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生而自由,寫而自由/一個美國記者與南非女孩們的心靈寫作課


【阿姆尼愛閱讀】電子報介紹好書,以閱讀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滋養和成長的力量,讓讀者們樂在閱讀。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12/01 第9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生而自由,寫而自由/一個美國記者與南非女孩們的心靈寫作課
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國境之北遇見愛/傳達「愛」的價值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閱讀筆記 漢字有意思/一花一天堂,一字一地獄

新書鮮讀
生而自由,寫而自由/一個美國記者與南非女孩們的心靈寫作課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在南非──

貧窮、暴力、愛滋與性侵害隨處可見,

但生而自由,寫而自由,

閱讀與書寫永遠帶給我們新的可能與希望!

內容簡介:

  《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從真實的記錄出發,描繪出南非的現況,並將個人故事交織在歷史環境、制度論述裡,這些女孩的生命故事以及她們對於社會的體悟,帶領讀者認識了整個南非。本書充滿了同理心與希望,是一本討論女孩自主之必要的見證,同時它也見證了寫作如何促使生命破解自己人生的角色。

  在這些精彩的故事裡,可以看到溫暖,也可以看見更多生命的無奈無常,如果你期望讀完這本書會充滿溫暖,也許你只能看到無數的妥協;如果你認為在這本書裡將充滿悲傷,那你將發現人比你想像的更為堅強。生命的精彩在伯爾格細膩溫暖的文字下延展,筆尖劃開了幽暗,未知的黑暗大陸裡處處閃爍著耀眼微光。挫折無所不在,但閱讀與書寫永遠可以帶給我們新的可能與希望。

作者介紹:

金柏莉•伯爾格 Kimberly Burge

  自由記者,之前在南非擔任傅爾布萊特學者。她在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大學拿過藝術創作碩士,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國際報導計畫」中,全球宗教報導的成員。目前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

搶先試閱:

對我來說,寫作就是我。

是我在傾聽

我必須說的話,

我想要說的話,

我的心說的話。

對我來說,寫作不是

我的強項,但是

我的力量。

寫下我的想法和感受的

力量。

這是由我的手完成的,

透過我的寫作。

這就是為什麼寫作,

對我而言,

是神給我的

最好的禮物。

――呱呱

為了招收女孩參加創意寫作社,我詢問薩派爾牧師,是否可以在教堂禮拜時間向信眾公告這項訊息。我不確定這樣的一個社團,能在古古雷圖的少女中產生多大的吸引力。許多城鎮兒童和青年都很渴望有組織計畫的活動,而且反應熱烈,特別是表演藝術的課程。但是我還沒聽過有任何為鎮上的青少年籌辦的創意寫作計畫。

書籍和書寫文字在這裡似乎是奢侈品。在全南非,八○%的公立學校沒有圖書館。這是南非教育體系裡,諸多徘徊不去的差距之一。一九八二年,在種族隔離政策年代的教育支出,南非政府花在每個白人小孩身上的教育經費是一千二百一十一南非幣,印度小孩是七百七十一南非幣,有色人種小孩是四百九十八南非幣,而每個黑人小孩是一百四十六南非幣。如亨德里克.維沃爾德博士(Dr. Hendrik Verwoerd)所指稱的,這些支出情況反映了教育黑人無用論的理念。亨德里克.維沃爾德博士是種族隔離政策的主要擘畫者,他擔任內政部長時,構想與實施了這個國家的種族隔離政策,後來他成為總理。維沃爾德宣稱:「在歐洲社會中某些形式的勞動之上,沒有位置給班圖人或黑人……如果在實際生活裡『它』無法使用,那麼,教班圖兒童數學有什麼用處呢?那就相當怪異了。教育必須依據他們生命的機會、依據他們所處的世界給予訓練。」

很清楚看得出來,維沃爾德想讓黑人待的是哪一個世界。對他而言,他們甚至不算是孩子。為什麼黑人小孩要學數學呢?他問:尤其當「它」可能沒有機會去運用這些知識?這種對非洲人的去人性化,認為他們是應該由其他人馴服的野蠻人的觀念――這是一項任務,帶著家長式的悲嘆,是白人的負擔――為整個非洲大陸的殖民主義與暴行推波助瀾。

一九九四年起,南非政府開始對教育體系進行補救措施,但結果卻令人失望。學校收了政府對校園運作支出的補助,例如校舍維護、教師與行政人員薪資、教科書和課外活動。大多數學校在政府補助之外,還加上其他形式的收入,例如由家長支付的學費、募款活動和捐贈款項。因此,最好的學校是家長有能力支付較高學費的學校;這些學校可以聘請更多、更好的合格教師,提供更好的設備,包括圖書館。大體而言,教育現在是滿足了需求,但是,是依階級來滿足。

南非的自由世代開始對他們低於標準的校園條件發出不滿。二○○九年,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穿著學校制服,遊行到開普敦的市政廳。他們的訴求之一是: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我們想要更多的訊息和知識。」亞波吉爾.恩德西(Abongile Ndesi)是一位九年級學生,他向報導這次遊行的《紐約時報》記者這麼說。這場抗議活動是由扎克.艾許瑪(Zackie Achmat)籌組的「平等教育運動」組織(Equal Education)所發起的。艾許瑪這位頑強的社會運動倡導者最著名的,就是他透過「治療行動計畫」(Treatment Action Campaign)為愛滋病病患爭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V)。 他本身為HIV陽性,於一九九○年代末期向大眾公開他的狀況,並且宣稱,除非由南非政府公部門提供ARV,否則他不會接受治療。二○○三年,南非政府執行這項政策後不久,他才開始接受治療。如今,他與「平等教育運動」組織,將焦點轉向國家的公立學校。這個組織集結學習者、父母、教師和社區民眾的力量,鼓吹學校教育的品質與平等。

我知道這些女孩眼前有教育障礙的高牆需要克服,但願我能幫助她們跨越這些阻礙。我不是來上英文課的。我想要看見她們發出自己的聲音,發現她們相信什麼,如何看待自己、她們的國家,和她們這一個世代。我想要認識這些女孩,讓她們互相認識,並營造一個讓她們訴說自己的故事的安全空間。我想要她們了解訴說自身故事所產生的力量。最重要的,我想要我們樂在其中。所以,一個星期天早晨,我發現自己對著教堂的信眾練習我的科薩語,並且希望我前一星期感染的咳嗽,在我站在數百名教友面前說話之前症狀就消退了。

我像木頭人一樣站在講台後面――對著人群講話使我的雙手和膝蓋發抖,有時還明顯到看得出來――而且得墊高腳,以讓我能達到麥克風的高度。你好,我的名字是金柏莉。

會眾們報以禮貌的讚賞耳語和輕笑,我想是因為我很努力但仍蹩腳的發音。

我特別向年紀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女孩強力推薦,我知道她們的英文技巧到了這個年齡更成熟。我告訴她們,不會有家庭作業,也不會給分數,這個寫作社比較像是發掘她們想說的話,而不是學逗點該放在哪裡。許多年紀較長的教友―會眾成員大多是女性―在我一邊說話時,一邊不住地點頭。我盡量長話短說,結束時,薩派爾牧師請打算參加寫作社的女孩起立。十幾位女孩站起來了。

「十年之後,」薩派爾牧師告訴這些女孩:「妳們將可以對別人說:『二○一○那一年,我學習當一位作家。我的老師是金柏莉。』而且那時,妳的表現會比金柏莉更傑出。因為好的老師會教出青出於藍的學生。」

 
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
文、圖節錄自麥田
圖/麥田提供
巴黎從深夜的憂鬱醒來...

詩人睜大眼睛、評論褒貶,

混亂的時代縫隙冒出了新芽。

內容簡介:

 現代生活的畫家筆下,惡之花蕊輕展煉金術

  詩壇王者召喚散文魔幻時刻

  芥川龍之介感嘆得好:

  「人生啊,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身為近代創造力最豐沛的詩壇巨人,波特萊爾不只在詩國澆植惡之艷花,更在散文、評論諸領域灑落魔魅靈光。本書收錄波特萊爾六篇精妙散文,瞄準事物的繽紛面向,在美學折射中,現代感漸次透光明晰。詩心凝成散篇,筆筆刻繪入魂。

作者介紹: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歐洲近代偉大詩人。象徵主義先驅、現代派開拓者、散文詩鼻祖。以詩集《惡之華》傲視世界詩壇;以《巴黎的憂鬱》開創「散文詩」體裁。一生僅創作一百六十三首詩,篇篇出入魔魅,禮讚消頹。身兼愛倫坡作品法文譯者,譯文幾與原文爭采,兩大文豪隔海會風華。除詩作與譯作外,其文藝批評雄立範式,開一代之風,影響遍及文學、藝術、音樂、繪畫等領域。

  波特萊爾,「法國文學史上一顆孤星」(雨果語),「詩人中的王者,真真切切的神」(韓波語),將永遠「立於光榮絕頂」(梵樂希語)。芥川龍之介因而有嘆:「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誠哉斯言。

搶先試閱:

現代感

  於是他往前,奔趕,尋找。他在找什麼呢?可以確定的是,我筆下所描述的這個男人,這個想像力活躍豐富的獨行俠,他永遠在人群的大漠中旅行。他的目的比單純的漫遊者更上一層,並非一時短暫的享樂,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目標。他在尋找的那種事物,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字眼來表達其中概念,請容我們稱之為「現代感」。對他而言,那意味著離析出蘊藏在歷代潮流中的詩意,從更迭中抓住永恆。去看看現代畫作展覽,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藝術家普遍傾向替人物穿上舊朝服飾。幾乎所有畫家都運用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和家具樣式,就像當初的大衛運用古羅馬的時尚和家具一樣。然而這其中卻有一項差異:大衛特意選擇希臘或羅馬人物作畫,所以只能為他們穿古代服飾;但如今的畫家選擇的是一般人物,放在任何時代皆然,卻食古不化,用中古世紀,文藝復興,甚或東方服飾將他們打扮得怪里怪氣。這顯然是極度懶惰的徵兆,因為,比起費心挖掘可能藏在其中的神祕之美,哪怕只有一點點或多麼微不足道,斷然宣稱某個時代的所有衣著的樣式醜陋方便多了。現代感即過渡,短暫,偶然,占藝術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永恆不變。每一位古代畫家都曾流露一種現代感,在過往遠昔留下的美麗畫像中,大部分人物都穿著他們那個年代的服飾。

  他們流露出完美的和諧,經由服裝,髮式,甚至動作,眼神和笑容(每個時代都有其專屬的姿態,眼神和笑容)形成一個活力十足的整體。這過渡,短暫的因素出現變化的次數如此頻繁,您根本沒有權力輕蔑待之或忽視其重要。若將它從生活中剔除,您必落入抽象難以定義之美的虛無茫然,如同犯下原罪以前世上唯一的那名女子之美。合乎時代的服飾是必要的,若您用另一種衣著取代,那就違背了常理,只有在參加指定時尚風格的化裝舞會上才有藉口這麼做。所以,女神,森林水仙,以及十八世紀的蘇丹后妃們的時尚肖像頗為相像。

  為了學習繪畫而研究古代大師想必是極佳的做法,但若您的目的是在於了解當代之美的特性,這卻只是一項多餘的練習。魯本斯 和維羅內塞 筆下的褶襉不會教您畫出老式的閃光雲紋,皇后緞,或者我們工廠裡其他各種用克里諾林裙架或漿硬的薄紗襯裙撐起搖曳的布料。古威尼斯的織品與凱薩琳皇后宮中所穿的衣料,布紋和顆粒並不一樣。再加上,裙款和胸甲的剪裁也全然不同,褶襬設計成一種新樣式,最後,今日女性藉著姿態與穿著,賦予身上的長裙一種生命和相貌,並非古代女性所有。總而言之,要讓現代感全面具有成為古玩的價值,就必須剖析出人類生活無意間展露出的神祕之美。這正是G先生特別用心努力的工作。我曾說,每個時代各有其衣著,眼神和姿態,尤其在寬闊的肖像畫廊裡(例如凡爾賽的展廳),更能輕易檢驗這番見解。不過這個說法還能延伸得更遠。在人稱「國家」的單位體中,行業,階級,時代皆導入了多樣性特質,不僅姿態和舉止,就連臉孔的實際形狀亦然。有段時間盛行那樣的鼻子,這樣的嘴型,某個樣子的額頭;我不敢妄自在此界定那時間有多長,但必然是可以計算出來的。肖像畫家對這類看法不甚熟悉,而安格爾先生最大的缺點即在於一心想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眼前的每一個人物範本,而那完美多少有些專橫霸道,不脫古典主義的種種觀念。

在這類範疇,事前理性地思考一番應該很簡單,甚至合乎常情。透過所謂「靈魂」和所謂「肉體」之間的永恆關聯,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所有物質成分或靈思氣息如何呈現,且繼續呈現出心靈的泉源。假設有一名畫家,耐性十足且心思細膩,但想像力卻平庸無奇;他要畫一位當代的交際花,從提香或拉斐爾的某幅名妓肖像汲取靈感 (這是專門用語),極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他畫出的是一幅虛假,模稜兩可,隱晦不明的作品。鑽研那個時代那種類型的經典畫作,並不能學會捉摸那些被時尚字典接連歸類在粗俗或訕笑的詞條之下,如不貞婦人,由人包養的姑娘,輕挑女子和蕩婦等女子之態度、眼神、擠眉弄眼的表情和生動活潑的氣息。

  同樣的批評用於關乎軍事、貴公子、甚至於犬馬之類的動物,及關於構成本世紀外在生活的一切事物之研究亦十分貼切。探討上古時代的人,研究的若不是純藝術,邏輯性和通用準則,那可真糟糕!他過於沉溺其中,反而失去了現在的記憶,拋棄現狀所提供的價值和優勢;因為我們的創意幾乎都來自於時間壓在我們感受上的烙印。讀者已早一步明白:不僅女人,在許多其他事物上,我也能輕易地驗證我的論述。舉個例子:有一位航海派畫家(我用最極端的假設),他必須畫出現代船艦簡潔優雅之美;卻不惜撐著疲憊的雙眼,苦苦鑽研沉重過度,仿形加工,尾端龐然巨大的古船艦和十六世紀艦艇複雜的帆桅結構,您對他有何看法?另有一名藝術家,您請他畫一匹純種名馬在賽馬場上的英姿,若他卻故步自封,把視線侷限在美術館內,在古畫的展廳觀察馬匹,取材范戴克(VanDyck),勃艮地先生 或范德莫倫(Van der Meulen),您又作何感想?

  G先生深受自然的指引,現狀的強制,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從凝視生活開始,後來才設法學習表達生活的方式,從中獲得的成果是一種引人的創意,存留其中的野蠻及質樸浮現,儼然是再次證明服膺印象有理,是一種對真相之讚美恭維。對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來說,尤其是若與事業無關,就不把自然天性看在眼裡的生意人,實際存在生活中的奇幻想像大幅衰減。G先生則不斷吸收這個部分,裝滿記憶,盡情飽覽。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為什麼最聰明不見得最優秀?最有才華不見得最成功?

如果不是天賦、不是IQ智商,什麼才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要素?

內容簡介:

  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

  持久熱情X堅持毅力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

  本書首度完整揭露成就背後的科學實證,

  解開人類恆久探索的高成就之謎,顛覆人們習以為常的能力觀!

作者介紹:

安琪拉•達克沃斯 博士(Angela Duckworth, PhD)

  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是二ま一三年麥克阿瑟獎得主及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為白宮、世界銀行、NBA和NFL球隊、財星五百大企業執行長提供諮詢。投入研究生涯以前,她曾為低收入戶的學童創立獲獎肯定的暑期學校,她也是非營利組織「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的創辦人兼負責人,該組織的使命是促進品格發展的科學與實務。達克沃斯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學士,牛津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以及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搶先試閱:

▎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

「如果你是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又不想抹煞孩子自己選擇的能力,我建議你試試困難任務規定。」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直覺認為學芭蕾、鋼琴、美式足球或任何有系統的課外活動可以培養恆毅力。這些活動有兩個重要特質,是其他情境難以複製的。第一,有個成年人負責掌控全局(理想狀況是支持又嚴厲的成年人),而且不是家長。第二,這些活動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興趣、練習、目的和希望。芭蕾舞蹈教室、演奏廳、體育館、籃球場、美式足球場等等,都是恆毅力的訓練場。

身為家長兼社會學家,我會建議你在孩子年紀夠大時,由你去找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幫他們報名。事實上,要是我可以揮動魔杖施展魔法,我會讓全世界的孩子參與至少一種他們自己選擇的課外活動。至於高中生,我會要求他們至少投入一項活動一年以上。

我認為小孩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應該按表操課嗎?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確實認為,小孩每週花點時間投入他們感興趣的困難事物,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環境與性格會互相呼應

我一直主張,課外活動是讓年輕人練習的方式,可以為長期目標培養熱情和毅力。但是,對課外活動堅持到底也有可能只有恆毅力高的人才做得到。這兩種詮釋方法並不是互斥的,很有可能這兩個因素(培養與選擇)同時都有影響。

我自己的猜測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投入的事物堅持到底,同時需要恆毅力,也是在培養恆毅力。

我們家有一個「困難任務規定」(Hard Thing Rule),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必須做一件困難的任務。所謂「困難任務」是指需要每天刻意練習的事情。我已經告訴孩子,心理研究是我的困難任務,但我也練瑜珈。她們的父親在房地產開發方面做得愈來愈好,跑步也在進步。大女兒亞曼達選擇學鋼琴,她學過芭蕾舞幾年,但後來放棄了,小女兒露西也是。

這也帶出了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二部分:你可以放棄,但是要等一季結束、學期結束,或是達到某個「自然的」截止點,才能放棄。你開始投入任何事情,至少要完成某個段落才能停止。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某天老師罵你,比賽輸了,或著因為隔天早上要表演、不能去朋友家過夜而放棄。

最後,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三部分是,你有權自己挑選那件困難的事。沒有人為你挑選,如果你對那件困難任務毫無興趣,努力就沒什麼意義了。就連嘗試芭蕾舞,也是我們和女兒討論很多其他可能的選擇以後才決定的。

事實上,露西換了大約六種困難的事,她一開始對每一項都充滿熱情,但後來發現她不想繼續學芭蕾、體操、田徑、工藝或鋼琴。最後,她選定中提琴,目前已經學了三年,而且愈來愈有興趣。去年她加入學校及市區的交響樂團,最近我問她想不想把這件困難任務換成其他活動,她看我的表情好像我瘋了。

明年亞曼達就要上高中,後年換她的妹妹上高中,那時困難任務規定又會改變,將會加入第四項要求:她們都必須至少投入一項活動至少兩年,可以是新的事物,或是她們已經投入的鋼琴和中提琴。

這項規定很專制嗎?我不覺得。如果露西和亞曼達最近對這方面的評論不是為了刻意迎合我,她們應該也不覺得這項要求很無理。她們也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有恆毅力。她們知道恆毅力就像任何技能一樣,是需要練習的。她們也了解自己很幸運,能有機會做這些練習。

 
國境之北遇見愛/傳達「愛」的價值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從老梅到馬祖,從小愛到大愛,

遇見這片土地上最溫暖人心的身影。

內容簡介:

  故事,從台灣最北的老梅天主堂開始,原本只是一場自我尋根之旅,邊走邊回溯故人與往事,卻意外繞過大半個島嶼,遇見了在台奉獻畢生的神職人員們,他們起伏跌宕的人生與無私付出的慈愛,是這塊土地上最溫暖人心的身影。

  作者瑪亞納娓娓道出環繞在她童年與當下的傳道人們:創辦老梅聖家堂的文懷德與巴昌明神父、重視特殊教育的潘爾溫神父,他們來自比利時,將一生奉獻給了異國;還有來自越南的黃金晟神父、台灣本地的朱修華神父,與守護老教堂的教友郭霞媽媽,願意接續服務貧病的人們,真誠的守護之心維繫不墜,就像一條繩子一樣,牢牢地將一群善良的人們,都牽引在相同的道路上。

作者介紹:

瑪亞納

  一九六五年生,從事報社編輯工作二十六年。喜愛文學、電影、音樂。十七歲便立志書寫,卻膽怯不前渾噩度日,直到五十歲,才重啟停滯不前的生命之輪,寫下了人生第一部作品。

搶先試閱:

■無悔的付出──堅毅勇敢的母愛

我幾番意圖讓她藉由重溯過去的記憶,重新檢視事情背後的真意,但她始終拒絕。她讓自己處於一種用孤獨和遺忘築成的悲傷密室,不讓別人進去窺探,也不願意走出來,然後任時間的沙漏慢慢滴完一切過往的痛楚後,她又將它翻轉過來,讓沙漏再重新滴落一次。

石門,國境最北。

一九六五年八月,我剛出世不久,母親就帶著襁褓中的我和二姐,進行了一次傷心的遷徙。當時有人介紹她一份石門空軍雷達站文書官的工作,於是我們仨就落腳在老梅的空軍銘德一村,三歲,我便在老梅天主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我一直不明白母親當時為何會帶著我和姐姐進入信仰,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處在那個貧迫顛沛時代環境下的惶惶不安感,讓她想要去尋找一股安定身心的力量。

四歲搬離老梅後,母親不曾帶我們重返兒時故居,似是想把在此的歲月與記憶全部抹去。成長的過程中,「老梅」這兩個字偶爾會從雙親的口中輕輕落下,但它卻總是像飄盪在空中的棉絮,話語未落便被風吹散,聽不見它著地的聲音。短短幾秒,回憶再度被封箱。「老梅」,無疑是被父母親深埋且刻意遺忘的角落。

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來,幾番行旅曾途經石門,我從來不曾動念想要回去探看,也不曾追問雙親有關老梅的一切,也許是因為,它的過往已被父母親嚴嚴實實地塵封在一個澄黃混沌的琥珀裡,以致於我永遠無法看清裡面藏了什麼樣的殘破回憶,也沒有任何工具或方式可以將它敲打鑿碎,證實它曾經存在的樣貌。

如今,我終於「老梅」對我的意義有多麼重要!

我一心急迫地想要重返兒時故居,找回生命最初始的單純、重塑當年的情境;我很想打破那個神祕的琥珀,了解被父母親埋藏半世紀之久的四年光景裡,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二○一五年八月,我重返老梅,是為生命與信仰尋根,也是為自己五十歲的人生翻篇。

傳說中,「老梅」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聚落,由古老原住民番社的名稱音譯而來。

「老」與「梅」這兩個字,似乎充滿了矛盾與衝突,它同時代表著滄桑與清麗,卻也同時宣告著曾經的繁華和孤寂。

每年春天,綠色的海藻會爬滿那神奇壯闊、詭姿異形的火山礁岩石槽,那是遊人如織的季節,一旦那兩個月的短暫風華過去,美麗的綠色華毯便會隨著季節更迭而褪去它的外衣,然後,人們會帶著滿足而美好的回憶離去,但這地小人稀的村落,卻依舊安靜落寞、遺世獨立。

如果在冬日,冷洌的東北季風夾帶著海邊的細砂礫石打在臉上,會感覺到一種被電擊般的刺痛;夏日如爐火燃燒的高溫伴隨著溼熱的海風,則會讓人被黏膩的汗水煩擾得情緒狂燥。至於老梅的風,不帶一點溫柔,它是很剛強的,剛強到可以切蝕質密堅硬的熔岩,成就稜角銳利、姿態各異的風稜石。

大部分的旅人只會遇見它一次的美麗。

而我,在出生後九十天,便在那蜿蜒沙灘與海蝕溝槽交會處的海岸低地,展開了奇幻的生命旅程。

仲夏烈日灼人!

座車一路經過淡水、三芝,駛向台灣最北端,遠遠地,兩顆墨綠色的大圓球矗立海岸邊,「那就是石門雷達站了。」唐光華大哥、在地長大的老梅人,指著那兩顆超級大圓球對我說。

就是那裡,五十年前母親上班的地方。

整整半個世紀,物換星移,如今雷達站早已關閉,岬角盡頭的八角形富貴角燈塔,也褪去了神祕的色彩,開啟大門讓遊客入內參觀。

沿著老梅沙灘一路下行,海岸邊豎起了許多觀光指引立牌,在這個時節,前來的遊人並不多,因為八月的石槽還未穿上綠色的華袍,灰撲撲的溝槽裡仍藏著深深的沉鬱。也許當時年紀太小,即使母親帶我來過,我也不會記得它的美麗。

但我突然想起母親在過去數十年間唯一曾主動提及的那場小意外、那個我差點被海浪捲沒的夏日午後。

那日,她和一群雷達站的同事帶著我們三姐妹去老梅海邊戲水,一個沒注意,大浪打上來將我小小的身軀捲入海裡,頓時失去蹤影,好在大姐和母親的一位同事及時發現,將我自海中拉起。母親說,我喝了好幾口鹹鹹的海水後,便若無其事地站了起來,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而今站在這同一片沙灘上,我悄悄閉上眼,體會那吹拂在臉上的風,感受腳下踩踏的綿密細沙,對於幾十年前曾歷經的險象,我竟充滿感謝,因為那是我在這裡實實在在生活過的證明,是在屬於老梅的時光隧道裡留下的一個刻印。

從石門雷達站開車到銘德一村,約莫要五分鐘的路程,但若換算腳程,得要二十多分鐘。銘德一村,這個當地人口中稱之為「空軍仔寮」的地方、我四歲前居住的眷村,現在會是什麼樣貌?

車子駛進一條無人小徑,右側有一道長長的白色圍牆,上頭還留有藍色油漆寫下的舊時代標語,旁邊的民房看起來久無人居,門牌號碼也已斑駁不堪。光華哥指著左側的一片空地對我說:「這就是你兒時居住的銘德一村。」

這就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這就是被父母親封塵在記憶裡的禁地?驚訝與愕然掩蓋了原有的激動,我無法想像,曾經居住過的眷村歷經拆除的命運後,竟落魄成一大片蕭瑟的亂草荒地,只剩下幾根電線桿如幽靈般,佇立在半人高的草叢裡。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文、圖節錄自啟示
不良意圖不再是道德判斷的關鍵,因為沒有惡意也能導致災禍!

內容簡介:

  現代社會的犯罪與弊案中,有不少出身名校的精英份子牽涉在內,於是哈佛校方決定邀請考克斯教授開設一門關於道德判斷的課。原本不被看好的冷門課程,沒想到竟然吸引眾多學生,選修人數愈來愈多,連別校的學者、科學博士、記者、外交官都上門求教,讓哈佛校長驚訝不已,最後甚至必須移到大型劇院上課(也就是《正義》作者桑德爾教授講課的那個劇院)。

  學生的熱烈反應清楚指出,在道德準則愈來愈模糊難辨的現代世界,人們有多麼需要指引。在本書中,考克斯教授利用猶太基督宗教神學探索的問題、辯論、回答,以及和學生的討論過程,來銜接古代與現今的世界,引薦現代人汲取耶穌的故事與智慧,畢竟在耶穌的時代,可沒有基因工程、核子武器、器官移植、網路成癮、是否該避孕……等問題。

  在這門課中,考克斯教授談論了家庭關係、政治、遺傳學、金錢、性向、階級、世代矛盾、醫療程序、種族、生態、刑求、暴力與非暴力、死亡與瀕死等幾十種主題。無論男女老少、有沒有信仰,本書絕對切合現代人精神層面的需要。

作者介紹: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

  哈佛大學神學院哈里斯講座(Hollis)榮譽研究教授,自一九六五年起即任教於哈佛大學神學院以及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其研究與教學專精於宗教、文化與政治的互動,鑽研項目包括基督宗教世界的都市化、神學發展,猶太教與基督宗教的關係,以及當前全球的靈性運動。曾擔任紐頓神學院、布蘭戴斯大學、墨西哥浸信會神學院、那洛巴佛學院與密西根大學的客座教授。

  他是當代最受人敬重的其中一位神學家,同時是浸信會牧師與多產作家,其暢銷著作《世俗之城》(The Secular City)自一九六五年出版以來享譽國際,已售出超過百萬本,被譽為二十世紀基督教神學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另一新作《信仰的未來》亦獲美國《出版人週刊》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相關著作

  《信仰的未來:宗教的興衰與靈性時代的復甦》

搶先試閱:

學生可能信仰各種宗教,也可能沒有信仰,對許多道德問題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校方建議我介紹耶穌的道德看法,對象不只是接受基督宗教教義(例如道成肉身、死而復生)的學生,還包括不是基督徒的同學。我說我的確可以試試看,但是這個問題的爭論已經行之有年。許多人認為,除非相信耶穌的教義,否則耶穌的道德訓誨便毫無意義,而這些人的確不是無的放矢。耶穌的確將佈道內容個人化,甚至以自己當作所要傳達之啟示的主角。

另一派人馬的看法則是,有千百萬人不相信基督宗教教義,卻同樣從耶穌的道德典範或佈道得到啟發;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甘地。我認為自己可以在課堂上介紹上述兩種意見,卻還無法確定是否要開課。不過,我想得愈多,就愈認為希望濃厚,最後儘管態度仍有保留,我還是同意了校方的請求。

我很慶幸自己答應了。打從一開課就知道,這不是普通課程。第一學期便有許多學生選修,幾年後,竟然每年都有七、八百名學生。沒多久之後,連來訪學者、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在職外交官、都市計畫人員、記者……也紛紛加入。無論哈佛內外,只要是認定本校講究教育與宗教分家的人,都很意外這堂課的人數竟然急速增加。課程名字有「耶穌」又有「道德」,怎麼會有這麼多學生選修呢? 吃驚的人顯然錯估這一代學生的意願,也誤判時代趨勢。

人類文化學、哲學、心理學、歷史與社會學的課,讓許多人以為道德觀「沒有必然性」,會因時代、社會、個人而有所不同。我們有何資格質疑南海島民不拘形式的性愛風俗? 或是批評奈斯基里克的愛斯基摩人鼓勵長者漫步到雪地上等死的風俗? 我們怎能評斷羅馬百夫長摧毀耶路撒冷,或是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征服者燒毀特諾克蒂特蘭? 我們怎能挑剔同學的「私生活」,如果他們並未打擾到我們,或是導致我們違背良心,就算嗑藥或性生活放蕩又如何? 上科學課程時,老師都鼓勵學生專心觀察,不要質疑實驗數據。然而他們在實驗室也會很快察覺某些學者的觀念—亦即從事研究的人無須擔心手邊實驗在未來的用途是否有害──這種想法雖然普遍,有時卻只能心照不宣。簡而言之,他們接受的教育雖然傑出,卻與道德完全無關。

總之,學生本身對此有強烈的缺憾感。「我知道不該去勢,但是我無法說出個所以然。」某個典型的大四學生到荒涼的訓練團大樓參加討論時,便有此感想。這些學生跟愈來愈多的現代人一樣,發現道德相對主義在基本意義上有些不妥。他們厭惡某些科技對大自然的破壞,看膩政客的虛假與媒體的謊言。他們明白,廣告不過是精心計算過的手段。然而在和別人開口討論真正的道德抉擇時,他們卻尷尬詞窮。只不過想找個道德詞彙表達意見,就讓他們口吃又不安,最後往往放棄,有時只能搖頭說:「一切都得看你從哪個角度出發。」但是他們知道某些事情「絕對不應該」──例如虐待兒童,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一樣。他們痛恨別人拿自己的道德標準硬套在他們身上,多數人也不願意強迫別人遵從自己的守則。「給自己與他人生存空間」是他們的金科玉律。簡而言之,他們就是我所謂的「善意卻又不安」的相對主義者。

然而,這種善意相對主義的走向也讓學生侷促不安。去勢還是簡單的話題,班上當然沒有一個人贊成。如果是更貼近我們自身的問題呢?許多人崇拜比爾.蓋茲,但是根據報導,他個人的財產(當時是四百六十億美元)多過美國收入金字塔底端百分之四十家庭的總和;有些人認為不對勁,其他人則不覺得有什麼不可以:難道這不是他自己努力賺來的嗎?

他們爭論了一會便放棄。他們不但無法取得共識,就連討論這種問題也讓他們為難,難道說一句「我就是覺得不對」就可以了嗎? 他們應該勸朋友墮胎(或是別墮胎)嗎? 我們哪有資格數說巴西人能不能摧毀自己的雨林、巴基斯坦人該不該測試核子武器? 恐怖主義與刑求是絕對不行,還是在某些時刻可以通融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得看你從哪個角度出發」,我們又該如何做出一國的決策?

有些學生聽過,只要自問「耶穌會怎麼做?」就能解決所有道德難題。多數人則發現,這個方法並非次次有效,因為耶穌是二十個世紀以前的人,而且當時的生活環境相當不同,耶穌可不必面對學生得處理的惱人問題。他們明白,分隔耶穌與我們之間的歲月就是一大障礙。然而他們在課堂上學到,耶穌是拉比,他並非只是提出答案。相反地,他示範如何做出道德抉擇,學生自己也可以採用。耶穌以神祕的說法與尖銳的比喻要求人們運用想像力,他們發現只要照辦,耶穌所要傳達的啟示的確對我們有所助益。關鍵只在於,我們如何將他的方法與思想翻譯成現代語彙。

 
閱讀筆記
漢字有意思/一花一天堂,一字一地獄
聯合報/劉叔慧
《漢字有意思》書影。 圖/聯合文學提供
推薦書:劉墉、劉軒、劉倚帆《漢字有意思》(聯合文學出版)

學中文難,漢字更加難。我家同時有外國人和學齡兒童,深受其苦。

對習於拼音文字的外國人,中文的方塊字,每個字都是一個小宇宙,自成面目,無法取巧。家中老外學中文歷時十年有餘,婚後從妻姓,取了中文名字。無奈妻姓筆畫甚多,於他大概等於一堂寫生課,照著描,僅僅一個劉字,頭角崢嶸,天地殺伐,描一個字大概得要半小時,得一幅工筆小畫。一花一天堂,他說,一字一地獄。

繁體漢字真的不容易學,對外國人來說,形音義皆有分說,當年自己念中文系,最令人苦惱的就是小學,文字聲韻訓詁,凝固在時光之中的源流演變,如何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解今人學習之危。

劉墉一家人所編著的「漢字有意思──跟著劉墉一家趣味玩漢字」,確能兼得簡易和趣味。將六書的原理和文字的流變,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說得淺顯明白,難得在於英文中文的解說皆平易,所以不論是本國孩子啟蒙初學,或是外國人欲窺中文之堂奧,都是非常有趣的入門書。

除了逐字解說,本書最有意思的設計,在於每個字的生動手繪配圖,再搭配一張照片,按圖索字,有些照片甚有趣味,藏字極深,這些輕鬆的入門遊戲,讓識字找字,與生活結合,很適合作為學習教材,我相信絕對比一般教材書事半功倍。

我家老外看了這本書,津津有味的讀了之後,大發議論,「這本書很有趣,可是一頁就只有介紹一個字,會不會太少了?」我忍不住冷言相譏,「好不好你先識完了這幾百字,再來嫌人家字不夠多?」

但願這本趣味教材,能引領我家十年中文無成的老外,離苦得樂,修成正果。

 
行動支付:邁向沒有紙幣的國度
行動支付是數位金融發展重要的區塊之一,全球使用行動支付的龍頭國家之一瑞典街頭幾乎看不見現金的蹤跡,幾乎達到無紙化交易。面對「無紙化」交易,台灣消費者買單嗎?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魔法世界的魅力再現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內容是挺多東西的,只是有些並沒有很強調,並沒有把電影帶到太黑暗或嚴肅的地方,基本上都還是一部大人小孩都可以看的創意奇幻大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