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研究員:楊智偉
今(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適逢虛擬實境(VR)商用元年,在各式各樣的選舉活動中,透過VR畫面,選民不僅能夠看到候選人在大型造勢會場與群眾互動的畫面,也能看到候選人在小型餐廳發表感性談話的瞬間。VR儼然成為一扇任意門,將觀眾直接帶到造勢現場,親身感受每一場候選人的激情演出。在今年9月26日的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會中,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便透過360度影像串流播放,觀眾可透過Facebook的Oculus Rift、宏達電HTC Vive,或三星Gear VR等裝置,並下載Altspace VR程式,就能「身歷其境」的參與這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會。同時,NBC建立了一座「虛擬洛克菲勒民主廣場」,讓使用VR裝置的觀眾,運用客製化虛擬人偶(Avatar)的方式,在虛擬場域中與其他選民,以及政治專家進行互動(如圖一所示)。
回顧過去台灣的選舉活動,不難發現,選舉的勝利方程式一定要先「造神」,所謂「造神」,是指透過形塑候選人如神般的言論、行為與人格,爭取媒體曝光度與正面評價,同時,獲取選民對候選人的認同以及支持,後續再加上大量的行腳與面對面接觸來「搏感情」,因此有所謂的「一步一腳印」、「一雙手一世情」等選舉語言。綜上所述,選舉活動在台灣更像是民主政治的一場大型社交活動。如果2014年直轄市長及縣市長九合一選舉的勝選方程式是「婉君(意為網軍)」加上「大數據」,那2018年或者2020年的勝選方程式,會不會是「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加上「機器人」呢?本文從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提出上述新興科技在台灣選舉活動與場域上的三大可能應用方向,探討這些新興科技如何增加這類型社交活動的影響深度與廣度。
(1) 應用擴增實境與社群媒體於候選人及選民間的直接互動體驗:掃街拜票可以說是最深入民間的競選活動,也是候選人與選民近距離直接互動的一種形式,掃街拜票最重要的效果就是將媒體上的候選人真實呈現在選民面前,並透過握手,甚至一句話的寒暄,大幅縮短彼此間的距離,與選民「搏感情」。透過擴增實境技術,將能增進此類與選民的直接互動體驗,一方面可以疊合候選人與環境影像,提供與選民合照(如圖二)等增進虛擬互動的服務,並結合社群媒體進行擴散;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候選人的政策,與實景地標相結合,疊合施政藍圖與實景現況,讓選民更直觀清楚地瞭解候選人的競選政見。
(2) 應用虛擬實境與線上直播平台於候選人造勢活動:候選人於競選期間,為了使選民更為了解競選政見並凝聚人氣,需要舉辦與參加多場的選舉造勢活動,然而,受限於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實際上與群眾溝通的深度與廣度都略顯不足,未來,透過虛擬實境將能突破此類時空的限制,大幅增進選民的參與程度;另外,在線上直播平台方面,今年9月26日的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會,紐約時報(NYT)便結合臉書(Facebook)線上直播平台進行轉播,結合即時事實檢驗機制,在辯論的同時,補充候選人每段發言的背景知識,並且分享其他觀眾的留言回應,以及對該議題的心情,內容豐富度遠超越傳統電視單向播報方式,提供觀眾更為多元的整體資訊(如圖三所示)。
(3) 應用機器人與資訊推播於候選人與選民之媒合:在過去的選舉中,為了舒緩中間選民的焦慮,有不少學術單位、網路媒體、以及公民團體推出了候選人配對遊戲(如圖四所示),讓使用者透過勾選對國內外重大議題或政策的態度,然後提供分析結果數字,說明使用者的個人政治傾向與候選人政見的接近程度。事實上,未來若能結合互動更為人性化,以及自然語言的機器人,候選人陣營將能夠透過使用者與機器人的互動之大數據運算與分析結果,進一步深入了解選民的想法,調整選舉宣傳策略,並作為後續資訊推播的參考。
本文從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提出上述三項新興科技在選舉場域上的可能應用方向,並期望未來台灣也能夠善用新興科技成為民主典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資策會創研所於今年第四季將舉辦一連串聚焦於智慧聯網、數據創新、虛實整合、精準行銷等創新應用服務之工作營,在資策會創研所的教材案例與活動產出中,也將提出透過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與機器人等各種新興科技於各種場域的應用構想,透過各行各業的跨界共創與價值對話,將能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新興科技應用設計思維。
資料來源:
1.玩轉360度虛擬實境 紐約時報帶你走進造勢會場 (2016/01/31)
2.美總統大選辯論 VR裝置讓你如臨現場 中央社 (2016/09/26)
參考網址:
1.http://www.storm.mg/article/80661
2.http://www.nbcnews.com
3.https://twitter.com/victomato
4.https://www.facebook.com/neillin23?hc_ref=NEWSFEED
5.http://tw2016.initiumlab.com/?lng=zh-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