似交通不便的地方還有:花蓮、台東、綠島、澎湖、小琉球,就別提今年觀光局大力推廣的原住民部落遊了。

政府在推動更多自由行來台旅遊時,是否能給自由行旅客更方便與安全的交通選擇?

題外話:台北市柯P市長,您是否可以把大陸微博票選台灣第一「坑」的士林夜市現切水果攤高價坑殺遊客的「台北第一恥」,關心處理一下呢?

   
塑膠必有塑化劑?
徐武軍/退休大學教授(台中市)/聯合報
塑化劑亦稱助塑劑,泛指可以和塑膠混合後增加塑膠流動性和柔性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包含若干分子量在四百以下的酚衍生物,這些分子量不高的酚的衍生物是可能會從塑膠中滲出、且被認定為環境賀爾蒙的。

從「塑」字來看,凡塑膠均可含塑化劑。而在實務上,只有聚氯乙烯有塑化劑可用;其他的常用塑膠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均找不到適合的塑化劑可用。是以除了聚氯乙烯之外,一般常用的塑膠中不可能含有塑化劑。能找到適用於聚乙烯等常用塑膠助塑劑的人,立馬即能成為億萬富豪。

常用的杯子多半是聚乙烯或聚丙烯做的,保鮮膜多半是聚乙烯做的。只有氯乙烯的製品才含有塑化劑,其他類的塑膠製品中,是找不到塑化劑的。

   
投資型保單怎麼挑? 3方向著手
投資型保單類型多,專家建議,可以從三面向再進一步挑選。民眾也可利用壽險公司每年提供幾次的免費投資標的轉換及部分終止,可讓保戶彈性調整運用。

腸病毒患者飆升 最快下周進入高峰期
腸病毒來了!當孩子出現持續發燒、嗜睡等症狀,請務必趕快送到大醫院治療。為避免感染,要特別注意衛生習慣和多洗手,小孩的玩具和物品也要清潔消毒。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