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星光 我曾經問過大人們:「為什麼星星會發亮?」「是因為上面有火嗎?」「星星是熱的?還是冷的?」大人們敷衍我的答案差不多都一樣:「那是星星啊!所以會發光」、「那是天堂的亮光啊!」當我繼續追問下去:「星星幾歲?」「好像有的走得比較快!為什麼?」「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它們是什麼做的?」「有人去過那裡嗎?」「它們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大人們只能無奈地回答:「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有些事,我不想長大以後才知道啊!為什麼現在不可以告訴我? 許多年後,我讀了美國文學家愛倫坡的散文詩《我得之矣》。愛倫坡的文字,轉譯成大家都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果宇宙是穩定恆態的無限空間,而且平均分布著數量無限多的發光星體,那麼身在地球的我們,無論望向天上哪一個方位,都應該見到無數星體的表面,星與星之間不應該有黑暗,黑夜時整個天空都會是光亮的,星星應該填滿天空才對! 這項有趣的假設,天文學家克卜勒在一六一○年就提出類似的看法,經過幾個世代不同學者的醞釀、思索與調整,最後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在一八二六年,提出了「夜空為什麼是漆黑」的疑問,我們稱它為「奧伯斯佯謬」。夜晚的黑暗,印證了宇宙並非穩定恆態的。天文學家透過不斷的觀察、思考,繼續推演出「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結論,同時也成為「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之一。 一個看似簡單,連孩子也會思索的問題,背後隱藏了宇宙初始的祕密。童年的星光,承載著我的許多想像與失望,不過更多的時候,仰望夜空帶給我的,是某種深邃幽遠的溫暖,既奇異又親密的神祕感受。 許多年後,我逐漸明白當時仰望星空,那份讓我夢寐縈懷的神祕感受,是幽遠亙常的「永恆」,是開闊浩瀚的「無垠」,是身而為人,第一次對時間與空間的超驗探索。許多年後,我離開了家踏入充滿功利算計、平凡庸碌的現實人生。這段輕浮荒唐歲月中,我流連在煙水芳草間,耽溺於春花秋月的甜軟旖旎,在紅燭昏羅帳的放縱裡浪擲了青春。生活中,只剩下笙歌達旦的走馬霓虹,與紙醉金迷的奢靡浮華。童年純粹明亮的星空,愈來愈黯淡,愈來愈遠。 星空,是世界的倒影,生機盎然,充滿衝突與戲劇性,同時也帶來慰藉與平靜。不需要額外的裝備,只需要你好奇的心與眼,當你抬頭仰望時,會意外發現,這片星光從我們的童年開始,不曾改變,也未曾遠離。 真正改變的,是不斷以純真換取智慧,逐漸滄桑的自己。 (完整內容請見《星空吟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