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新政府團隊正規劃成立主權基金或類主權基金,也考慮成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來推動相關產業,進而帶動國家的整體投資。由於成立主權基金的構想在國內已經討論一段時間,現在即將執政的團隊再度提出來,但強調的重點發展產業與先前擬議的有些差異,因此有必要就主權基金在台灣推動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較詳細的分析。首先,一般而言政府設立主權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針對某些個別產業,由政府帶頭進行投資,再引進國內外的相對投資,來推動產業發展,「獲利」並非主權基金的主要目的。而單就協助產業發展的目的來看,目前由國發會主管的國家發展基金就是如此。
最近幾年,為了擴大幫助各種產業發展,國發基金之下也增加設立了一些不同目的基金,比方說,為了協助年輕人在一開始投資時所需要的第一筆資金,國發基金兩年前推出天使基金,用補貼(並非投資)的方式,協助創業的年輕人得到第一筆最高可達到1,000萬元的投資資金,兩年多來已經有1,000多個申請案,而實際得到補助的案子也有200多個,幫助很多年輕人敢於創新創業。另外,國發基金也推出併購基金,針對即將上市或上櫃的企業進行入股或併購,增加各種協助企業成長的管道。
也就是說,未來推出的主權基金,如果單純只是想要協助國內產業發展,其實國發基金已經有相當的經驗,或許可以直接把國發基金規模擴大成為主權基金,增加投資範圍。
第二是關於主權基金的規模與資金來源,因為目前國發基金的資產市值約3,000多億新台幣,看起來似乎規模還不小,但是以最近鴻海併購日本夏普花了約1,300億新台幣來看,如果國發基金進場的話,大約只能買三家夏普就花完了。另外,再以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鍚控股公司來看,他們去年底的資產規模達到1,970億美元,遠遠超過國發基金的規模;相較之下,如果台灣的主權基金想要到國際上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號稱國家級投資公司,目前國發基金的規模是不夠的,因此,主權基金的規模到底要多大才夠?如果要再擴大,資金要從何而來?央行已經多次表示反對把外匯存底拿出來當作主權基金使用,如果不動用外匯存底的話,還有退輔基金等基金可供使用。所以,主權基金的規模到底要多大,如何籌資,這將是新政府推動主權基金的主要課題。
第三,再從實務面考量,主權基金會面臨管理和監督的相關問題。比方說,主權基金管理人員的薪資該如何訂定?目前國發基金的管理人員完全是以公務人員的薪資在處理,他們的薪資只是民間同樣職務人員薪水的十分之一。試想一個擁有3,000多億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員,一個月的薪資不到10萬元,如何去要求他們能有最好的表現?而未來如果主權基金的規模又要擴大許多倍,如果沒有更具彈性的薪資制度,又如何去請到最有能力的執行長?
為了讓主權基金的管理更有彈性,因此有人建議成立類主權基金,也就是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然後由民間部門去管理,如此就可以避開政府部門僵硬的薪資制度,而讓類主權基金可以充分發揮其功能。我們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個理想的說法,試想,這麼大的一個基金,若是要交給一個民間基金去管理,請問要交給誰?不論是交給那一個公司,其他人一定會有不平之鳴,在台灣現在的政治氛圍之下,類主權基金的可行性可能很難說服國人。
總而言之,成立主權基金的想法應可以得到大多數國人支持,但是其目的、規模、及資金來源可能都要仔細考量,更重要的是,基金的管理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更具有彈性的管理和監督機制,需要主事者更周全的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